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關於西方思想史的論文

關於西方思想史的論文

提要: 本文追溯了從古希臘羅馬到二十世紀這壹歷史進程中西方學者對宗教本質的探索,認為從古希 臘羅馬到中世紀著重於對神本質的闡述和論證,十六至十八世紀為宗教本質的探索從思想上和 方法上奠定了基礎,十九世紀在對宗教的口誅筆伐聲中,不同學術流派多角度地探索了宗教本 質,二十世紀因研究方法的多元化深化了對宗教本質的認識。 主題詞:西方宗教本質多角度多元化 宗教作為壹種復雜的社會現象和文化現象,在對其進行全面研究時,不管是從哲學、社會學 、人類學,還是從心理學和現象學等角度出發,都會涉及對其本質的界定。然而對宗教本質 的論 述,卻因研究者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不同而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加之,宗教是壹種動態的 社會文化現象,始終是與特定的時代相聯系。所以要給出壹個恰當而又普遍的定義是異常困 難的,迄今還懸而未決。學者們對宗教本質的探詢構成了宗教研究的脈動。 壹、從古希臘羅馬到中世紀末期對神本質的闡述和論證 在基督教誕生之前,古希臘羅馬的壹些思想家和有識之士就開始對宗教本身的問題進行理智 性的思考和學術性的探討,宗教或神靈的本質和起源問題壹致困擾和吸引著眾多的學者,從 而也就構成宗教學的基本理論問題。這壹時期重在對神的本質進行探索和論證。 古希臘哲學開始時,哲學從宗教神話逐漸分化開來,他們批判古希臘傳統的宗教,開始將宗 教的神改造成為理性的神。塞諾芬尼根據埃塞俄比亞人和色雷斯人各自有不同的神,得出不 是神創造了人,而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創造了神。得謨克裏特用其原子論否定了神創世界說 ,認為是萬物皆由原子構成,包括神靈。他認為人們畏懼不可知的自然及統治者,想約束人 們的行為才創造了神。 公元前4世紀後,傳統的宗教、道德走向沒落,東方神秘主義和宗教迷信在希臘社會中廣為 流傳,靈魂不死觀念充斥著整個希臘社會,引起思想家們的反思。伊壁鳩魯反對靈魂不死, 反對盲目信仰。他認為宗教產生於對神和死亡的恐懼,只有依靠智慧才能擺脫這種恐懼。普 羅底庫斯從分析希臘神話中神的不同神性得出,神的觀念是人們對有利於人類生活的自然表 示感謝和崇敬而構想出來的。公元前5世紀末,克裏底亞認為古代的立法者或統治階級為了 約束人們的犯罪活動,便虛構了神,神是道德的象征。亞裏斯多德認為宗教神話觀念產生於 對自然和天體現象的迷惑與驚奇,對神的存在做了哲學上和理智性的“論證”,為中世紀的 神學提供了壹個理性的基礎①。 由此可見,這壹時期的啟蒙思想家從人的角度去尋找神的本質,認為是人創造了神而非神創 造了人,神無非是人們思想觀念的幻化,是由於對不可知世界的畏懼、崇敬、迷惑或諂媚, 被創造出來撫慰人類。在這裏,宗教本質上是對神的信仰。他們的思想無疑啟迪著後人對宗 教本質的探索。 中世紀是基督教神學壟斷的時期,人們從不同角度論證神的本質。如奧古斯丁在其《懺悔錄 》中,通過對自己意誌回轉歷程的記錄與描述,表明了對上帝的確信能夠不假求於外物,那 是內心的壹種確定性。托馬斯·阿奎那在《神學大全》裏提出了有名的“上帝存在的宇宙論 證明”,論證了上帝的本質和位格。他們都相信,信仰才是宗教的根本,理性應該為信仰服 務。所以,這壹時期的宗教學說和宗教理論只能是宗教信仰和神學本身。這壹歷史實際決定 了此後西方宗教學說的內容和發展方向。 二、十六至十八世紀為宗教本質的探索從方法上和思想上奠定了基礎 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家雖反對正統的基督教,但對神的話依然顯出無比的尊敬,他們判定事 物均以神的話為絕對權威。正如馬克思所說:“他(馬丁·路德)把人從外在宗教解放出來 ,但又把宗教變成了人們的內在世界。”“他破除了對權威的信仰,卻恢復了信仰的權威。 ”②在人文主義思想基礎上產生的各種思潮雖然主張以人為本,以理性為權威,但依然擺 脫 不了神的陰影。如霍布斯、休謨、笛卡兒等就是其中的代表。霍布斯對基督教神學及其天啟 說進行了批判,認為天啟不能在信徒的直接經驗中得到證實,主張人民不能只憑單純的信仰 ,而要用感覺經驗和理性去判斷教會和《聖經》所說的壹切③。英國的休謨用其人性哲學 及 經驗主義來批判各種宗教理論,抨擊宗教迷信的危害。但他又以懷疑論和不可知論為武器反 對從理論上對上帝的存在及其屬性作證明,認為上帝的存在不容懷疑,主張建立對社會有益 的“真正的”宗教。他認為“真 /zhexueqita/060529/11184355.html

  • 上一篇:有哪些關於民俗的古詩詞?
  • 下一篇:寫壹個傳統節日作文10篇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