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關於沈詩和郭守敬的信息

關於沈詩和郭守敬的信息

是石申

郭守敬

/view/6089.html

郭守敬

郭守敬-中國古代天文學家

郭守敬(1231-1316)是我國元代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水利專家和儀器制造家。想想字,妳是順德邢臺人(今河北邢臺)。他在元太宗出生三年,在元仁宗去世兩年。

郭守敬師從祖父郭學習天文、數學和水利。元十三年(公元1276),元世祖忽必烈攻占南宋都城臨安。統壹前夕,他下令建立新的歷法,張文倩等人主持建立了壹個新的機構——太史館。王勛掌管太史局,郭守敬輔佐。在學術上,王勛負責計算,郭負責制作儀器和觀測。

至元十五年(或十六年),太史局改名太史館,王勛任太史令,郭守敬為知太史館而設觀象臺。這時候,楊公義等人來參加* * *。經過四年的努力,終於在至元十七年編出了新的歷法,被忽必烈命名為《計時歷》。

《授時歷》是中國古代優秀的歷法。王訓、郭守敬等人對漢代以來的40余種歷法進行了研究分析,吸收了各種歷法的長短,主張歷法的制定應以“識歷之理”(王訓)和“考為歷法之本,考之器不為儀先”(郭守敬)為原則,采取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科學態度,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

郭守敬為歷法修訂設計和監制的新儀器有:簡易儀、高表、星象、渾天象、玲瓏儀、直立儀、豎儀、推理儀、景符、窺視儀、日食儀、星盤計時器(史書記載12種,有研究者認為最後壹種是星盤。

在大都(今北京),郭守敬通過三年半約200次陰影測量,確定了元代十四年至十七年冬季至日的時間。他結合可靠的歷史資料進行計算,得出壹個回歸年的長度為365.2425天。該值與世界上現行的公歷值相同。

自西漢劉欣撰三歷以來,中國古代歷法壹直采用上元積年法和日本法計算。唐宋時期,曹石等人試圖進行變革。《授時歷》完全取消了上元的累積年,采用元十七年的冬季至日作為計算起點,使元十八年為“元”,即始年。所用數據,個位數以下,均以100進位,即使用十進制形式的十進制,取消了日式法的分數表達式。

郭守敬晚年致力於河道工程和水利,並兼任水政監。元朝28至30年,他提出並完成了大都至通州的運河工程(即百福運河和通惠河)。至元三十壹年,郭守敬升為趙文博物館大學士,知曉太史館事務。當他負責河流工程時,他制作了壹些優秀的鐘表。

甘德

正文中國古代天文數字

甘德是戰國時期楚國人。經過長期的天文觀測,甘德和石神各寫了壹部天文著作。後人將這兩部著作合稱《石幹星經》,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著作。書中記錄了800顆恒星的名字,其中121顆恒星的位置已經確定,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書中還記載了木、火、土、金、水等五大行星的運行情況,並指出了它們的為患規律。

補充

甘德是戰國時期楚國人。生卒年不詳,生活在公元前4世紀中葉。著名天文學家,著有《田文星占》、《隋星經》等八卷本。這些著作大部分已經失傳,只有部分文字引用自唐開元《詹靜》等經典,從中可以看出他在恒星劃分命名、行星觀測和研究方面的貢獻。他和石申夫等人建立了不同的全天星命名體系。方法是依次給出某顆恒星的名稱和恒星數,然後指出該恒星與另壹顆恒星的相對位置,從而給出全天恒星分布和位置的定性描述。三國時期,陳卓歸納了甘德、石神府、五仙三星,得到了中國古代1464星的經典283星官制,其中甘德選星146星(含28夜)。可見甘德對全天星的劃分和命名工作對後世影響很大。有跡象表明,甘德還對幾顆恒星的位置進行了定量測量,但不幸的是,大部分結果都丟失了。甘德對行星運動進行了長期觀察和定量研究。他發現了火星和金星的逆行現象。他指出“回去還是鉤”“再鉤就是三分之壹”,並將行星從順行到逆行再順行的表觀運動軌跡描述為“三分之壹”形狀。甘德還建立了行星會合周期(連續兩個早晨看到東方的時間間隔)的概念,測得木星、金星和水星的會合周期分別為400天(398.9天)、587.25天(583.9天)和136天(115.9天)。他還給出了木星和水星在壹個交會期內看到和落下的天數,以及金星在壹個交會期內前進、後退和落下的天數,並指出金星在不同交會期前進、後退和落下的天數可能在壹定範圍內變化。雖然甘德的這些定量描述還很粗略,但卻為後世傳統的行星位置計算方法奠定了基礎。根據唐代開元經典中甘德在談到木星時引用的“如果有壹顆小紅星附在其側”的話,有人認為甘德在伽利略之前近兩千年就已經用肉眼觀測到了木星最亮的衛星木衛二。考慮到甘德關於木星的專著《木星編年史》是當時對木星進行仔細觀察和研究的著名人物,而木衛二在壹定條件下確實可以用肉眼觀察到,這個推測大概是可信的。甘德,又名占星家,是甘德占星學派的創始人,在當時和後世都有很大的影響。他的天文學貢獻是對他的占星術活動的補充。

沈詩

石申,石申府人,魏人,戰國中期天文學家、占星家。生卒年不詳,生活在公元前4世紀。

中國古代天文學家。戰國時期,魏人的生卒年和平均壽命不詳。他著有《天文誌》八卷,被譽為西漢以後史的星經。該書早已失傳,但在《史記》、《天書》、《漢書》中有壹些關於五星運動、日食、星宿的零散片段。唐代瞿曇寺達從石的《星經》中整理出許多占星條款。這些分句通常標有“施氏曰”,最有價值的是記載了121顆星的坐標位置。根據這些坐標,考慮歲差的影響,證明大部分坐標值是戰國時期測得的,可能只有少部分是漢代測得的。這說明121恒星的很大壹部分坐標確實是石神給出的。西方最早有記載的星表是公元前2世紀的伊巴谷星表,而石星占學編纂的121星表比它早100多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星表。

據史官《天官書》記載,戰國時期有四大著名天文學家:“齊中,甘公;楚,;趙、;魏,石申。”又說各派天文有星占學內容,在他們的著作中可以看到當時戰爭和互搜的情況,記載了對於政治事件的各種說法,即“田編齊,三派分晉,為戰國。”在對俘虜的爭奪中,戰爭更加激烈,幾座城市慘遭屠城。因為饑餓,牧師很擔心,他特別渴望看到星星。近世十二王七國為王,從(縱)衡發言者亦步亦趨,而高、唐、甘、史因時事議書,故占雜米鹽。”《史記正義》引南朝梁《七錄》雲:“戰國時石神、撰天文八卷。“不幸的是,這本書已經丟失了。

石神對天文學的貢獻是他和甘德測量並精確記錄了黃道附近恒星的位置以及它們與北極的距離。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星表。相傳他測得的恒星有138、***880顆。從開元詹靜保存的唐代石神著作的部分內容來看,最重要的是標有“石石月”的121星坐標位置(本版開元詹靜《六失星記》)。現代天文學家根據不同時期的天象計算,驗證了壹些坐標值(如石中、外官的極度和黃道的內外度等。)可能是漢代測的。另壹部分(如二十八夜的距離等。)確實與公元前4世紀,也就是《石頭記》中的時代壹致。

《田漢文誌》中引用的石申著作的零星片段,可以讓我們窺見他在天文學和占星學方面的研究內容。“舊星(木星)勝(五星出早勝),而東南,施施勝東北,施施見星(又稱蒙恬幫)。.....縮(五星出晚縮)西市,“石獅”'見譚雲(即天壇,壹種有尖尾的彗星),如牛';.....西北,‘石’‘見槍雲(即天槍,壹種彗星,兩頭尖),似馬’。..... "石的“‘槍、檀香、廟、昏迷’各有不同,其壹也是禍。”‘必有國破而亂,其辜之死不盡,其餘為旱、兇、饑、疾’。"

石申和感德在戰國秦漢時期影響很大,並行形成兩派。石神的作品在西漢以後被尊為《石氏行經》。漢魏以後,詩派繼續著述,這些書都冠以“詩”字,如《詩詩行靜姝贊》。三國時期,武太師命陳卓將史、甘、武賢(商朝天文學家)三位星官結合,組成283官1464星的星座系統。此後,出現了融合三大星宮的星占學著作,其中壹部名為《星占學經典》,又稱《詹同象歷星占學經典》,曾被收錄於《陶》。這本書在宋代被稱為《石幹行經》,書名為《漢幹公與史沈竹》。它最早記載於晁吳公的《翟軍讀書誌》,並壹直流傳至今。書中收錄了吳顯家的星官和唐朝的地名,不能算石申和感德的原著。

石神,生卒年待考。戰國中期的天文學家。開封人。經過長期觀測和詳細檢查,探測到138星和810星。他和齊國的甘德根據黃道附近恒星的位置及其與北極的距離制作的星表,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星表,在世界天文學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原《天文學》8卷,失傳早。後人填補了空白,並與康帝的《星占》合為八卷,稱為《星經》,又名《星經》,曾收入北宋出版的《道藏》壹書,書名為《詹同象歷》。《石幹星經》有兩卷,雖然後人有所添飾,但仍保持原貌。這是壹份對天文學研究具有很高科學價值的文件。石神和甘德的研究成果受到歷代天文占星家的重視,他們的大量研究成果被官方天文記錄所引用。月球背面的環形山都是以已故世界著名科學家的名字命名的。其中有5個中國人的名字入選。因為石神在天文研究上的傑出貢獻,他的名字也被放在了月宮上。以石神命名的環形山位於月球背面的西北角,離北極不遠。月球表面坐標為東經105,北緯76,面積350平方公裏。

  • 上一篇:關於敬老愛老的現代詩句
  • 下一篇:冬天的故事優秀作文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