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也喜愛藍色(呼和),他們把藍色視為自然界中永恒、美好的色彩,希望自己民族像永恒的藍天壹樣永存和繁榮興旺。在日常生活中,蒙古族特別喜愛紅色(烏蘭)。以為紅色溫暖親切,把它作為本民族的標誌,帽纓等裝飾品大都是紅色的。蒙古袍也喜歡穿紅色的,馬鞍子也是紅色的。穿用的衣物格外喜歡鮮艷明快的色調。他們喜歡熊熊燃燒的簧火和蒙古包裏的爐火,認為燒的越旺越好,這預示著世世代代繁盛工火。
蒙古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壹樣,也有自己忌諱的顏色。黑色在蒙古族人眼裏標誌著穢氣,或代表著喪事。
問題二:內蒙古人的衣服是什麽樣的 蒙古族服飾
男子服飾
“庫倫閃吐”帽 周圍有沿,呈圓形,面兒壹般選用黑色大絨。帽子頂部,喇嘛用黃色,平民用棕色或蔚藍色。鈕子用紅線條或金銀珠寶裝飾。喇嘛的帽頂沒有纓子,只是在壹小圈圖案中間釘有黃鈕子。平民的則有纓子,有官職的則用珍珠瑪瑙表示官銜。
“紮布恒”帽 帽後部開衩,在開衩處有2指寬、l尺多長的幾條紅、粉色飄帶。耳後也各有壹條帶子,供刮風時拴系使用。帽頂的形狀也有講究,老年人是平的,年輕人則是尖而硬的。所有皮毛大都是野生小動物或綿羊羔皮。
“海樣披”帽 是仿“庫倫閃吐帽樣式改制而成。帽分前後左右4個帽沿。這種帽子的帽沿可根據年齡差異和個人愛好所決定,帽沿兒可下可立。
“沙帽”(也稱鈸帽) 是喇嘛在夏季戴的。帽子用竹皮編制。這種帽子頂部沒有紐子。
“陶兒帽” 樣式同“好崩”帽,只是加個陶兒頂。這是活佛朝見皇帝時帶的專用帽子。
“布其魯日” 也稱“瑪胡薩”帽,就是現在所說的草原帽。壹般用狐貍皮或黑白羊羔皮縫制。這種帽子是經東阿巴嘎旗北部牧民結合生產生活和審美情趣改進而成,帽子後部短些,前面用綢緞鑲三條邊兒。現在這種帽子又有新的改進,帽後寬而長,頂尖,吊綢緞面,邊兒上縫有花紋圖案,兩邊是鮮艷的飄帶。烏珠穆沁的“布其魯日帽頂是褐色或紅色的緞子,帽沿兒是藍、深藍、深綠的綢緞。喇嘛的“布其魯日”帽頂是紅色的,帽沿兒是黃色的。
“套如勒”帽 也叫“奧來”帽,分蒙古式和漢式兩種。烏珠穆沁的“套如勒”帽是典型的蒙古式。帽有前沿兒和後沿兒,前沿比後沿略高,正中有甬兒。冬季戴時有護耳套。
蒙古袍 蒙古族男女老幼,都喜愛穿蒙古袍。這種袍身寬大,袖子長,下端左右壹般不分衩,領子較高,紐扣在右側。領口、袖口、邊沿兒常用漂亮的花邊點綴。蒙古袍顏色因地因人因季節而異。男子多喜歡藍色、棕色;女子則多喜歡紅、綠、紫等顏色。夏季穿單夾袍,壹般顏色較淡,如淡綠、粉紅、淺藍、乳白等顏色。冬季多穿老羊皮、羔皮做的袍子,顏色多為青、灰、深藍等顏色。蒙古袍最適應牧區生活環境。因袍子肥大,不開衩,乘馬放牧時可護膝防寒避風。袍袖長領高,乘馬持韁時,冬季可防寒,夏日可防蚊蟲。察哈爾地區的袍子壹般鑲3條邊,另加1條縫子花邊兒,脖領、襟甬、腋窩和腰部分別釘1~3個紐扣;烏珠穆沁地區用3條庫錦鑲寬邊兒,脖領、襟甬、腋窩和腰部分別釘1-2個紐扣;蘇尼特地區則鑲4條邊兒,脖領、襟甬、腋窩和腰部分別釘紐扣;阿巴嘎壹帶是鑲3條邊兒,在脖領、襟甬、腋窩和腰部分別釘1-3個紐扣。
馬蹄袖 蒙語稱“努達日嘎”,加在蒙古袍的袖口上,冬天可防寒護手,同時也表現莊重美觀。馬蹄袖主要用黑、白綿羊羔皮或水獺皮做裏子,用綢緞或布料鑲邊兒,在接東西時要把馬蹄袖落下來。
皮得勒 主要以綿、山羊皮為原料,熟、鞣後,分別制成“烏吐木拉得勒”(熏羊皮得勒)、“查幹得勒”(不吊面的白板羊皮得勒)、“呢黑得勒”(皮得勒)和“烏珠日斯格得勒”(綿羊二茬皮得勒)。在錫林郭勒盟地區,皮得勒是牧人們過冬的主要禦寒衣,隨著文化的提高,生活的改善,皮得勒也隨著時代的變遷而逐漸變化,越來越講究美觀、舒適。比如有的得勒的領口、胸襟、下擺分別鑲有黑、白或褐色羊羔皮,裏面還用2指寬的黑大絨貼二層邊兒。女式得勒則普遍夾飾邊,並用各色絲線打結子。也有全部用羔皮縫制的皮得勒,那是比較貴重講究的。
腰帶 是穿蒙古袍所必備之物。有的用布料,有的用綢緞。腰帶壹般長5米,顏色同蒙古袍的顏色相協調。在牧區,男人叫布斯太(漢語意為紮腰帶的),男子紮腰帶時的位置,不......>>
問題三:內蒙古人喜歡吃什麽菜色? 蒙古菜點特色主要體現在蒙古族的菜點風味上。
蒙古族人的飲食比較粗獷,以羊肉、奶、野菜及面食為主要的菜點原料。烹調方法相對比較簡單,以烤最為著名。菜點崇尚豐滿實在,註重原料的本味。
內蒙古著名的菜點有:烤羊腿、全羊席、手抓羊肉、奶菜、馬奶酒、蓧麥面、資山熏雞、肉幹、哈達餅、蒙古餡餅、蜜麻葉、德興元燒麥等。
問題四:蒙古族的衣服上的顏色代表著什麽意義 蒙古族腰帶不離身蒙古族是壹個遊牧民族。獨特的生息環境,逐水草而他遷徙的遊牧經濟,造就了蒙古族人民蒼勁雄健的民族氣質和獨具魅力的草原文化。服飾藝術豐富多彩、璀璨奪目。 四季都穿長袍內蒙古、新疆牧區,蒙古族男女老幼壹年四季都喜歡穿長袍,俗稱蒙古袍。春秋穿夾袍,夏季穿單袍、棉袍。男袍壹般都比較肥大,女袍則比較緊身,以顯示出女子身材的苗條和健美。不同顏色各有象征袍子的顏色,男子多喜歡穿藍色、棕色、女子則喜歡穿紅、粉、綠、天藍色,夏天更淡壹些,有淺藍、白、粉紅、淡綠色等。蒙古人認為,像汁壹樣潔白的顏色,是最為聖潔的,多在盛典、年節吉日時穿用;藍色象征著永恒、堅貞和忠誠,是代表蒙古族的色彩;紅色是像火和太陽壹樣能給人溫暖、光明和愉快,所以平時多穿這樣顏色的衣服;被看作是至高無尚的皇權的象征,所以過去除非活佛,或者受到過皇帝恩賜的王公族,人是壹律不能穿用的。腰帶防風抗寒腰帶是蒙古族服飾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壹般多用棉布、綢緞制成,長三四米不等。色彩多與袍子的顏色相協調。素腰帶既能防風抗寒,騎馬持僵時又能保持肋骨的穩定、垂直,而且還是壹種漂亮的裝束。男子紮腰帶時,多把袍子向上提,束得很短,騎乘方便,又顯得精悍瀟灑,腰帶上還要掛上三不離身的蒙古刀、火鐮和煙荷包。女子則相反,紮腰帶時要將袍子向下拉展,以顯示出嬌美的身段。
問題五:關於內蒙古風土人情的資料 三十字的內蒙古人的價紹
問題六:內蒙古有什麽風俗習慣 蒙古族自稱“蒙古”。“蒙古”這壹名稱較早記載於《舊唐書》和《契丹國誌》,其意為“永恒之火”。別稱:“馬背民族”。蒙古族發祥於額爾古納河流域,史稱“蒙兀室韋”、“萌古”等。
全世界蒙古族人約為1000萬人。
、風俗禁忌 (1)禮儀往來
獻哈達:哈達是蒙古族日常行禮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獻哈達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禮節。獻哈達時,主人張開雙手捧著哈達,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詞或贊詞,渲染敬重的氣氛,同時將哈達的折疊口向著接受哈達的賓客。賓客要站起身面向獻哈達者,集中精力聽祝詞和接受敬酒。接受哈達時,賓客應微向前躬身,獻哈達者將哈達掛於賓客頸上。賓客應雙手合掌於胸前,向獻哈達者表示謝意。
敬茶: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遊點上,主人或服務小姐首先會給賓客敬上壹碗奶茶。賓客要微欠起身用雙手或右手去接,千萬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則會被認為是不懂禮節。主人或服務小姐斟茶時,賓客若不想要茶,請用碗邊輕輕把勺或壺嘴壹碰,主人便即刻會明白賓客的用意。客來敬茶是壹種高尚的蒙古族傳統禮儀。在蒙古歷史上不論是富貴之家還是貧窮之家,不論是上層社會還是平民百姓,也不論在交際上或在家裏,在旅途,或在其他壹切場合,莫不以茶為應酬品。家中有客來,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因此,牧民們招待客人,照例是先向貴賓獻上壹碗奶茶,接著主人又端上來炒米和壹大碗壹大碗的奶油、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制品。
敬酒: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傳統方式。他們認為美酒是食品之精華,五谷之結晶,拿出最珍貴的食品敬獻,是表達草原牧人對客人的敬重和愛戴。通常主人是將美酒斟在銀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長長的哈達之上,唱起動人的蒙古族傳統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讓不喝酒,就會被認為是對主人瞧不起,不願以誠相待。賓客應隨即接住酒,接酒後用無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爐方向點壹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會喝酒也不要勉強,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純潔的情誼。接著穿戴民族盛裝的家庭主婦端來清香撲鼻的奶酒款待客人,這也是蒙古族的傳統禮節。主人會用詩壹般的語言勸酒:“遠方的客人請妳喝壹杯草原佳釀,這是我們民族傳統食品的菁華,也是我們草原人民的厚意深情”。
敬神:蒙古民族的禮宴上有敬神的習俗。據《蒙古風俗鑒》描述,廚師把羊割成九個相等的肉塊,“第壹塊祭天,第二塊祭地、第三塊供佛、第四塊祭鬼,第五塊給人,第六塊祭山,第七塊祭墳墓,第八塊祭土地和水神,第九塊獻給皇帝”。祭天則把肉拋向蒙古包上方;祭地則拋入爐火之中;祭佛置於佛龕前;祭鬼置於包外;祭山則掛之於供奉的神樹枝上,祭墳墓即祭本民族祖先。置於包外,祭水神扔於河泊,最後祭成吉思汗,置於神龕前。這種習俗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薩滿教,其崇拜多種神祗,爾後蒙古族信仰的喇嘛教又吸收了其古老的民間信仰,把眾多的神祗入了喇嘛教的軌跡。
待客:蒙古族自古以來以性情直爽、熱情好客著稱。對家中來客,不管常客還是陌生人,都滿腔熱忱。首先獻上香氣沁人的奶茶,端出壹盤盤潔白的奶皮、奶酪。飲過奶茶,主人會敬上醇美的奶酒,盛夏時節還會請客人喝馬奶酒。有些地區用手扒肉招待客人,還有壹定的規矩。例如用壹條琵琶骨肉配四條長肋骨肉進餐;牛肉則以壹根脊椎骨肉配半節肋骨及壹段肥腸敬客。姑娘出嫁前或是出嫁後回娘家都以羊胸脯肉相待,羊的小腿骨、下巴頦、脖子肉都是給晚輩和孩子吃的。接待尊貴的客人或是喜慶之日則擺全羊席。
尊老愛幼:蒙古人長幼有序,敬老愛幼。到蒙古包牧民家做客,見到老人要問安。不在老人面前通過,不坐其上位,未經允許不要與老人並排而坐。稱呼老人要稱“您”,不許以“妳”相稱或直呼其名。見到牧民孩......>>
問題七:內蒙古的風俗習慣 迎賓 :
蒙古族自古以來就有各種迎賓禮節。預約的會客,不論是社會團體還是私人會面,主人總是遠遠的迎候著客人。有人會在路邊等候,有的騎馬飛馳而來,有的騎著摩托、乘著越野吉普車趕來,在隆重的場合還會分幾個梯隊迎接客人。
如果您到大草原旅遊,您壹定會到草原上蒙古族的住舍――蒙古包作客,因為這是蒙古族從古到今的傳統。當來到這裏,您壹定會情不自禁地贊美主人的住處,“這真是壹塊好地方,草原的大自然景色多美好!”或者您會用臨時學會的蒙語“賽努!賽努(好啊!好!)表示自己的情懷,壹句蒙古語說出來,這裏的主人會由衷地高興。
當草原上的主人把您迎進蒙古包後,賓主相序而坐在蒙古包的左側。壹般來了十分尊貴的賓客,主人會主動讓您坐在正北(男坐進包後的西側,女坐進包後的東側)位置上。這時候,主婦會把香甜的奶食品、手扒肉擺在客人面前,然後端上壹碗滾燙飄香的奶茶,請客人們品嘗。接著在問候和笑聲中開始敬酒,主人手捧哈達,托著銀碗、齊眉舉盤,把美酒敬獻在您的面前。如果客人壹飲而盡,主人會非常高興,頓時主客情融,氣氛很快會熱烈起來;如果您不善飲酒,接過銀碗品壹品也可以。但最好是把碗中酒喝了,這表達了對主人的尊重與親密。
待客 :
這裏的主人首先給客人斟上新熬的奶茶,擺上奶食、糕點、炒米等茶食為客人壓饑解渴,有的還做點面條,讓客人們少吃壹點墊個頻祝?然後敬酒。由主人先用小酒?酒盅)向客人們每人敬壹杯,這就是敬酒的開始。接著用大杯(比銀碗小壹點專用敬酒的銀制器皿)從客人中的年長者開始,依次壹壹進行;敬酒達壹定杯數就要奏樂唱歌為客人們喝酒助興;酒後用飯,招待客人的最高禮節為整羊宴,其次為羊背子宴。
神奇的蒙古包 :
如果說草原是綠色的大海,蒙古包則是大海中的點點白帆。蒙古包作為草原上特有的建築,既美觀又實用,而且結構簡單,便於拆運。
蒙古包具有結構簡單,便於拆遷組裝,就地取材,自產自用等特點,非常適於遊牧生活,蒙古包充分反映了遊牧民族的聰明才智。在大海般的綠色草原上,星羅棋布的蒙古包白帆點點,會使人感悟人與大自然的和諧!蒙古包其形呈天幕式,圓形尖頂,外用壹層或二層羊毛氈圍裹,裏面用“哈那”和“烏尼桿”支撐。“哈那”是數十根同樣粗細、拋光後的木棍,用牛皮繩連接,構成可以伸縮的網狀支架。“烏尼桿”是用木棍支撐的傘狀包頂支架。蒙古包頂端還有“陶腦”――天窗,既可通氣又可采光。整個蒙古包用數根毛繩牢 牢固定,抵禦風的侵害。
華麗的民族服裝 :
蒙古族的服飾包括衣、帶、靴及頭飾等,款式講究,裝潢精美。蒙古袍是蒙古族人民的主要服裝。蒙古袍衣體寬大,袖子較長,下端不開叉,衣領較高,服帶中圍,非常適應廣闊草原遊龔生活中的防寒及壹衣多用的需要。腰帶是蒙古袍必不可少的,腰帶壹般由綢、緞等料制成,長達數米,顏色視袍子的顏色而定。男子紮腰帶時,袍子向上提,下擺束得較短,即顯得精幹瀟灑,騎乘或勞動時也方便。女子之相反,紮腰時壹定要把袍子拉展,以顯示身材的苗條健美。穿蒙古袍系腰帶除裝服飾上的需要外,實用價值也很大,系上腰帶騎馬時可以保持腰和肋骨的穩定和垂直,冬天還可保暖。
查幹薩日”的祝福 :
蒙古族把正月稱為“查幹薩日”(漢語意為“白月”);草原上的春節活動主要有祭火、祝壽、拜年等,並且從農歷臘月二十三開始,到正月(查幹薩日)達到 *** 。
祭火
蒙古族很早以來以祭火的習俗迎接春節,因為燃旺的火焰象征著壹年裏壹切幸運吉祥。祭火在過去比較盛行,每家祭火的日期和方式也不同。“哈日楚戶”(貧民)壹般在臘月二十三日祭火,而“臺吉”(貴族......>>
問題八:蒙古族的哈達顏色都代表什麽? 壹、哈達的顏色有白、藍、綠、紅、黃等五種顏色。白色是白雲的象征,藍色是藍天的象征,綠色是江河的象征,紅色是空間護法神的象征,黃色是大地的象征。除了白色哈達外,藍、綠、紅、黃彩色哈達,賦與了宗教含義,認為是菩薩的衣服,所以,是最隆重的禮物,平素很少使用,壹般在寺廟開光典禮時,獻給神的塑像或最受愛戴的活佛。同時,也可獻給新修房子的親戚,作為在房頂做守護神的彩箭之用。
白色哈達象征素潔的祥雲,互相敬獻哈達,表示祝對方吉祥如意,幸福無邊。
問題九:內蒙古什麽顏色的絲帶是最高禮儀 壹般都是送藍的和白的,都壹樣,只有五彩的是送給敬重的長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