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度方面,按3彈4的力度小於按6彈7。
古箏是我國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樂器,所以1、8度只有1、2、3、5、6,稱為“五聲音階”。
擴展數據:
古箏,又名韓箏、秦征、鄭堯、鑾箏,是中國傳統的民族樂器,屬於彈撥類樂器。它是中國特有的重要民族樂器之壹。它音色優美,音域寬廣,演奏技巧豐富,表現力強,因此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現在也有小型古箏,便攜式古箏,迷妳古箏,半古箏,新古箏,十二平均調古箏。
古箏是壹種古老的民族樂器,它伴隨著中國悠久的文化,在這片肥沃的黃土地上出生和成長。它是壹種彈撥樂器,結構由面板、雁柱(部分地區也稱箏碼)、琴弦、前嶽山、弦釘、調音盒、琴腳、後嶽山、側板、出音孔、底板、穿弦孔組成。
古箏的外形是壹個長方形的木制音箱,弦框“箏柱”(即雁柱)可以自由移動,壹弦壹音排列五個音。最早是25弦箏最多(箏分為箏),唐宋時有13弦,後增至16、18、21弦。目前最常用的規格是21串;壹般古箏的型號前面都是S163-21,其中S代表S形的月山,是王訓智和苗金林* * *,163代表古箏的長度約為163 cm,21代表古箏弦數21。
起源
早在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的戰國時期,它就在當時的秦國(今陜西)壹帶廣為流傳,又稱秦征。算起來,已經有2500多年的歷史了。
古箏是我國古老的民族樂器,等級***10。戰國時期盛行於秦,司馬遷《史記》中記載的《李斯列傳》和《勸驅逐書》中引用的信息頗值得我們關註。李斯《逐客書》中關於秦國樂舞的壹段話說:“夫擊甕,敲之,彈之,戰之,快者,真秦之聲。在鄭維桑、余韶和吳湘之間,在異國他鄉也是幸福的。也有人說,鄭是戰國時期的壹種武器,用來垂直擺動,打擊敵人。還有壹句老話叫“鄭橫則樂,立則成兵”。
後來加了弦,發現好聽,就發展成了樂器。隨著時間的推移,兵器越來越輕,鄭這種龐大而輕巧的兵器就被拋棄了。所以目前人們看到的箏是以0樂器的形式出現的,有著漂亮的造型和裝飾。
漢代應劭《風俗通》載文:鄭,“吾誠按《禮樂》,五弦壹體。如今濱河、涼州的箏形似豎琴,不知是誰改的。還是孟天造的。”根據應劭《風俗通》2,漢代以前的箏制應為“五弦,築體”,但當時“隴兩州之箏形如豎琴”,應劭《不知何人》改中記載“乃蒙恬所制”的謠言,說明豎琴形的箏已在漢代西北流傳。
唐代杜佑在《四樂經》中說:0“箏,琴聲也。傅玄《付正序》說:“此乃孟田所作”。今看似七日拜,平、空、準六合,弦柱擬於十二月。設定的話會有四個像,鼓會有五個音九個輪。司為仁智之器,故為蒙恬亡國之臣。並有註曰:“今清樂鄭有二弦,而願有三弦。要卷阿正,用竹片沾濕它的末端,然後卷起來。演奏箏的骨爪有壹英寸多長,可以代替手指。"
根據邵的《風俗通》,箏是“五弦,築壹體”。但是,“建築”到底是什麽風格,歷代文獻都模糊不清。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壹件漢代禮器。這座建築之所以被稱為明器,是因為它雖然用黑漆粉刷,卻是用壹根木頭雕刻而成。
紮實,不利於* * *,如果用來玩,得不到足夠的音量。此外,樂器長度約為34厘米,對於演奏來說顯然太短。據《通典》記載,唐代建築的長度為四尺三寸。雖然漢代建築到唐代的演變有差異,但差異並不是那麽大。這些理由都足以證明它是壹個開口的器皿,就像壹個帶柄的小器皿。建築表面的第壹枚釘子是壹排五枚竹釘,與《風俗通》中的記載壹致。這件明器的風格和樂器的風格是壹樣的,似乎說明了樂器、樂器和箏的風格是非常相似的。
鄭、朱、色三者之間的關系,既不是分鄭,也不是從朱到鄭的演變,而很可能是鄭、朱同源,鄭、色共存。五弦竹箏演變為十二弦木箏,管狀結構演變為長盒狀結構,可能是參考了古箏的結構進行了改造。根弦和弦軸安裝在平行於碼的面板左側,弦由金屬(鋼弦或銅弦)制成。玩的時候,龜甲片(即指甲)壹般戴在右手。調音是五聲音階(即第壹聲),有三個八度,多使用G或D,很少使用F或C或A。
百度百科-古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