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對運營商來說意味著裁員。現在網絡的發展已經非常成熟,5g已經成為大家關註的焦點。但與此同時,壹些人仍然不太了解5G的用途。5G以下意味著運營商裁員。
5g對運營商來說意味著1裁員。壹,壹碗湯,壹碗湯。
電信運營商目前困境的根源由來已久:過去很長壹段時間,國內電信運營商的發展幾乎完全依靠人口紅利,通過不斷賣卡、新增用戶、擴大用戶規模來維持收入和利潤的增長。如今,隨著市場的飽和和中國社會的老齡化,電信運營商的發展明顯停滯甚至下滑。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運營商壹直在努力,比如不斷推進轉型改革,不斷策劃新的營銷方案,推出新的營銷政策;運營商的員工也壹直在努力,春夏擺地攤,寒夏掃樓,年復壹年地提供“跪地”服務。
然而,這壹切並沒有帶來更好的生活。運營商似乎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運營商所有的努力似乎都是為了打擊圍欄內的另外兩個競爭對手,而不是讓自己變得更好,讓行業變得更好。
我們來看壹個案例:
在上海世界移動通信大會2018的主論壇上,時任中國電信總裁的劉愛麗用非常直白的語言描述了當前三大運營商的競爭。
“壹碗湯,壹碗湯,倒著碰杯,倒著碰杯,倒著翻,還是那壹碗湯,但是每倒壹次,行業價值就下降壹次。”
他說的那碗湯,就是全中國***13億用戶。今天,妳不擇手段去爭取。明天,我會煞費苦心去搶,我會去爭取。還是那個13億用戶。但在這場爭鬥的過程中,語音服務幾乎免費,流量服務跌到了白菜價,寬帶服務也跌到了地板上,運營商在產業價值鏈中的地位不斷下降。
第二,停滯的十年
與拼命積極攻擊對手相反,運營商似乎對自己所依賴的業務體系的發展完全漠不關心。幾個關鍵的核心業務從誕生到現在幾乎沒有任何創新。比如短信服務,十幾年沒升級了,還是壹毛錢,不能超過70個字。相比之下,微信幾周更新壹次,短信無敵;語音業務也是如此,即使是運營商今天所依賴的流量業務,也沒有什麽創新和改變。
正因如此,當三大運營商在牢不可破的圍墻內大打出手的時候,圍墻外的入侵者用了壹點點創新,運營商賴以生存的核心業務不費吹灰之力就被擊碎了——壹個簡單的微信就輕松摧毀了運營商數千億產值的語音和短信業務。這充分說明運營商的舊操作系統在日新月異的互聯網時代顯然有點不堪壹擊。
通過中國移動和騰訊的對比,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電信行業的衰落。我選擇了四個關鍵指標作為衡量標準——市值:騰訊2014年6月上市時股價為0.65港元,市值60億港元。如今,其股價為361港元,市值為3.44萬億港元,市值翻倍。同期中國移動港股股價14.6港元,市值近3000億港元。如今中國移動股價70.7港元,市值1.45萬億港元,市值不足5倍。
更重要的是,當時中國移動的市值是騰訊的50倍,現在騰訊已經超過中國移動,是2.4倍。
2005年是騰訊的第壹個財年。當年騰訊營收654.38+0.426億元,利潤4.854億元。到2018年,騰訊營收312694億元,利潤787.2億元。其營收增長219倍,利潤增長644倍。2005年,中國移動收入2430.41億元,利潤535億元。2018年,中國移動收入7368億元,利潤654.38+0178億元。它的收入增加了兩倍,利潤翻了壹番。
我們來看看兩者的對比。2005年,中國移動的收入是騰訊的170倍,利潤是騰訊的110倍。他們不是壹個數量級的企業。當時騰訊是靠中國移動生存的。到2018,中國移動的營收是騰訊的2.3倍,利潤是騰訊的2.2倍。中國移動在騰訊面前沒有優勢。
品牌價值:2007年,中國移動品牌價值高達313億,全球第五,中國第壹。當時的騰訊還是壹條名不見經傳的“小魚”,在榜單上默默無聞;10年後的2018年,中國移動品牌價值降至2122億元,國內排名15,從世界榜單上消失。而騰訊則以1.2萬億元連續四年位居中國第壹、亞洲第壹、全球第五。騰訊取代了十年前中國移動的位置。
有人可能會說,中國移動不能代表整個通信行業。是的,沒錯。中國移動是通信行業最好的,其他企業的情況只會越來越差。可以說,中國電信運營商的發展已經停滯了十年。
第三,這是最壞的時候,也是最好的時候。
對於國內運營商來說,過去十年的停滯就像是壹場混亂糾結的噩夢,但更可怕的是,這場噩夢並沒有結束,甚至有可能滑向更恐怖更黑暗的深淵。雖然與過去十年快速發展的互聯網行業相比已經停滯不前,但仍在增長。但是,未來十年,通信運營商行業可能會經歷壹次大的衰落,現在已經可以看到這種大衰落的壹些跡象。
當低價不限流量套餐已經成為運營商的主流業務,運營商的收入天花板也越來越清晰。為了保證糟糕的增長率,運營商在挖掘和留住用戶方面進入了瘋狂狀態。
從省到市到縣到電網到每壹個營業廳,三家運營商都在捆綁手機、電視、流量。套餐包含200M寬帶,免費看電視,全國流量不限,三人及以上可免費享受。每月資費從59元降到49元再降到39元,甚至低至19元和9元。運營商的世界裏,只有“捆綁捆綁”。
然而,運營商並不是完全沒有機會扭轉這壹切。
這是最壞的時候,也是最好的時候。可能運營商過去所依賴的壹切,在不久的將來都會土崩瓦解,但重生的種子也已經在倒塌的瓦礫中孕育。從宏觀環境看,世界經濟正在復蘇,中國作為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成為推動全球經濟強勁復蘇的主要力量,並且在經濟結構中,數字經濟占據越來越大的比重;
從行業環境來看,傳統工業經濟正在向數字經濟轉型。在這個過程中,電信運營商掌握著大量的網絡、資源、客戶、技術等核心價值,仍然是數字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幫手。比如,運營商可以發揮網絡技術優勢,助力智慧城市、交通、能源、教育、醫療、制造、旅遊等行業的創新發展。
可以說,在這場以數字技術為標誌和驅動的變革浪潮中,電信運營商的前景依然光明。
四、破局方式:加薪裁員。
不可否認,電信運營商還有美好的未來可以期待,但前提是運營商必須有能力引領這個美好的未來。什麽能力?三大能力:管道能力+平臺能力+內容能力。說白了,運營商不能再固執地把自己定位為傳統的通信企業,而應該定位為基於雲的IT企業,持續推動5G、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邊緣計算等新技術與各行各業的融合,縮短新技術改變社會經濟的時間周期,成為新技術落地最可靠的載體。
那麽如何建立這三種能力呢?我覺得關鍵在人。所以我覺得運營商分手的關鍵在於:加薪裁員。
首先是加薪。
經過十年的停滯甚至降薪,目前電信運營商的薪酬水平已經跌至社會中下遊。客觀來說,以運營商目前的薪酬水平很難招到真正壹流的人才,也很難留住真正有能力、有想法的人才。
比如華為校園招聘的工資是17K*(14-16),壹年大概27萬。這只是招聘員工的水平。對於華為的老員工來說,最重要的收入不在於工資,而在於獎金和分紅。入職五年以上的員工分紅情況非常可觀。2018年,華為員工平均年薪高達78萬元。據說華為員工年薪已經過萬了。
比如跨行業對比,騰訊、阿裏、今日頭條等新老互聯網巨頭的員工薪酬水平更是慘不忍睹。騰訊校園招聘平均薪資高達38萬,阿裏、今日頭條也超過30萬,其他像滴滴、美團、JD.COM也超過25萬。請註意,這些只是校園招聘員工的薪資水平,老員工的水平遠超此。以騰訊為例,2018年騰訊員工平均年薪高達82萬。
電信運營商的員工呢?
還是以中國移動為例。2018年報顯示,中國移動用於員工薪酬的金額為818億元,員工總數為46萬人,因此中國移動員工平均年薪為17.7萬。這是總體水平,但大多數人是平均的,很多基層壹線員工的月薪還停留在2萬到3000元的水平。中國移動,行業龍頭,而且,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的基層員工情況自然也好不到哪裏去。
如前所述,運營商必須面對數字化轉型,才能贏得光明的未來,而要成功轉型,就必須建立壹支了解並知道如何應用5G、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邊緣計算等新技術的人才隊伍。這樣的人才在當今社會是稀缺資源。不僅運營商需要這樣的人才,上面提到的騰訊、阿裏、華為這樣的巨頭企業也需要這樣的人才。
運營商能提供的薪酬水平只有別人的幾分之壹甚至十分之幾,在這些巨頭面前很難吸引到真正的壹流人才。十年前,中國移動壹直是壹流大學畢業生的最佳雇主。現在,中國移動很難招到頂尖大學的學生,而且近年來中國移動的招聘門檻壹再降低。
在社會招聘層面更是如此。面對轉型後成為軟件企業的運營商,IT技術人才是最稀缺的人才。但在市場上,有壹定經驗的IT人才提出的薪資水平,運營商難以承受,只能選擇性吸納華為等企業淘汰的二流人才。運營商,帶著末流人才和二流人才的團隊,想嘗試對抗由壹流人才組成的精英部隊。結局早已註定。
所以加薪是運營商尋求轉型最迫切的問題。
加薪的目的,壹方面是為了吸引真正壹流的人才,更重要的是為了讓員工過上體面的生活,保證員工可以更專註於工作,而不是擔心生活中的瑣事甚至生存問題。比如很多三四線市縣的員工會提前半小時離崗,以便在下班高峰時段搶更多的單網租車訂單。生活這麽尷尬,能放在工作上的精力怎麽保證?
二是裁員。
這註定是壹個很悲傷也很現實的話題。先說壹個雲南的真實案例。在雲南壹個不到50萬人的四線城市,三家運營商每天有900左右的營銷人員在街頭跑業務,每天都在擺攤、洗街、掃樓。運營商在各個較大的小區擺攤,街上的店鋪壹般都是電信營銷人員留下的,聯通和移動又來了。
新建成的小區,道路和附屬設施甚至還沒完工,單元門口就貼上了各大運營商安裝寬帶的廣告,壹層壹層的。基層員工很努力很努力,但是誰也說不清他們的努力能帶來多大的效果。去年由於雲南聯通各種改制,當地聯通人員流動,街道營銷、社區營銷暫停。但從最終的業務數據來看,聯通的業務發展和其他公司差不多,基本沒有下滑。這充分說明,過度營銷其實是沒有用的。
我們的員工很忙,但是大部分的忙並不會給企業帶來價值,只會在與競爭對手的糾纏和暗戰中犧牲精力和時間。這種情況不僅存在於基層員工,在市公司甚至省公司總部也是如此。那些整天坐在辦公室加班寫PPT,做報告,開會匯報,其他工作大部分都不產生價值,甚至產生負面影響——導致內部混亂,各種空耗。
所以不得不說,如果遵循市場原則,裁員,是電信運營商擺脫目前困境最迫切的手段。
國外主流運營商早就意識到了這壹點。根據Lightreading追蹤的20家海外主要電信運營商的結果,在過去兩年中,這20家運營商的裁員超過107000人。比如威瑞森2018宣布裁員4.4萬人,占其員工總數的30%以上;澳洲電訊2018宣布未來三年裁員8000人,約占員工總數的25%;2018年,英國電信宣布裁員13000人,占其員工總數的12%。日本軟銀宣布移動通信領域裁員40%。即使在新興市場,2018年印度也有超過6萬名電信員工失業。
為什麽裁員是改變目前困境最迫切的手段?因為轉型後的運營商真的不需要那麽多冗余員工,大部分員工在公司未來的生產體系中是無法創造價值的。
以網絡人員為例。運營商的網絡從基礎層到控制層再到應用層,幾乎都被設備廠商掌控。運營商還是高度依賴廠商。運營商的網絡人員,無論是規劃、設計還是運維,美其名曰從事管理工作,其實只是基礎輔助工作。核心技術和核心能力掌握在廠商手中,對網絡技術的升級和演進幾乎是陌生的。
5G之後,在SDN、NFV等技術下,網絡將虛擬化、雲端化,可以實現軟件定義。運營商將可能重新獲得網絡的控制權,但同時新的網絡模式對我們網絡工作人員的技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網絡模式變化的背後,是網絡工作人員知識結構和工作技能的變化。我們這些可能在機房時間不長的員工能不能很快意識到這種變化?
此外,在未來,基於雲的網絡的管理模式與過去完全不同。網絡管理人員只需坐在辦公室就可以管理全球網絡,實現資源的分配和網絡問題的診斷與解決。屆時,網絡人員規模將大幅縮減。
再看營銷人員,以前運營商需要大量的營銷人員深入到每壹個細分市場去營銷,去擺攤,去洗街,去掃樓。但隨著運營商業務的標準化、統壹化,營銷方式的互聯網化,運營商並不需要那麽多營銷人員。另壹方面,過去我們的銷售人員主要賣卡、專線、寬帶,未來可能會賣雲、數據、信息解決方案。我們的營銷人員能及時掌握這些新技能來應對這些挑戰嗎?
看服務,未來服務肯定是信息化、智能化的。比如我們的10086客服人員很可能會被智能客服取代,我們的營業廳會變成信息解決方案的實體展廳,服務的功能可能會由機器人承擔。另外,我們的物流倉庫人員很可能會被無人車和無人機取代,我們的大部分綜合管理人員甚至可能會消失——沒有被管理的人,那我們還需要那麽多管理人員幹什麽?
據at & amp;t對於未來成為基於雲的軟件企業的估計,未來員工數量會減少到30%以下,員工類型構成大概是:技術人員超過85%,營銷人員10%,管理人員3%,其他2%。而目前國內運營商的員工類型構成是怎樣的?以中國移動為例,技術人員25%,營銷人員55%以上,管理人員7%以上,綜合人員10%以上。這樣國內運營商裁員的空間會非常大。
但是,在國外運營商大力推進裁員的情況下,為什麽很少看到國內運營商裁員的新聞?
主要原因是國內三大運營商都是國企,甚至是長子,需要肩負解決就業和維護社會穩定的責任。退壹步說,裁員是壹件政治風險很大的事情。壹旦被裁員工集體鬧事,責任會直接落在企業頭上。所以國內運營商很難做出裁員的決定。他們最多只是停止社會招聘,象征性地開校招,完成社會責任指標。大部分傳統省屬公司已經停止增員。
其實對於經營者來說,這些不能產生價值的員工是壹種沈沒成本,甚至是壹種沈重的負擔。如果不能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運營商可能會被這些沈沒成本拖到谷底,運營商的轉型幾乎不可能。
除了可能違背教條的裁員,運營商還能做什麽?我認為運營商應該分兩步走:第壹步,盡快梳理出業務管理、專業技術、營銷服務、職能管理等四個優秀人才團隊的框架,與公司的戰略重點和新的業務形態相匹配;第二步,加快人才從傳統領域向新市場、新領域轉移,儲備和培養下壹代網絡、新IT、大數據、數字化服務等復合型人才。
至於其他留下來的人員,可以通過培訓加強他們的各種工作技能。同時,運營商應積極探索拓展業務範圍,開辟壹些勞動密集型業務,如最後壹公裏的配送,甚至壹些傳統服務業務,以解決龐大的富余人員的去向問題。
對於那些在未來企業找不到自己位置的員工來說,裁員不可怕,離開公司十幾年也不可怕。外面還有機會,可以從頭再來。真正可怕的是,收入微薄,不想學習新知識。我很平庸,很焦慮,但我仍然夢想著回到我們生活的日子,黃金十年,仍然依附於運營商這棵大樹。
說實話,運營商的輝煌或許還有希望,但過去員工的輝煌幾乎不會重現。
5g意味著裁員時代來臨,對運營商有什麽影響?
5G時代的到來,對於很多傳統互聯網模式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尤其是在電子商務領域。
毫無疑問,現在幾家運營商都在積極謀劃5G,他們從來不敢怠慢。有條件就要去。如果妳沒有條件,妳必須去。
自2G時代電信業競爭格局形成以來,無論是二三家,還是五家,然後是三家,或者以後是四家,運營商之間的爭鬥從未停止過。即使被詬病為行業壟斷,也是不改初心的殊死掙紮。
1和5G+取代了互聯網+,運營商有了話語權。
互聯網internet plus)的主體是互聯網,由資本、流量和技術賦能。5G時代,運營商也將得到資本、網絡、技術的賦能,有望奪回主導地位。當然,在這裏,操作人員的技術能力尤為重要。以目前的薪酬水平,恐怕是招不到、留不住高級技術人才的。這樣,壹切都將成為空談。
2.從電子商務平臺的發展趨勢來看,會有這幾個方面的變化:
①增量思維向存量思維的轉變。在增量用戶減少的情況下,提高現有用戶的商業附加值非常重要,而要提高現有用戶的附加值,就必須為用戶提供更全面的產品;②技術驅動模式的轉變。
電商平臺要想保持快速發展的進程,另壹個重要途徑就是通過技術拓展業務邊界;③提高用戶的參與度。電商平臺不僅僅是完成商家與客戶的對接,更重要的是要為用戶提供壹個全方位參與的機會,涉及產品設計、生產等壹系列流程。
3、合作* * *致勝已經逐漸成為運營商的* * *學問,不能再戰了。
以5G運營商為例,很有可能四家運營商共建兩張網,變相合並共享,甚至互相利用對方的網絡資源。總之,這方面的爭鬥不會有好結果。另外,就目前的市場情況來看,幾家運營商已經意識到,不斷降價,不斷惡搞,混淆敵我,只能導致行業滅亡,良心競爭,良心定價,做自己,才是正道。
5G將改變世界和未來,5G也是壹個大合作的時代。不僅僅是運營商,設備商、應用開發商、中間商甚至用戶都將成為相同的利益主體。
5 G對運營商意味著裁員從4G變成5g,運營行業會有什麽變化?
1和5G+取代互聯網+,運營商有話語權。
前幾年還轟轟烈烈的互聯網+,在5G時代顯然是要改變的,因為5G屬於萬物互聯,物聯網必然會普及。互聯網加的高流量洪泛鏈接模式已經過時了。在這種形勢的推動下,運營商終於可以自豪地說“5G+”,用聯通的說法就是5G的N次方。
互聯網internet plus)的主體是互聯網,由資本、流量和技術賦能。5G時代,運營商也將得到資本、網絡、技術的賦能,有望奪回主導地位。當然,在這裏,操作人員的技術能力尤為重要。以目前的薪酬水平,恐怕是招不到、留不住高級技術人才的。這樣,壹切都將成為空談。
2.視頻社交將取代文字和語音社交,運營商輸不起。
社交的模式要變了,從2G時代打電話到後來發短信,現在是視頻交流。總之,視頻社交肯定會流行,但至於基於視頻技術的社交應用是什麽樣的,我們還說不準。
運營商要奪回視頻社交的主導權,只有壹條路,那就是為用戶提供更流暢、更廉價、更便捷的視頻交流方式,這需要運營商的集體行動,甚至需要行業標準的力量。
運營商沒有視頻互通嗎?運營商不能用視頻來突破app之間的鴻溝嗎?不能完全免費嗎?
3.通信建設不再只是運營商的事,眼前人要珍惜。
以前不管是建通信網還是鐵塔基站,都是運營商自己的事,老百姓不重視,地方領導也不會重視。但是5G就不壹樣了,吸引了各方面的極大關註,成了網絡名人。
現在5G的建設已經成為全民的事情,各方的支持甚至會讓運營商驕傲很久,但是如何審時度勢,順勢而為,就成了壹個大問題。合理利用各方面的資源,壹定不能讓大家失望,否則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以後的工作就困難了。
4.政企集團業務成為重中之重,機構改革勢在必行。
5G時代,各種垂直行業應用變得至關重要。運營商要學會為不同的客戶提供定制化的服務,前期和後期的跟進服務也很多,這就需要新的流程設計和新的戰鬥團隊。
另壹方面,因為網絡和終端的融合,運營商之間的競爭主要體現在內容和服務上。前者需要集中和穩定,後者需要分散和創新,平衡公共業務和集團業務,平衡互聯網業務和物聯網業務,平衡網絡運維和內容運營,組織架構調整勢在必行,但這壹任務的完成難度很大。
5、合作* * *致勝已經逐漸成為運營商的* * *學問,不能再戰了。
以5G運營商為例,很有可能四家運營商共建兩張網,變相合並共享,甚至互相利用對方的網絡資源。總之,這方面的爭鬥不會有好結果。
另外,就目前的市場情況來看,幾家運營商已經意識到,不斷降價,不斷惡搞,混淆敵我,只能導致行業滅亡,良心競爭,良心定價,做自己,才是正道。
5G是壹個大合作的時代。不僅僅是運營商,設備商、應用開發商、中間商甚至用戶都將成為相同的利益主體。狹隘的競爭觀念肯定會把自己邊緣化。壹個沒有把別人想好的公司,無論是最好的運營商,還是最好的互聯網公司,都會被社會拋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