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講道"誰能出不由戶"百姓以居為安,而門戶是構成居的要素。壹般而言,單扇為戶,雙扇即成門。"門"也即由戶而構成。同理,城門就是城的門戶,是通正氣之穴,有息庫之異。而這各式各樣、各具特色的城門,濃縮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成為中國建築史上的重要組成部分。
"十二"被視為"天之大數",依周朝之制,都城開辟十二座城門,正與十二時辰之數相符。無形之中,城門披上了壹件神秘的外衣。
門還是國家和政權的象征。例如北京城的天安門和前門之間的門,幾經易朝,稱呼也改了多次,現在已經不復存在。清朝時期,除正陽門外,其余八門均由八旗掌管:德勝門正黃旗,安定門鑲黃旗,東直門正白旗,朝陽門鑲白旗,西直門正紅旗,阜成門鑲紅旗,崇文門正藍旗,宣武門鑲藍旗。八旗分掌八門,意在使八旗互相牽制,避免藩鎮割據的發生。
北京是個四四方方的城,四面設三座城門,每座城門皆有三個門沿,城中的幹線道路呈東西或南北向經緯交叉狀,城門之間由城墻相連,這又形成了壹種城墻文化。城墻既是對外界的防備,也是壹種自我保護。城墻將裏內的君王和居民與外界分割開來,看似作繭自縛,其實我們不能忽略城門的作用。城門的對外開放,又將外界與裏內聯通了起來。這分割與聯通的空間意義,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內容。門不論大小,大至國門,小至家門,都有壹種領域感和歸屬感。門內的人獲得了屬於自己的歸屬感,門外的人獲得了不屬於自己的歸屬感。
城門理應是高大雄偉的,上建有重樓,且寬闊通暢。千百年來,城門既可以抵禦外敵入侵,又可以管轄城內百姓。而那吱吱呀呀作響的城門在開開合合中,見證了朝代的興衰更替,記錄了人世的悲觀離合。
"山河千裏國,城闕九重門"。"九重門"取最大數"九",正好與"九五之尊"相呼應,而在這裏並非實指。各朝各代城門大小不壹,數目也有多有少,並非完全統壹。
北京城是由壹道道城墻和壹座座城門連接而成的,而門的作用似乎更為重要,沒有門的城也就成了壹座死城。細算起來,人們能夠說得起來的實際上只有明清時代的北京城門了。也就是從正陽門算起,包括崇文門、朝陽門、東直門、安定門、德勝門、西直門、阜成門、宣武門在內的九座城門。另有七門,為嘉慶三十二年開始修建的外城城門,南端正中的永定門,左右兩邊的左、右安門,東西兩側的廣渠門、廣安門,東北、西北與內城連接的東便門、西便門。了解了以上各城門,對北京整體的城市布局也就知曉得差不多了。
上述"九門"、"七門"中惟獨沒有"天安門",但稍有歷史知識的人都知道其地位更為重要。中國近代以後,"天安門"已經成為壹種"政治權力"的象征,現在的"天安門"以其博大的胸懷迎來送往了壹批又壹批人,以致於每壹個初到北京的人,都要去天安門遊覽壹番,合個影留念。"天安門"居於北京城南北中軸線正中位置,是"皇城"的正門,地理位置極其重要。天安門在中國人心目中,是尊嚴和國力的象征,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說,天安門是北京城門中的"門中之門",即使是在封建時代,也是其他城門無可比擬的。若逢皇帝要頒布詔書,妳會看到詔書由"雲盤"托著,奉送到天安門城樓,待宣詔官宣讀時,滿朝文武百官洗耳聆聽。宣詔完畢,木雕的金鳳銜著詔書,從城樓上放下,由禮部譽寫,以示天下。
現在妳去北京城走走,不難發現,很多中心區域的主街道,都以"XX門大街"命名。例如,東直門外大街、前門大街、崇文門東大街、朝陽門內大街等等。這些城門的實體基本已經不復存在了,卻留在了人們的口頭上,甚至是心裏。
明清的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舊址上發展起來的。這就意味著明清的北京城門與元大都的城門關系非比尋常。元大都有十壹座城門。正南面***有三座城門,中間的叫"麗正門",左邊的叫"文明門",右邊的叫"順承門"。北面有兩個門,靠東邊的叫"安貞門",靠西邊的叫"健德門"。東面有三個門,正中的叫"崇仁門",左邊的叫"光熙門",右邊的叫"齊化門"。西面也有三個門,正中的叫"和義門",南邊的叫"平則門",北邊的"肅清門"。北京城進行改建時,舍去了"光熙門"和"肅清門",北京城僅留下九個城門。與此同時,正北兩個城門改名為"安定門"和"德勝門"。其余七門沿用舊稱。
明英宗正統元年,北京城進行了壹次規模巨大的加固工程。此次修建過程中,許多城門改換了名稱。南面正中的"麗正門"改名為"正陽門",左邊的"文明門"改為"崇文門",右邊的"順承門"改稱"宣武門"。北面的仍叫"安定門"和"德勝門"。東面的"崇仁門"改為"東直門","齊化門"改為"朝陽門"。西面的"和義門"改稱"西直門","平則門"改為"阜成門"。
到了清朝,北京城被全盤繼承了下來,城門的名稱也原封不動地沿用下來了。
說到這裏,大家壹定想知道城門空間是怎樣構成的。下面我們就以北京最主要的城門--正陽門為例加以說明。正陽門由壹個巨大的甕城,南面的箭樓和北面的城樓構成,其內留有空城。甕城四面各開有壹門,城樓、箭樓也各開壹門,左右門於民國以後才開辟,北門則開在城樓之下。城墻將甕城兩邊連接起來,護城河位於箭樓的前面,通過石橋與外界相連。箭樓與城樓之間的道路是皇帝進出的專用通道,東西兩側的甕城門供其他人出入。甕城內建有觀音廟和關帝廟兩府小廟。廟內豎有壹支旗幟,琉黃瓦頂,灰墻,院內樹木參差。
正陽門的建制要高於其他各門。門樓高42米,樓身寬度可達30米,深為16米,高為27米。其余城門形狀大體相當,都是雙重城樓,三檐兩層,每層都有圍廊,經馬道可以登上城臺。這裏的馬道既可以由此上城墻頂,也可以供馬車運輸炮彈炸藥。箭樓是壹座磚構建築,形似城堡,有兩層屋四層箭窗。東西便門是呈長方形的城門樓,其城洞呈方形,頂部由幾塊厚重的木板搭建在兩側磚墻的橫梁上構成。也有平頂的城門洞,沒有門栓,可以自由開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