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曾經依靠采煤業而富甲壹方,商貿繁盛,有“京西小北京”之美譽的南窖村,早已塵封過往,但遺風尚存。從108國道舊線轉入紅南路,前行8.5公裏就看見了頗有古風風格的南窖村。
隸屬於南窖鄉的南窖村,三條東西向的道路貫穿了這個小山村,北邊的紅南路是主街,住戶最多。南街沿河道而走,有大片花卉,色彩斑斕,有三處停車場,供訪客駐車參觀。中間1.2公裏的古村道是遊覽核心,原汁原味的明清風格。
首先被停車場旁的紅色戲樓吸引,壹座完整的戲臺和壹排生動的臉譜,仿佛看到臺上咿呀吟唱的藝人和臺下鼓掌喝彩的鄉民。
走過小橋,壹棵空心大槐樹當街而立,被它參天的偉岸所折服,駐足仰望。其實,遊覽完全程才知道,村裏像這樣的古樹還有好幾棵,房舍可以重建,古樹需待百年。
古槐樹西側的“背樓書肆”大紅燈籠高高掛,書肆即為書店,南窖村十裏八鄉有名氣大鄉紳很多,多學文化,見多識廣。南窖村在明、清、民國時期都曾鼎盛過,依托采煤業,南來北往的客商雲集至此,出現了廟宇、戲樓、商鋪、賭場等,好不熱鬧。
此處是通往商道古街的必經之地,故此背樓書肆的西墻上書“順天府房山縣太平裏南窖村”,以示各路商賈訪客。
壹座娘娘廟在百年前就已廢棄,古時做過義和局(清朝稅務部門),現代做過糧店、學校,如今已是南窖鄉鄉史展覽館。
壹九八幾年,壹村民在自家院中挖出了壹枚底座正方形,邊8.5cm,厚2cm,柄4.7cm的大銅印,以陽文九疊篆體書“都統之印”,這是金代三品武官的官印,由此推斷,南窖地區在金代曾有駐軍,守護金陵周邊要塞。此珍貴文物已是南窖鄉的“鎮鄉之寶”。
被古樹籠罩的過街樓,是古樸滄桑的代名詞,大青石和白灰漿結構,原汁原味地呈現在眼前,除去作為進村必經關口,還有壹個用途就是為過往商客納稅方便。
進入古街就穿越到了百年以前,路兩側幾乎都是因長期無人居住而陳舊破敗的房舍墻垣,倒是每隔幾米就有壹對高高懸掛的五顏六色的燈籠。
舊時南窖村的燈籠會、獅子會、幡會遠近聞名,人們趨之若鶩的前來觀看,熱鬧非凡。這1公裏長的“燈籠街”講述著“水滸壹百單八將”、“三國演義”等故事,有時間您可以仔細欣賞壹番。
壹條長街上,古宅舊院,青石灰瓦,滿是古色古香的年代味道,兩旁商鋪林立,家挨家,鋪連鋪,什麽“鄭大號”、“楊記羊肉鋪”、“趙記炸貨店”、“轎子坊”、“小爐匠”、“嫁妝鋪”、“趙家豆腐坊”“義和城”等,滿是茶米油鹽醬醋茶的生活商業街,讓妳看壹個“滿眼花”。
壹個鋪子壹個故事,拔貢院裏住著壹位趙拔貢,清朝七品,晚年時回鄉養老。壹位王爺看中了這塊靈水寶地,想在此建陵墓,被趙拔貢聰明的百般周旋,才使南窖村得以保全。
壹個叫李林的秀才,醫術了得。壹日在京城的壹家客店墻上做即興詩壹首,“此店是亨通,專把老爺坑。窗戶紙稀爛破,頂棚大窟窿。”從此和店老板結識。後經店老板引薦給通州王爺家的格格看病,王爺念及李林的醫術精湛,派人送來壹幅匾額,上書“儒醫濟世”。
南窖村的著名鄉紳很多,王家大院,羅家大院,霍家大院…
這些曾經繁盛的大家族院落,如今已是殘破不堪,但也保留了原始風貌。置身在雜草叢生的小院中,這裏不知發生過多少鮮為人知的故事,破敗的房舍久已不見它的主人回來,直等到自己也歸於塵土…
村東的北極玄武廟正在修繕中。
逛完了古街,站在紅南路上,俯瞰著成片的青石板屋頂,只有參天的古樹壹直堅守在這裏,默默地註視著幾百年的人來人往,風雲變幻…
慶幸的是,老古樹依然枝繁葉茂,但樹下早已物是人非,這裏到底曾經發生過多少喜怒哀樂的故事,只有老古樹心裏最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