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壹些文章中討論過這個話題。書籍載體形式的每壹次變革,都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閱讀習慣,從甲骨文到簡牘,從簡牘到紙質書,從手寫到雕版,從雕版到機器印刷,從紙質書到電子書。文本的變化帶來閱讀的轉變,這是事實。在過去的1000年裏,我們面臨過幾次重要的閱讀轉型。
11世紀以前,抄書是壹種職業,比如班超。漢代有專門的“寫書官”,後來歷代都有抄書的活動。很多私塾書、官府書、廟堂書、書院書都有專人抄寫。即使在印刷術發明之後,我們仍然可以看到壹些代代相傳的知名手稿,比如《永樂大典》、《四庫全書》。明朝政府圖書館藏書近百萬冊,其中只有三分之壹是印刷的,三分之二是臨摹的(見《明史藝文誌·序》),可見臨摹並沒有因為印刷術的發明而消亡。不僅在中國,在西方,很多圖書館、修道院、學校都有專職文案。八世紀時,法國要求抄寫員註意不要在抄寫的字裏行間散布自己輕浮的習氣,也不要貿然抄寫,以免匆忙出錯。在當時,抄寫書籍被認為比種植葡萄更好,因為後者只能滿足食欲,而前者服務於靈魂,非常神聖。直到十六世紀,西方的抄寫員才逐漸失業。作為壹種職業,文案消失了。作為壹項活動,抄書並不遙遠,我自己也有過抄書的經歷。
在古代,抄書不僅是為了抄書,也是壹種重要的讀書方法。北宋時期,是雕版印刷的普及期。蘇軾(1037-1101)來的及時,應該高興才對,卻對雕版印刷對閱讀的影響感到不解。他在《李秘書的山居》壹文中說:
秦漢以來,作者受益匪淺,紙和字畫越來越簡單,而書籍受益匪淺。但是,學者得益於簡單,那又如何?我還是想見老儒先生。我說少的時候,想要史記,想要漢書,但是得不到。還好我拿到了,沒日沒夜的看,生怕拿不到。年近古稀的城裏人,轉而抄百家之書,每日流傳數千篇。學者熟讀書籍,很容易做到。他們的文字和表達都是學院派的,比過去的遜色。而那些科舉出身的人,都是對書本壹無所知,談之無本。這有什麽不好?
蘇軾的前輩主要是抄讀。到了蘇軾的時候,印刷術已經普及,書籍豐富易得,但他放學後卻停止了學習,這讓這位大文豪哀嘆不已。
此後的800年,中國的學者們在書的世界裏度過,沒有大的變化。他們快樂的學習生活是令人向往的。即使在亂世,我也能在書中找到快樂。舉個李清照的例子。宋代趙明誠、李清照早年生活安逸,中年靖康之變,明誠去世,清照流離。盡管如此,這對夫婦曾經的藏書讀書生活還是被載入了史書,感動了後世的讀者。李清照在為趙明誠《金石錄》所作的序中描述了他們的藏書和讀書情況:
後平在村裏住了十年,受人敬仰,衣食無憂。把兩個縣關在壹起,耗盡薪水去領導工作。每拿到壹本書都會和* *,整集都要簽名。當妳得到壹個書畫鼎的時候,妳還可以和書壹起玩,批評缺陷,晚上點蠟燭。所以紙張精美,字畫齊全,藏書家冠之。記得每次飯後回去泡茶,指的是書史的積累,說壹本書的第壹頁第壹行有什麽東西,有沒有贏,就是喝茶的順序。舉起壹杯,笑到茶翻臂,卻喝不下去。願意永遠想家!所以,我雖然身處困境,窮困潦倒,卻不屈不撓。
藏書完成後,我會回到圖書館立壹個大櫃子,壹本書壹本書,立壹本書。如果妳想說話和閱讀,請鍵入書並合上紙。汙染少了受損就罰,擦,塗改,就不再尷尬了。是對安逸的渴望,是對嫉妒的渴望。我受不了過量,開始多吃肉,多穿衣。首無珍珠是用玉裝飾的,房間裏沒有鍍金的刺繡。如果書史上有幾百個字,他們會從中學習,並作為副本保存。由於《周易》和《左列傳》都是家傳,所以兩家的文字資料最好。於是列舉了幾個案例,把枕席借過來,我就對它感興趣了,也就樂在其中了。
詞人李清照用她獨特婉約的筆,再現了夫妻讀書生活的幸福。也很好玩。在狗和馬身上很有趣。
中國學者的閱讀生活在19世紀末悄然發生了變化。這不僅是因為印刷術的改變,也是因為西學的傳入和新式教育的普及。
隨著機械印刷的廣泛應用,書籍的出版速度越來越快,壹些報紙雜誌等大眾讀物也越來越多,給傳統閱讀帶來了很大的沖擊。隨著西學的傳入和新教育的發展,閱讀的內容變得比以前更加豐富多樣。從閱讀的形式來說,過去強調的是大聲朗讀,大聲朗讀,而此時大多數人只是默讀,壹般瀏覽。然而,在不到壹百年的時間裏,技術革命和圖書載體的變化讓我們目不暇接。今天,從電視屏幕到電腦屏幕再到手機屏幕,我們生活在壹個屏幕的時代。我們對著屏幕說話、玩遊戲、工作、購物或聊天,我們也對著屏幕閱讀!
這種轉變的影響幾乎涉及到每壹個學者。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我和學生們就閱讀或者閱讀的轉型進行過多次討論。1995期間,我和我的研究生以古籍翻譯與閱讀、周末閱讀、屏幕時代閱讀的筆談形式在光明日報發表文章,以引起人們對閱讀的重視。那時候互聯網還不普及,我們說的屏幕主要是指電視、卡拉ok等。其實讀書重要不重要,讀書有趣不有趣等話題,自古以來就有分野。我們在討論屏幕時代的閱讀時,當時壹個研究生說,為什麽要為閱讀唱挽歌?她說:
中國自古就有“不為名而學”的說法。時至今日,很多人為了學業或者需求,依然在努力學習。至於讀書的興趣,也是少數生活有保障、文化素養高的人的事,似乎和普通人沒什麽機會。有的人要麽是拿起書就打瞌睡,要麽是因為看不懂或者文字晦澀而苦惱。何必呢?而電影和電視則不同。它直觀且充滿聲音和情感,使人在緊張的工作後得到休息和放松。生動的內容和豐富的色彩確實給人以有趣和美好的感覺。更不用說它的新知、信息傳遞快、開闊人的視野了。既然時代給我們提供了比讀書更醉人更迷人的新事物,為什麽還要為逐漸被冷落的讀書唱挽歌呢?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科學的發展,影視傳媒必將以其巨大的優越性和不可抗拒的誘惑征服全人類。到那時,人們可能再也不會談論“電視殺手”了。
這是壹種真實的感受,也仍然是我們今天面對的很多人的感受。而談讀書,是讀書人自言自語嗎?
讀書的熱情和讀書的習慣與壹個民族的特點有關。互聯網的普及正在逐漸改變人們固有的閱讀習慣。很多人壹直在關註壹系列的問題,從閱讀熱情到閱讀人口的下降,從看紙質書到看互聯網,還有看什麽,大眾閱讀等等。近十年來,我發表了關於經典閱讀與選擇、推薦書目、信息時代與閱讀、閱讀文化、社會閱讀等問題的文章,表達了我對經典閱讀或閱讀的重視。其實,看書也好,上網也好,可能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妳讀了什麽。閱讀習慣的改變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
現在的問題是:我們提倡讀書嗎?養成讀書的習慣;社會和家庭是否提供了必要的閱讀條件。
壹個人的精神發展史就是讀書史。壹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於讀書的水平。沒有讀書的學校永遠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壹個充滿書籍的城市壹定是壹個美麗的城市。
2006年,中國圖書館學會科普與閱讀指導委員會在東莞召開成立大會。會上,我做了“讓閱讀成為我們生活的壹部分”的報告。陳述讀書對於提高國民素質,完善獨立人格的意義。近年來,有學者呼籲設立全民讀書節,倡導閱讀,得到了很多學者的贊同。2007年,朱永新在《讓讀書成為中國人的日常習慣》中把讀書的意義概括為四點:壹個人的精神發展史就是讀書史。壹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於讀書的水平。沒有讀書的學校永遠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壹個充滿書籍的城市壹定是壹個美麗的城市。他多次向CPPCC和全國人大建言獻策,設立全國讀書節,將全民閱讀上升為國家戰略。
2009年,我寫過壹篇文章《設立全民讀書節:建設書香社會,培養聰明公民》,我贊同他的提議和觀點。我想說的是,為什麽要有中國人的讀書節或者讀書日?
首先,中國是世界上書文化最發達的國家,具有很大的民族特色。中國的書,從載體、油墨、印刷到書寫,都是自己發明的,形成了非常有民族特色的書文化,對世界書文化影響很大。設立自己的讀書日可以更好的展示民族特色。
其次,註重經典閱讀。中華民族是壹個重視古法尊法的民族,重視前人先賢的大道理。在這樣的民族社會背景下,凝結前人思想的書籍不僅具有狹隘的學術意義,而且對政治、思想、文化都有不可估量的影響。因此,經典的出版、閱讀和傳播受到了特別的重視,經典和正史的出版和鐫刻世代相傳。設立自己的讀書日可以更好的弘揚民族文化。
第三,尊重文字。不僅是經典,書籍也是讀者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壹部分。我無法想象壹個沒有書的讀書人的生活是什麽樣的,雖然我們也有過這樣的時代。書齋內外環境、購書、藏書、借書、抄書、讀書等建立在讀者對文本尊重基礎上的私人閱讀空間,是中國閱讀史上最有特色、最感人的篇章。設立自己的讀書日,更能彰顯民族個性。
第四,中國的讀書傳統強調讀書為學的首要意義是修身養性,追求崇高的道德境界;強調閱讀需要廣泛,學習需要可及;強調讀書要結合“思”、“學”、“行”進行學習,正如《中庸》所概括的“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在中國讀書史上,勤學苦讀的感人事例數不勝數,如“懸梁刺股”、“偷壁上光”、“螢火映雪”、“邊巍三絕”等這些故事千百年來激勵著學者們奮發進取,其影響至今猶存。但與此同時,“學而優則仕”、“書中自有黃金屋”也是中國讀書傳統和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設立自己的讀書日,可以更好地傳承優良的閱讀傳統,形成健康的閱讀氛圍。
陽歷9月28日,我們習慣上把這壹天定為孔子的生日(日期的確定在學術界仍有爭議)。有人建議將這壹天定為中國全民讀書節或讀書日(也有人建議將這壹天定為“聖誕節”或教師節)。目前國內壹些圖書館,如蘇州圖書館、東莞圖書館,每年都以9月28日為標誌開展讀書活動。雖然目前,這壹天在法律上並不是節日,但在實踐中,蘇州、東莞都把這壹天當成了自己的讀書日。
從自然的角度來看,節日並不比另壹天更有意義。從文化的角度來說,與人的生活、生活、宗教、信仰有關。中國設立讀書節或讀書日,正是為了樹立人們對書籍的尊重,對知識的熱愛,對閱讀的敬仰。
如果說中國的家庭讀書有傳統的話,那就是種田、讀書、傳家寶和詩詞書法。今天,有了壹定的經濟基礎,我們有能力重建家庭圖書館。
但是,中國還有很多地區的圖書館建設還不夠快,所以更應該倡導家庭收藏和閱讀。
如果說中國的家庭讀書有傳統的話,那就是種田、讀書、傳家寶和詩詞書法。“農”是這個以農業文明為主體的社會的物質需要。而“閱讀”是建立和傳遞倫理道德最有效的方式。在漢代以來的中國古代,“耕讀”觀念是家庭價值觀的核心。今天在壹些老房子裏,經常可以看到“耕讀傳家”“詩書代代傳承”的對聯,壹窺這些書香兄弟和讀書世家的輝煌。
隨著傳統家庭的解體,“種田讀書”的傳統在現代社會逐漸消失。隨著電視、網絡、手機等現代媒體的日益普及,進壹步轉移人們的註意力,瓜分人們有限的閑暇時間,全民族的閱讀率可能會進壹步降低。21世紀中國家庭圖書與讀者的比例將繼續下降。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提倡讀書,鼓勵讀書,希望重建家庭書,讓書走進每壹個家庭,為孩子營造壹個讀書的環境,讓“耕讀”的傳統在新時代更加豐富,延續下去,這是重要的,也是有意義的。
今天,有了壹定的經濟基礎,我們有能力重建家庭圖書館。據調查,家裏的閱讀環境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因此,營造壹個愛讀書、常和孩子談心的家庭學習氛圍,成為家庭文化環境建設中壹項非常有意義的重要任務。
我主張把買書納入家庭開支,建立家庭必備的基本書籍。家庭圖書館收藏的主要目的是雙重的。壹方面,家人可以有壹些必要的讀物,有些人家裏沒有書看。在目前圖書館還不是很普及的前提下,我們提倡家庭閱讀,既繼承了傳統,又有現實意義。讓每個角落的每個人都有書看,家庭書可以是目前圖書館的重要補充。另壹方面,家庭書可以為家庭成員營造壹個閱讀的環境和氛圍。在此基礎上,可以開展培養有修養的母親、推廣親子閱讀等國際流行的活動。如果壹個孩子從小就養成了閱讀的習慣,他將終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