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由於語言和文化上的差異佛教的教義主要是通過佛經的翻譯版本來傳達的。古代佛經的翻譯本主要是壹些外來的傳教僧人,最早的佛經的翻譯可能是漢明帝時代的大月氏國來的迦葉摩騰、竺法蘭在洛陽白馬寺,譯出的《四十二章經》。漢桓帝時安息國安世高和月氏國支讖,譯佛經數十部,約壹二百卷。靈帝時有印度竺佛朗也在洛陽宣講佛教,並著有《牟子理惑論》主張佛教思想與中國文化調和。佛經的翻譯最著名的是印度名僧鳩摩羅什。具傳當時為了把印度名僧鳩摩羅什請來宣揚佛教,還發生過幾次戰爭,征滅了幾個國家。早在秦朝,中原人們對佛教是壹種什麽東西還不太清楚,只是聽西方來的人說佛教是可以渡人進極樂世界,獲得永生的仙法。在秦始皇時代,始皇帝就派了徐福帶領幾千人去東海仙島尋找長生不老之法,可以他們是壹去不返,始皇帝也沒有能長生不死。當時,朝廷聽說有位鳩摩羅什在西域龜茲國宣揚佛教。鳩摩羅什是壹個年輕的天才,他不僅具有超人的記憶力,而且對佛學也有深刻的理解。秦朝皇帝苻堅聽說佛教是如此好的仙法,鳩摩羅什又是壹位佛法大師,於是就派遣將軍呂光率領大軍,西征龜茲去搶鳩摩羅什大仙。等到呂光征服了龜茲,請到鳩摩羅什準備返回秦朝,不料這時秦朝發生內亂姚萇殺了苻堅自己當了皇帝。於是呂光就乘機據姑臧自稱涼國,鳩摩羅什也就留在了涼國。後來姚萇的兒子姚興當皇帝,打敗了涼國,呂光的兒子呂隆投降,這才把鳩摩羅什請進入中原。皇帝姚興親自迎接他到長安,並封他為國師,為了盡快把佛教的仙法在中國施展,還專門派了幾千人協助他翻譯佛經。最後,皇帝沒有來得及得到長生不老的仙法,而佛教在中國逐漸發展起來了。在鳩摩羅什主持下翻譯的佛經在中國佛教的傳播中是很重要的壹部分。由於,佛經的翻譯中有大量的中原文化人參加,其中不乏儒家和道家學者,所以在佛經的語言和解釋中就融入了中國的儒家和道家文化思想。加上佛教本身的培養和教育人的社會性的壹些思想,也與中華文化中的哲學思想很吻合,所以在中國佛教發展過程中,兩種思想也不斷交映,相互融通。有壹個傳說故事可以說明這壹點:在佛教傳入中國的早期,中國文化的主流是孔、孟、老、莊的思想。當時艱巨的佛經的翻譯工作還在進行中,佛經《涅盤經》還只翻譯了壹半,大家就迫不及待地進行研讀。在經文的前部分對“壹闡提”(指有破戒、作五逆罪,不信佛法、因果、誹謗佛法,斷滅善根、不作善法,破壞僧團綱紀等極端罪惡的眾生)的問題,佛祖嚴厲地說他們會在輪回中永遠不得超生,壹再出現排除“壹闡提”成佛可能性的經文。而有壹位文化修養非常高的道生法師從中國的哲理考慮,認為這不符合佛教的完整思想。應該無任對什麽樣的人,只要悔罪自新便可成佛。就是提倡“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頓悟成佛”思想。這樣就受到只學了壹半經文的其他佛教徒們的激烈的反對,大家都不能接受與所見經文意思不同樣的觀點。於是道生法師就到南方的虎丘山隱居,沒有人接受他的觀點,他就對著山上的石頭解使佛法。後來經文翻譯完了,果然他的觀點是正確的。這便是所謂“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的故事。魏晉南北朝時代佛教逐漸在民間流傳開來,另外還有其它的壹些印度佛教派別也來到中國,如禪宗第二十八代祖師菩提達摩就是這個時期來到中國。達摩在嵩山少林寺隱居面壁九年的故事在中國廣泛流傳。這個禪宗就與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包括老子、莊子和部分儒家思想)很吻合。我們從梁武帝接見達摩時的談話就可以知道這個問題。梁武帝是壹個非常虔誠的佛教信徒,他在中國大力推介佛教,甚至壓制道教等其他宗教。在他的大力支持下,當時中原出現五裏壹廟,十裏壹庵的佛教盛況。他聽說從印度來了位高僧,馬上就召見達摩。梁武帝問達摩:“朕造了許多寺廟,選送了好多僧人,還親自抄寫經文,大力弘揚佛法,這算不算有了功德?”達摩回答:“沒有功德。妳這些只是‘人天之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看來雖有,實在沒有’”就是說:妳這是有心行善,沒有出自本心的行為。就好象壹個影子會隨著東西走,但是影子是看起來有,實際上是摸不到,拿不走的。有就等於沒有。梁武帝又問達摩:“那麽,真實的功德是什麽呢?” 達摩說“清凈智慧是微妙圓融,本體空寂,無法可得,如是功德,絕對不是世間上有為之法所能求到的”。真正的佛學思想是非常微妙、高深的,是沒有壹種確定的方法就可以學到的。所以功德,也絕對沒有什麽明確的做法就可以求得的。這壹佛教思想與中國傳統的道教的《老子》的思想非常相似。老子在《道德經》中就說道:“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所以佛教思想和中國傳統的老子、莊子和儒家思想是很壹致的。這個禪宗就成為中國佛教思想的壹個最重要的學派,直到今天它還對世界佛教思想起著深刻的影響。到唐朝時代(公元618——907年),印度的佛教已經發展了幾百年了,出現了多種佛教等派別。
上一篇:又是壹年清明時,時至今日,清明節祭掃還有必要嗎?下一篇:古代經典名言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