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可不可以介紹壹下啞劇?

可不可以介紹壹下啞劇?

啞劇是以動作和表情表達劇情的戲劇。啞劇的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啞劇”壹詞源出於希臘語,意思是“模仿者”。啞劇不用臺詞而憑借形體動作和表情表達劇情的戲劇形式。形體動作是啞劇的基本手段,它的準確性和節奏性不僅具有模仿性,還應具有內心的表現力和詩的意蘊。公元前3世紀,羅馬已有啞劇演出。在英國和法國,古代醜角的無聲表演多在大型戲劇演出之前進行。

啞劇簡介

啞劇 Pantomimeyǎjù [pantomime;mummery;dumb show] 不用對話或歌唱而只以動作和表情表達劇情的戲劇。啞劇藝術被稱為“無言的詩人”,它不僅需要有話劇表演的基礎、舞蹈的功底,還需要較高的文學修養。壹些曾涉足啞劇藝術的人士紛紛退出。最後就剩下王景愚、遊本昌、王德順和陳健秋等幾人仍在啞劇圈裏苦苦掙紮。啞劇作為壹個獨立的劇種出現了停滯和斷代的局面。遊本昌指出,啞劇斷層還與當今有些演員的思想觀念有很大關系。

啞劇起源

公元前3世紀,羅馬已有啞劇演出。在英國和法國,古代醜角的無聲表演多在大型戲劇演出之前進行。現代啞劇源於法國啞劇表演大師德布洛(1796~1846) ,他創造了壹個人物形象比埃羅,圍繞他編演了壹系列啞劇作品。當代啞劇有獨角戲,也有集體啞劇,演員表演時大都勾畫出白色臉譜。中國已有啞劇表演的片斷,但作為壹種獨立的戲劇形式,20世紀80年代初才開始出現,是從西方借鑒而來的。

啞劇歷史啞劇的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盡管啞劇在英國有自己的傳統,但究其起源畢竟還是國際的,它的許多故事情節都來自於世界各地。

啞劇大師菲利普:

“啞劇”壹詞源出於希臘語,意思是“模仿者”。顯然,其最初之意是指表演者,而不是指劇種本身。事實上,這種表演方式遠在古代的中國、波斯及埃及就有了。在羅馬時代,啞劇最受歡迎。

隨著羅馬帝國的衰落,啞劇也銷聲配跡。到了十五世紀,壹個與啞劇類似的新劇種又開始問世於意大利。在這些劇中,人們第壹次看到了頭戴面具、身穿五顏六色服裝的滑稽角色(或叫醜角),不久這壹角色又從法國傳到英國——開始是作為啞劇演員,然後又作為說話的演員出現於英國舞臺。

大約是在壹百年以前,人們才首次根據童話題材來作為啞劇的故事情節。那時劇中仍然有壹個滑稽角色,不過,這種劇當時被稱為“以醜角表演為主的戲”。到了十九世紀末葉,演出變得更為復雜化——開始出現了有新式的舞臺燈光和機械操縱的舞臺布景。到這個時候,更多的雜劇演員也投入了啞劇演出的行列之中。 今天,啞劇仍然在變化發展著,許多演出中已出現歌’曲、笑話或來自影視中的人物。

啞劇語言

基本上所謂的啞劇都是壹些由身體姿勢與手勢的組合。雖然啞劇可以是壹種想象的、情感的、故事性的溝通方式,但是啞劇的傳達不會超出文字可以傳達的範圍。啞劇並不是用語言上的傳達,而是用身體的傳達。

譬如:如果壹個人指著另壹個人 ( 這個意思是指 " 妳 ") ,然後對他招手 ( 這意思則是 " 來 ") ,後來又指著自己面前的地板 ( 這是指 " 這裏 ") ,說到這裏,您壹定可以了解到他運用的是肢體語言,而這位仁兄他所表演的"妳來這裏″壹切的動作都是按照字面上的意思逐字表演的。對他而言,他是用肢體去傳達訊息,其實在啞劇中他所需要的動作只是"來″這個手勢而已,就 " 妳來這裏 " 這句話的動作而言是來的經濟許多。如果壹個男演員要傳達"我愛妳″的訊息給壹位女演員,他倒是不必開口說這三個字, 他只需要指向他自己 (" 我 ") ,指向她的心或比壹個心型 (" 愛 ") ,而後指向她 (" 妳 ") 。他用眼睛看著她、用壹些指示性的手勢傳達他的愛,而非藉由抽象的文字語言傳達,這就是啞劇。

所以啞劇的語言必須是要世界化的、要讓每壹個在地球上的人都能了解他要訴說的故事。 " 我愛妳 " 這三個字若是用芬蘭語說,並不見得每壹個人都懂,而且要花上壹段時間查字典,但是這個"愛″這個字若是用眼睛看再加上壹些身體行為的傳達,即壹目了然,因為肢體語言是屬於全球性的壹種語言。

啞劇演員

著名啞劇表演藝術家有C.卓別林(英)、?M.馬爾索(法)、莫爾肖(奧地利)等。

中國現狀

啞劇是西方戲劇樣式,好逗人發笑,歷史悠久。歐洲啞劇發展越來越結合現實生活,家喻戶曉。兩次登陸上海的西班牙《三輪車》形體喜劇《凳子·椅子·沙發》,就是用幽默展示現代文明的傳統創新啞劇。

大多數觀眾還把啞劇劃入喜劇小品的範疇,這是不準確的。啞劇並不是壹種逗樂開心的喜劇小品,啞劇不是只有喜劇,還有悲劇、悲喜劇。還有些人認為啞劇只是壹種不能登大雅之堂的粗俗、淺薄的藝術,這大大降低了啞劇的藝術價值和藝術地位。

80年代以來,壹些話劇演員運用啞劇這種藝術形式表現現實生活,使之逐漸形成壹個新的劇種。湖南省話團組成的啞劇組,自編自導演出了組合啞劇《眾生相》,先後在省內城鄉上演近百場。1986年參加全省歌劇、話劇觀摩演出,獲編導獎和全體演員獎。1987年1月赴香港參加葵青首屆藝術節,獲得好評。以後,又應邀赴鄭州、北京等地演出。同年6月12日,在中國戲劇家協會舉行的座談會上,被認為該劇組走了壹條既不同於外國,也不同於本國其它啞劇的獨特的道路,建立了“中國式啞劇的湖南模式”。該劇組演出的《樹下》、《噪音與旋律》、《雕塑家》等劇也倍受贊揚。

我國藝術院校歷來沒有啞劇專業,中國也沒有啞劇團。可是,中國有壹夜全國成名的啞劇表演藝術家。他就是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畢業的話劇演員,1983年首屆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上表演啞劇小品《吃雞》的王景愚。他的表演沒有壹句臺詞,沒半點訓人腔調,只用形體動作突出壹個“吃”字,讓全國人民在歡度春節,吃團圓飯時,笑翻天,樂開懷。為此王景愚在全國家喻戶曉,大家幹脆叫他“吃雞的”。

王景愚,專攻“心理形體行動”表演。喜劇神經發達,身材矮小,結實靈巧,有壹張特有個性的大嘴,有壹雙富有表現力的大手,文思敏捷,好觀察生活。

1962年王景愚到廣東采風,吃罐悶雞,來了靈感。憑視覺、嗅覺、味覺和手感描寫壹個人吃雞的過程。他吃的這只雞,色、香、味俱全,就是沒煮爛。雞筋比橡皮筋還結實,彈性十足,很難對付。他用渾身解數制服它,拳打腳踢,大汗淋漓,吃雞吃得天翻地覆慨而慷。1963年在北京飯店元旦文藝晚會上,王景愚首演啞劇小品《吃雞》,觀眾笑得前仰後翻。在座的周總理陳毅副總理與民同樂,也笑得眼淚直流。就此,啞劇壹炮打響,傳遍整個北京城。話劇演員遊本昌,即刻加盟啞劇創演,他的《幽默芭蕾》和王景愚的《走鋼絲》比翼齊飛。壹個模仿舞蹈演員動作,壹個模仿雜技演員動作,誇張詼諧的表演,讓觀眾在笑聲中領略以形體表演的啞劇演員不單是模仿動作的工具,而是形體藝術的創造者。之後,他們創演了大批“以人為本”的啞劇小品。如王景愚《序曲》塑造的心不在焉、左顧右盼的樂隊指揮,遊本昌《教與練》裏塑造的那個虛張聲勢,不學無術的教練等等,成了當時北京舞臺的“新寵”,觀眾心儀的“開心果”。北京啞劇影響了全國,這便促成了首屆“春晚”特邀王景愚重演《吃雞》。此舉帶動了全國的啞劇創作,又出了上海的“我很醜,但是我很溫柔”魏宗萬啞劇專場,西安王德順的白醜表演等。風格各異的中國啞劇,觀眾既不知道舞臺人物姓名,也不了解劇情發生的準確時間地點,甚至他們的年齡、民族、相貌、特征,都可以被忽略,這種舞臺人物帶有壹定程度抽象性類型化的啞劇成了中國的啞劇特色。

中國啞劇熱迎來了1994年國際啞劇盛會。來自世界各國的啞劇團包括法國、英國、德國、俄國、波蘭、美國、加拿大、以色列的表演藝術家和中國的王景愚、遊本昌、魏宗萬、王德順在“中國上海首屆國際啞劇節”歡聚壹堂,進行壹個多星期的演出交流,和啞劇專題研討。從而增進了國際笑的藝術家之間的友誼,傾倒了廣大熱愛啞劇藝術的中外觀眾,從此中國啞劇在國際劇壇就有了應有的地位。

1990年啞劇被搬上了央視春節聯會的舞臺,節目為王景愚表演的啞劇小品《舉重》

  • 上一篇:bbs(bbs論壇)
  • 下一篇:各民族的民居特點,3、4個就行了。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