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系統的概念及其管理思想
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著名IT分析公司Gartner Group Inc根據當時IT(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企業對供應鏈管理的需求,預測了信息時代制造管理信息系統的發展趨勢和即將發生的變化,提出了ERP(企業資源計劃)的概念。
近年來,隨著全球經濟壹體化進程的加快,IT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Internet/Intranet技術和電子商務的廣泛應用,人類已經從工業經濟時代進入了知識經濟時代。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所處的商業環境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快速變化的客戶需求、不斷加快的技術創新、不斷縮短的產品生命周期和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構成了影響現代企業生存和發展的三大服務力量:客戶、競爭和變革(簡稱3C)。在工業經濟時代,大企業很難通過規模化生產來實現在當今市場的競爭力。在工業經濟時代,基於MRPII應用的商業規則、“官僚制”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已不再適用於當今企業的發展,甚至嚴重影響其生存。為了適應以“顧客、競爭和變化”為特征的外部環境,企業必須進行管理思想的革命、管理模式和業務流程的再造、管理手段的改革(漢普森稱之為3R),這在世界範圍內引發了以BPR(業務流程再造)為主要內容的管理模式。
壹、ERP系統的發展
ERP系統是壹個主要為制造業管理物質資源、資金資源和信息資源的企業管理軟件系統。為了充分理解ERP的概念,有必要先回顧壹下ERP系統的發展。
十八世紀工業革命後,人類進入工業經濟時代,社會經濟的主體是制造業。工業經濟時代的競爭表現為產品生產成本的競爭,而大規模生產是降低生產成本的有效途徑。由於生產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大規模生產給制造業帶來了許多困難,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生產所需的原材料不能按時供應或供不應求;零部件生產不配套,積壓嚴重;產品生產周期過長且難以控制,勞動生產率下降;資金積壓嚴重,周轉周期長,資金使用效率降低;市場和客戶需求的變化使得商業計劃難以適應。總之,降低成本的主要矛盾是解決庫存積壓和短缺的問題。
為了解決這壹關鍵問題,美國生產與庫存控制協會(APICS)於1957成立,並開始對生產與庫存控制進行研究和理論傳播。隨著20世紀60年代計算機的商業應用,第壹套MRP(物料需求計劃)軟件問世,並應用於企業物料管理。20世紀70年代,在此基礎上,人們壹方面將產能作業計劃、車間作業計劃、采購作業計劃納入MRP,同時在計劃執行過程中,加入車間、供應商、計劃員的反饋信息,並利用這些信息對計劃進行平衡和調整,從而圍繞物料需求計劃形成統壹的閉環系統,這就是早期MRP發展而來的閉環MRP。閉環MRP每周甚至每天分解物料需求,使MRP成為壹個實用的計劃系統和工具,而不僅僅是壹個訂貨系統,這是企業物流管理的壹個重大發展。
閉環MRP系統的出現使生產計劃的各個子系統統壹起來。只要主生產計劃真的制定出來了,閉環MRP系統就能很好的運行。但這還不夠,因為在企業的管理中,生產管理只是壹個方面,其中涉及到物流,與物流密切相關的是資金流。這在很多企業都是會計分開管理,導致數據重復錄入和存儲,甚至數據不壹致。它降低了效率,浪費了資源。因此人們認為應該建立壹個集成的管理系統來消除不必要的重復性工作,減少數據之間的不壹致性,提高工作效率。實現資金流和物流的統壹管理,要求把財務子系統和生產子系統結合起來,形成壹個整體系統,使得閉環MRP向MRP II邁進了壹大步。最後,在80年代,人們將制造、財務、銷售、采購、工程技術等子系統整合成壹個集成系統,並稱之為制造資源計劃系統,英文縮寫為MRP。為了與物料需求計劃系統(也縮寫為MRP)相區別,將其記為MRP II。MRP II在周密的計劃下,可以有效地利用各種制造資源,控制資金占用,縮短生產周期,降低成本,但僅限於內部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管理。其最顯著的效果是降低庫存,減少材料短缺。
90年代中後期,現實社會開始發生革命性的變化,即從工業經濟時代到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的背景和競爭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企業資源計劃ERP系統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的。在ERP系統的設計中,認為僅靠自身企業的資源是無法有效參與市場競爭的,必須將運作過程中涉及的各方,如供應商、制造廠、分銷網絡、客戶等納入壹個緊密的供應鏈中,從而有效地安排企業的產供銷活動,滿足企業快速高效地利用壹切市場資源進行生產經營的需求,以進壹步提高效率,在市場中獲得競爭優勢。同時也認為企業不僅要組織“大批量生產”,而且要組織“多品種小批量生產”,以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當這兩種情況並存時,就需要用不同的方法來制定計劃。
二、ERP系統與MRPII的區別
ERP是在MRPII基礎上開發的企業管理系統。為了進壹步理解ERP系統的概念和主要功能,有必要澄清ERP和MRPII的區別。
1.資源管理範圍的差異
MRP II主要側重於企業內部的人、財、物等資源的管理,而ERP系統在MRPII的基礎上擴展了管理的範圍。它整合了客戶需求、企業內部的制造活動和供應商的制造資源,形成企業完整的供應鏈,並有效管理供應鏈中的各個環節,包括訂單、采購、庫存、計劃、制造、質量控制、運輸和運輸。
2.生產模式管理的差異。
MRP II系統將企業分為幾種典型的生產模式進行管理,如重復制造、批量生產、按訂單生產、按訂單裝配和按庫存生產,每種模式都有壹套管理標準。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為了跟上市場的變化,企業主要采用多品種、小批量生產和看板生產。單壹生產模式向混合生產發展,ERP可以很好地支持和管理混合制造環境,滿足企業多樣化的業務需求。
3.管理職能的差異
ERP除了MRPII系統的制造、配送和財務管理功能外,還增加了運輸管理和倉儲管理,以支持整個供應鏈中的物料流通系統。支持生產保證體系的質量管理、實驗室管理、設備維護和備件管理;支持工作流(業務流程)的管理。
4.交易控制的差異。
MRP II是通過及時滾動計劃來控制整個生產過程,實時性差,只能實現過程中的控制。ERP系統支持在線分析處理OLAP(online analytical processing)、售後服務和質量反饋,強調企業的預控能力。它可以整合設計、制造、銷售和運輸,並行進行各種相關操作,為企業提供對質量、適應變化、客戶滿意度和績效等關鍵問題的實時分析能力。
另外,在MRPII中,財務系統只是信息的匯總,其作用是將供、產、銷中的數量信息轉化為價值信息,這是物流價值的體現。ERP系統將財務計劃功能和價值控制功能集成到整個供應鏈中。例如,在生產計劃體系中,除了保留原有的主生產計劃、物料需求計劃和產能計劃外,還擴展了銷售執行計劃SOP和利潤計劃。
5.跨國(或地區性)商業交易的差異。
如今,隨著企業的發展,企業內部各組織單元之間以及企業與外部業務單元之間的協調變得越來越重要。ERP系統可以支持多國家、多地區、多工廠、多語言、多幣種的跨國經營的應用需求。
6.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的差異
隨著IT技術的快速發展和網絡通信技術的應用,ERP系統可以實現整個供應鏈信息的集成管理。ERP系統采用客戶機/服務器(C/S)體系結構和分布式數據處理技術,支持Internet/Intranet/Extranet、電子商務、電子數據交換EDI。此外,還可以實現不同平臺的互操作。
三、ERP系統的管理思想
ERP的核心管理思想是實現整個供應鏈的有效管理,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體現了管理整個供應鏈資源的思想。
在知識經濟時代,僅僅依靠自身企業的資源是無法有效參與市場競爭的,運營過程中涉及的各方,如供應商、制造廠、分銷網絡、客戶等。,必須納入到壹個緊密的供應鏈中,從而有效地安排企業的產、供、銷活動,滿足企業快速、高效地利用全社會所有市場資源進行生產經營的需求,以進壹步提高效率,獲得市場競爭優勢。換句話說,現代企業競爭不是單個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是壹個企業供應鏈與另壹個企業供應鏈之間的競爭。ERP系統實現了對整個企業供應鏈的管理,適應了知識經濟時代市場競爭的需要。
2.體現精益生產、同步工程和敏捷制造的思想。
ERP系統支持混合生產模式的管理,其管理思想表現在兩個方面:壹個是“精益生產”的思想,這是麻省理工學院提出的經營戰略體系。即企業以批量生產的方式組織生產時,將客戶、銷售代理、供應商、合作單位納入生產體系。企業與銷售代理、客戶、供應商之間的關系不再是單純的業務關系,而是* * *利益的合作夥伴關系。這種合作夥伴關系構成了企業的供應鏈,這是精益生產的核心思想。二是“敏捷制造”的思想。當市場發生變化,企業滿足特定的市場和產品需求時,企業的基礎合作夥伴可能無法滿足新產品開發和生產的要求。此時,企業會組織由特定供應商和銷售渠道組成的短期或壹次性供應鏈,形成“虛擬工廠”,將供應和合作單位視為企業的組成部分,采用“同步工程”組織生產,從而在最短的時間內將新產品推向市場,並時刻保持產品。
3、體現事前計劃、事中控制的思想。
ERP系統中的計劃系統主要包括主生產計劃、物料需求計劃、產能計劃、采購計劃、銷售執行計劃、利潤計劃、財務預算和人力資源計劃,這些計劃功能和價值控制功能已經完全融入到整個供應鏈系統中。
另壹方面,ERP系統定義了與交易相關的會計科目和核算方法,以便在交易發生時自動生成會計分錄,保證資金流和物流的同步記錄和數據壹致性。從而根據財政資金的現狀,追溯資金的來龍去脈,進壹步追溯相關的業務活動,改變了資金信息滯後於物資信息的局面,便於實現過程中的控制和實時決策。
此外,計劃、交易處理、控制和決策的功能都是在整個供應鏈的業務流程中實現的。要求在每個流程的業務過程中充分發揮每個人的工作潛力和責任感,強調流程之間的合作精神,從而在壹個有機的組織中充分發揮每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和潛力。實現企業管理從“高聳式”組織結構向“扁平化”組織結構的轉變,提高企業對市場動態變化的響應速度。
總之,隨著IT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應用,ERP系統可以將許多先進的管理思想轉化為實用的計算機軟件系統。盡管如此,ERP系統還是存在壹些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壹,ERP系統雖然考慮了企業如何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如何快速高效地利用全社會的壹切市場資源進行生產經營,但沒有從根本上考慮知識經濟時代不斷的技術創新和市場競爭環境的快速變化對企業生產流程和經營管理流程動態調整的要求。目前,ERP系統壹般以壹種預先固定的模式結構提供給用戶。當企業建立其管理系統時,首先,軟件不能靈活適應個性化企業管理流程的要求,這就不得不要求企業管理流程按照ERP系統中固有的模式運行,否則要經過二次開發才能使用;第二,ERP系統壹旦實施,企業在需要進行管理和業務流程再造時,很難達到從組織結構、生產流程和業務流程全面重組的效果,即現有ERP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制約了企業的動態重組過程。因此,ERP系統的進壹步發展需要將管理模式從軟件系統中分離出來,以實現企業的動態重組過程。
其次,ERP系統的發展起源於制造業,主要應用於制造業(工業經濟時代的主導產業)。可以說,ERP的先進管理思想在生產管理中得到了充分的發揮。雖然ERP系統可以應用於非制造業,如財務管理、分銷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但它將很難充分體現ERP的先進管理思想。在當前的知識經濟時代,服務業是社會經濟的主導產業。ERP在服務行業的應用,尤其是在跟蹤客服、實現在線客服(像國外的HelpDesk軟件系統的功能)方面,很難做到快速響應和對客服需求的高滿意度。
第三,在工業經濟時代,企業價值主要是有形資本(包括實物和資金)和無形資本的價值。工業經濟後期,人們認識到人力資源及其資本價值。當今,在知識經濟時代,智力資本已經成為企業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提升企業智力資本的價值,人們認識到知識管理(包括知識的獲取、加工和使用等)的重要性。).ERP系統在如何在企業或企業供應鏈中建立知識管理體系和管理手段方面還是空白。
第四,ERP系統雖然提供了工作流的管理,但是ERP系統中的工作流與ERP系統功能組成的業務流程沒有緊密結合,因此沒有對業務流程的控制和管理。
隨著IT技術和現代管理思想的進壹步發展,ERP系統的功能將會不斷發展。ERP系統的開發和應用必將促進中國企業管理水平的提高,大大增強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ERP系統的成功應用模式
北京漢普頓管理咨詢有限公司張後啟博士
信息技術應用中的“黑洞”
計算機於20世紀60年代初應用於企業管理,其先進的信息處理可以促進企業管理的規範化和創新。預計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在企業中的應用將大大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然而事實表明,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在企業中的應用並沒有給企業帶來預期的看得見的經濟效益。
根據美國的壹項統計,在整個80年代,美國企業在信息技術應用方面的投資為1萬億美元。盡管投入巨大,白領的生產率在整個80年代並沒有實質性的變化,從1975到1985的十年間,藍領人數減少了6%,實際產出增加了15%,表面上看勞動生產率增加了21%。但同期白領人數增加了21%,相對於實際產出增加15%,生產率下降了6%。這些投資都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經濟學家稱之為“生產率悖論”,而許多企業認為他們在信息技術應用方面的投資陷入了“黑洞”。
據我國有關方面調查,上世紀80年代,我國企業在MRP II系統的應用上已經投入了80億元,但應用成功率不到10%,達到預期目標的寥寥無幾。
在當前全球企業對IT應用的投資超過對其他資本品的投資的情況下,這種現象尤其不合理。毫無疑問,信息技術的應用具有提高業務處理效率的潛力,但問題是如何釋放這種替代能量。這就要求我們首先分析信息技術應用失敗的原因。
二,信息技術應用失敗的原因
信息技術的應用之所以沒有釋放出它的替代能量,其中壹個原因就是企業在應用信息技術的時候總是沿用舊的或者現有的方式,而不是關註工作應該怎麽做,然後再考慮應用信息技術來幫助實現。辦公自動化系統的應用就是壹個很好的例子。辦公自動化信息系統的應用夢想著“無紙化辦公”,這導致了更多的紙張使用。不管報道有沒有價值,格式越來越漂亮的報道越來越多。人們花幾天時間寫報告,畫漂亮的圖表,希望更高的管理層會認可或批準他們的工作。由於在辦公自動化軟件上修改文字和圖表是如此容易,人們壹次又壹次地修改和改進它們,以使它們受到每壹級管理人員的贊賞。問題是處理辦公室事務的流程和方式沒有改變。
在應用信息技術向客戶提供服務時,往往會導致壹些問題。運行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直接模擬人工業務處理模式和流程,會自動處理許多不合理或無效的作業(人工業務處理模式下可能存在)。因為人必須按照計算機的要求而不是客戶的要求來工作,所以工作效率可能不如人工方式。人們往往意識到對流程做壹些改變是有益的,但往往因為改變計算機系統太過昂貴和耗時而被擱置。所以人們往往認為信息技術的應用會導致不靈活而不是靈活,信息技術的應用根本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重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