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哈薩克族 黑走馬

哈薩克族 黑走馬

黑走馬,哈薩克語“卡拉角勒哈”,是哈薩克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間舞蹈,它廣泛流傳於新疆境內的哈薩克族居住區。  卡拉角勒哈是哈薩克語,意為“黑色的走馬”。哈薩克族有壹句古老的諺語:“歌和馬是哈薩克的兩支翅膀”。馬是哈薩克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和夥伴,而“黑走馬”更是馬中尤物,它形象剽悍雄壯,通體黑亮,走時步伐平穩有力,姿勢優美,蹄聲猶如鏗鏘的鼓點。騎上黑走馬,猶如進入壹種藝術境界,人在舞,馬亦在舞。由此而形成了以卡拉角勒哈命名的民間舞蹈和同名樂曲。  卡拉角勒哈是壹種比較古老的舞蹈,關於它的來源,在哈薩克族民間有這樣的傳說:很久以前,草原上有壹位哈薩克族小夥子發現了壹群野馬,他揮動套馬索套住了壹匹非常剽悍的黑色野馬。小夥子歷盡種種艱辛,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將它馴化成壹匹上好的走馬。當他騎著黑走馬回到阿吾勒(家鄉)時,鄉親們聞訊紛紛前來祝賀。小夥子在馬上和馬下,用各種動作自豪而詼諧地表演了他捕捉和馴化黑馬的整個過程。從此,以騎馬為題材的,表現草原上駿馬奔馳時矯健姿態的卡拉角勒哈舞蹈便在哈薩克族民間流傳。  卡拉角勒哈男性的動作輕快有力,剛健蒼勁,模仿黑走馬的走、跑、跳、躍等姿態,在全身壹張壹弛的律動中表現狙獷、剽悍和豪放的風格。女性的動作優美舒展、活潑含蓄,如顯示姑娘美麗而自豪的“花兒贊”,窺視戀人的“羞窺”,前俯後仰的“展裙吊花”等。男女的這些動作,都包含著特定的內容,與表演者的內心情感和幽默詼諧的面部表情融為壹體,並根據舞者自身水平可以自由發揮,不斷增加新的內容和動作。表演者時常把勞動和生活中具有濃厚特色的各種動態揉進舞蹈之中,使卡拉角勒哈的舞蹈語匯和表演內容更加豐富多樣,並由此衍化出諸如“搟氈舞”、“擠奶舞”、“繡花舞”、“拉面舞”等舞蹈。  卡拉角勒哈既可以在歡樂的大型集會中,也可以在小小的氈房裏進行表演。可以由壹人單獨跳,也可以雙人對跳或多人集體表演。舞法亦可以因人、因地而異。視當時的氣氛和環境,有輕松愉快的表演,有剛強有力的表演,也有幽默滑稽的表演,從而得到各種不同的藝術效果。哈薩克族人在放牧、勞動之余,常常伴著冬布拉的琴聲跳卡拉角勒哈,高歌歡舞達旦。  卡拉角勒哈以同名樂曲伴奏。這種樂曲的節奏感極強,明快活潑,旋律宛如駿馬在草原上馳騁。它由哈薩克族的傳統樂器冬布拉彈奏,按照舞蹈的快慢來變換節奏,並形成了大同小異的地方特點和個人演奏技巧。  卡拉角勒哈即興表演時不需要專門的服飾和道具,可以隨時隨地即興起舞表演。在民俗活動等演出時需要戴氈帽,穿襯衫和帶彩色圖案的坎肩,穿長褲和靴子,紮牛皮腰帶。 起源   相傳蒙古人強大之後,和哈薩克人發生了很多次爭奪草場的戰爭,戰爭迫使哈薩克人逐步向伊犁河流域遷徙,有壹次蒙古人搶占了哈薩克人的草場,並把哈薩克人的馬也搶走了。哈薩克牧人愛馬就像愛自己的生命壹樣,在長期的放牧生活中牧馬人了解了馬的習性,被搶走的馬群中有壹匹黑色走馬特別通人性,能聽懂牧馬人的笛聲(哈薩克人特有的壹種樂器叫斯布孜),當牧馬人焦急無奈時,他坐在山頭拿起斯布孜就吹了起來,笛聲隨著風兒從山頭慢慢地傳到了山下,傳到了黑走馬的耳中,黑走馬聽到了主人的憂愁和傷感,豎起前腿,連奔帶跑地沖向馬群,將被搶的馬群趕回它們曾經生活過的地方,回到了主人的身旁,使牧馬人感動萬分,同時也避免了壹場為爭奪馬群而發生的壹場更大的戰爭。於是牧馬人就創造了《黑走馬》曲,而民間藝人又將這個故事編排成《黑走馬》舞。表演者隨著音樂的起伏和快慢,完整的用肢體語言講述了這個故事。

  • 上一篇:聽完法制講座後的作文思考
  • 下一篇:商業插畫厚畫——插畫是怎麽畫出來的,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