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法翻譯和交際法是外語教學中廣泛使用的兩種教學方法。在這兩種教學方式中,外語教師的作用是不同的;從學習策略研究的角度來看,外語教師的角色類似於交際教學法中的外語教師。當代外語教師在教學中的角色應該是促進者、設計者、培訓者、評價者、學習者和研究者。
關鍵詞:交際教學法;外語教師;學習策略;性格;作用
外語教學法流派眾多,根據對母語與外語、理論與實踐、語言與言語、意識與直覺、理解與模仿、分析與綜合、演繹與歸納、聽、說、讀、寫等關系的不同處理,可分為傳統派和改良派[1] 40。不同的教學方法有不同的歷史背景,服務於不同的學習目標,因此不同的學校對外語教師有不同的作用。
壹,傳統的語法翻譯方法:教師講授法
語法翻譯法是外語教學中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流派。語法翻譯法又稱“古典法”、“傳統法”等。語法翻譯法據說是最古老的方法,因為它是古代歐洲人教授古典語言(古拉丁語和古希臘語)的傳統方法。語法翻譯法,產生於中世紀,以古代漢語為研究對象,以閱讀為主要教學對象。這是壹種用母語教授外語的方法。這種方法把翻譯作為基本的教學方法,把語法學習作為教學的切入點。
語法翻譯教學的指導思想可以簡要表述為以下原則:
(1)學習外語就是學習它的語法和詞匯;
(2)在學習外語中,語法是最終的學習目的之壹,也是重要的學習手段;
(3)教學以母語進行,翻譯是講解、練習和檢驗的基本手段;
(4)以詞為單位教學;
(5)以詞為依托,教學之初讀、聽、寫、說齊頭並進;
(6)以文學名著及其語言為基本教材。
語法、翻譯和寫作是語法翻譯法的三大支柱。
在新的教學法產生之前,許多精通現代外語和古典語言的人都是這樣培養的。這說明這種方法在壹定程度上符合掌握了母語的人學習第二語言的學習規律。由於它簡單易操作,不同外語水平的教師都能掌握,所以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它的好處是可以更好的培養閱讀能力和翻譯能力(主要是從壹門外語翻譯成母語的能力)。用這種方法培養的學生,語法基本功好,獨立工作能力強。其缺點是不重視口語,缺乏培養口語能力的有效方法。用這種方法培養出來的學生,壹般沒有口語交際能力,或者口語交際能力很差。語法翻譯法之所以能長期盛行,最重要的是它對外語教師自身素質、教學設備、教學環境的要求不高。講課時,老師可以用母語解釋語言現象,既節省時間,又便於學生理解。為了讓學生掌握正確的語法規則,教師占用大量課堂時間灌輸語言知識。
語法翻譯法的教學過程簡單且壹成不變。教師監控教學中的所有活動,糾正可能出現的錯誤,而學生則被動接受。教師成了知識的傳授者和來源,起著核心和主導作用,控制著教學過程。解釋詞匯——翻譯課文——做作業,成了固定的程序。教師永遠是教學的主角,是絕對的權威。他們很少考慮學生的需求。
在我國大學外語教學中,外語教師習慣於語法翻譯,語法翻譯在教學中起著主導作用。這種角色定位是有原因的:
(1)教學設備落後,教學條件不完善。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必須發揮主導作用。
(2)師資培訓條件的限制。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對老師的口語能力要求不高,大部分老師只要有語法知識就可以上課。由於高校擴招,師生比例嚴重失衡,壹個教室往往有幾十個甚至上百個學生。由於對外語教師的需求激增,外語教師隊伍良莠不齊,直接影響了外語學習的效果。本來語言是用來交流的,現在讀的多,說的少。讀得少,是指讀的外文原著少,讀的專業外文少,讀原著看不懂,讀得慢;少說話意味著師生交流的機會少,因為師生關系的不平衡。要真正學好壹門語言,壹個班不能超過20人,5 ~ 10人最好。
(3)應試教育體制的制約。為了讓學生取得好成績,大多數外語教師不得不選擇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造就了壹批“高分低能”的外語“名師”。
社會真正需要的是既懂專業知識又懂外語,能直接和外國人打交道的人才,這應該是我們大學外語教學的真正目標。當前的傳統教學方法受到了時代和社會發展的挑戰。
二,交際教學法:教師助手
70年代初,以英國為中心產生了功能教學法。功能教學法也被稱為交際教學法。Hymes等社會語言學家提出了“交際能力”的概念。魏德森將語言分為語言形式和語言交際兩大類,主張外語教學應從語言形式系統轉向交際系統。社會語言學、語用學、話語分析理論和跨文化交際學的發展和繁榮將交際法推進到了教學階段[2] 56。交際教學法註重語言的社會功能,認為功能是外語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交際是語言最基本的功能。基於這種認識,功能主義者提出了“交際原則”。這種新的教學方法主張語言作為社會交際的工具,只有通過交際活動才能最有效地掌握。外語教學過程應盡可能設計為人與人之間生動合理的交流過程,以外語交流為目的,使教學過程。交際既是外語教學的主要目的,也是基本手段,更是檢驗教學質量的主要標準。
交際法教學的壹個顯著特點是以學生為中心,將教學的重心從“教”轉移到“學”,重視學習者的個人情況和心理因素。學習者自身的個性和能力在學習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關系到語言習得的成敗。這種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來自人本主義心理學。這個學派主張充分發揮個人潛能,實現自我價值,其前提是建立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受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影響,外語學習的情感、個性和學習環境壹直受到關註。它要求外語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語言知識,而且要教會他們有效、恰當地使用語言,同時要考慮到學生的情感因素,成為語言學習的幫手。
交際教學法的優點是把交際作為教學目的和教學手段高度統壹起來,學用結合,讓學生很容易看到自己的成果,從而進壹步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缺點是學生缺乏基本的語言訓練,難以準確理解復雜的句子,不善於準確連貫地表達自己的思想。
綜上所述,外語教學法應順應時代發展,吸收翻譯教學法的優點,取交際教學法之長,從而將傳統教學法和交際教學法有機地統壹和融合為適合中國國情的新型外語教學法。
三、學習策略:教師——促進者、設計者、訓練者、評價者、學習者、研究者。
學習策略的研究表明,學生的“學”是決定學習結果的直接因素。因此,在教學中提倡以學生為中心。這壹研究結果與交際教學法的主張不謀而合。因此,傳統意義上教師的權威地位受到了挑戰,大學外語教師的角色從權威的指導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助手。通過對外語學習策略的研究,外語教師應該在學生的學習中扮演以下角色:
1.發起人。教師作為推動者,要有深厚的外語專業知識和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用人格魅力激發學生的認知內驅力,讓學生把認知和情感合二為壹;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豐富多彩的課堂語言教學活動;適當介紹外語國家的文化、歷史和風俗,激發他們的興趣;作為老師,衡量成功的標準不是學生能記住多少短句和簡單句,而是能不能用這種語言構造新的句子。外語教師可以為學生創造機會和條件,激發他們學習語言的記憶機制,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方法和習慣。
2.設計師。外語教師要讓學生明白自己的目標和方向;並幫助學生根據自身特點設計可行的長期和短期學習計劃;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的的要求,設計緊湊有序的課堂活動;幫助學生科學地選擇和使用學習材料;此外,教師還是學習小組的設計者,實施集體學習——小組合作學習,與個人自主學習相結合。在互動學習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和自我管理能力。
3.培訓師。傳授和訓練學生的學習技能是必要的。例如,舉辦講座介紹學習方法,邀請非外語專業的學生和教師與同學討論外語學習方法和經驗,在課堂時間有限的語言教學中穿插學習策略和技能,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弱點選擇材料,探索有效的學習策略和技能。
4.評估員。教學評價是教學活動中不可缺少的壹部分。教師應將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形成性評價關註學習過程,試圖通過改變學習過程來改變學習結果。除了評價知識、技能等可量化的方面,更適合評價興趣、態度、策略、合作精神等不易量化的品質。形成性評價不僅是壹種評價方法,也是壹種學習方法。終結性評價是指在壹個學習階段結束時對學生的表現和能力的評價。它關註的是學習的結果。教師作為評價者,要定期檢查學生學習任務的完成情況,及時做出評價。老師也可以考慮酌情增加普通成績在最終綜合評價中的比重,這樣會讓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保持興趣。此外,教師還應幫助學生進行自我評估,包括學習初始階段的水平評估、監控進步過程和同伴評估。
5.學習者和研究者。外語教師本身總是扮演著學習者的角色。教師只有不斷“充電”,才能適應新時期大學外語教學的要求。除了提高專業知識,教師還要經常收集學生的反饋,虛心觀察,與校內外的同行交流。新時代的大學教師既要負責教學,又要負責科研,所以外語教師本身也在扮演研究者的角色。教師要經常查閱相關學術期刊,關註最新科研動態,積極思考教學中的各種問題,研究探索有效的解決辦法,以科研促教學。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教師應重點關註有效的學習指導方案,特別是如何引導學生有意識地將學習行為延伸到課堂之外,以及如何有效地監控學生的課外學習行為;如何把握精講的“精度”和精講的篩選[3] 52。
外語教師角色的轉變並不意味著教師的任務更輕,責任更小。學習策略研究所倡導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外語教學使外語課堂不再是外語教師的個人表演。外語教師應更加註重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習目的及其心理活動,從而指導學生根據自身的認知特點采取合適的學習策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他們對外語學習承擔更多的責任。
此外,斯特恩指出,情感對外語學習的作用至少和認知技能壹樣重要,甚至更重要;舒曼甚至認為情緒是啟動認知技能的本質動機。好的外語老師應該在學生中享有很高的聲譽。他們在教學中充滿熱情,鼓舞人心。他們可以以身作則影響學生。他們的教學方法靈活多樣,要註意及時向學生反饋信息,使學生始終保持高度的學習動機[4] 124。
綜上所述,在實施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外語教師的角色必須相應轉變,這是時代的呼喚。
參考資料:
【1】俞月發。外語教學法主要流派研究[C]//黑龍江大學俄語教研系列:系列13。
[2]常芳。從語言學習理論的發展看外語教師角色的演變[J]。Xi外國語大學學報,2004(12)。
[3]周松,徐維愛。從外語學習策略的研究看英語教師的角色轉變[J]。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3)。
[4]王黎明。影響學生語言習得的心理因素[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