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從開發和利用學生資源出發,落實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
傳統教學重視教師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忽視學生資源的重要價值。新課程理念倡導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強調以學生發展為根本,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自主性,把學生資源的開發利用作為教學改革的突破口,確立了課堂教學改革“五個凡是”的基本要求,即:1。無論學生能自學什麽,他們都應該留出時間自學。2.學生們被安排互相幫助學習任何可以通過學習小組學到的東西。3.凡是能讓學生寫出來的東西,就讓學生完整地展示出來。在學生可以自己得出結論的地方,讓他們自己探索,自己得出結論。5.學生有問題的地方,壹定要讓學生先思考、討論、展示,然後老師再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五個凡是”的教學要求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全過程,讓學生最大限度地快樂學習、快樂生活,讓學生的資源得到充分開發和利用。
第二,從構建課堂教學模式入手,改變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
推行“任務驅動”教學法和“合作學習”教學,充分利用學生資源,創建“自主學習、合作建構”的課堂教學模式。“自主學習、合作建構”教學模式是以學習任務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以學生完成任務為驅動的教學模式。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師生共同建構知識意義,實現教學目標。“自主學習”是學生個體資源的開發利用,“合作建構”是師生群體資源的開發利用。該教學模式由自主學習、合作建構、系統總結、診斷與評價四個基本環節組成。整個過程,從課前學習任務的設計到課堂學習活動的組織運作,既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體現了設計者、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的教學特點,註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方式的改革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使學生自身的學習作用得以充分發揮,課堂真正成為了學生學習的天地。自主學習、積極參與、大膽發言、敢於質疑、互助互教、合作學習應該成為學生課堂學習的習慣。
第三,改變備課策略,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在備課上,要求教師改變以往“只有教材沒有學生”的備課方式,成為學生思維活動的原動力,成為教材的創造者和使用者。在備課策略上,要實行“雙軌”備課,即課前集體備課和課後個別備課。課前集體備課,突出研究氛圍,要求教師做到“四精壹新”。“四要”:壹是精心設計教學目標。因為教學目標是教師職業活動的靈魂,是每堂課的方向,是判斷教學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據。二是精心設計教學環境。因為教學環境是不可忽視的課程資源,是學習者自主學習和探索的場所。三是精心設計思維空間。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能夠將青少年‘綁’在妳的思想上,並通過步驟引導他們走向知識,這是教育技能的壹個重要特征。”四是精心設計提問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壹個基本問題要從鼓勵學生提問開始。“壹個創造”就是對教材的創造性運用。教學需要教師把握教材的靈活性,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對教材進行適當的選擇、調配和重組,做到“信教材而不排外,隨教材而立”。備課要突出反思的功能,用研究和討論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學中的各種問題,不僅要做好教學的設計者和實踐者,更要做教學理論的思考者和建設者。課後做“三查壹寫”,即找閃光點,找失敗原因,找補救辦法,寫教學反思。在研究中不斷創新,在創新中發展,在發展中提高,加快專業成長的步伐。
第四,運用教學評價策略,營造寬松的發展環境
教學評價策略主要是指對課堂教學活動的過程和結果所作出的壹系列價值判斷。為了“創造適合兒童的教育”,實施發展性教學評價,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對待每壹個學生,給學生多次評價的機會。在我校教學評價策略上,做到了“壹個主動”、“兩個強調”、“三個結合”、“四個堅持”、“五個現代化”。
“壹倡導”:倡導多元評價。即在終結性評價之前,評價主體對評價對象給予指導和幫助,並給予改正的機會。
“兩個註重”:壹是註重“以學帶教”對課堂教學效果的評價,即通過觀察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參與、註意、交流、思維、情感、生成等來評價教師的課堂教學效果。二是註重對學生學習發展過程的即時性、即時性、即興性激勵評價。
“三結合”:壹是自評與他評相結合,以自評為主。在自我評價中,我們設計了“我知道我有多少”的評價表,讓學生學會自我評價。在互評中,設計了“同桌眼中的妳”和“爸爸媽媽看我這個月的表現”的評價形式,讓學生在互評中學習他人的長處。二是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以過程性評價為主。日常評價除了隨機口頭評價,還包括背誦小綠卡和閱讀簽名卡。在終結性評價中,我校不僅實施基於測試的評價活動,還設計了學生學習成績綜合評價表。三是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以定性評價為主。通過學生成長記錄袋的材料,描述學生的成長過程和各自的特點,反映學生的完整面貌,幫助教師準確選擇教學策略。
“四個堅持”: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我校在教學評價中堅持鼓勵性、發展性、自主性、可行性原則,實現“人人有才,人人無能,人人取長補短”的評價理念。
“五”:壹是評價主體互動。有教師點評、學生點評、自我點評、家長點評,體現家校互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多主體參與,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二是評價內容多樣化。有認知發展,情感發展,意誌發展。第三是動態評估過程。評價不僅關註結果,更關註學生成長發展的過程,對學生的表現和經歷進行多次評價,目的是促進評價對象的轉變和發展。第四,評價方式多樣化。有口頭評價,作業評價,觀察,測試和成長記錄袋評價。第五,評價時間隨機化。在我們學校,評價貫穿於日常的教學行為中,讓評價無處不在,無處不在。實踐證明,評價不再是評分的“篩子”,而是激勵師生進步的“抽水機”。
總之,教師只有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總結經驗,敞開心扉,以平等的態度與學生交流,走近他們,深入他們,知道他們所想,給他們所需,從學生的角度建立有效的教學理念,才能設計教學策略,實現立體化教學,提高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