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轉載]怎樣看外國人喜歡中國功夫

[轉載]怎樣看外國人喜歡中國功夫

英國查爾斯王子動作不太標準地練起了中國氣功;在澳大利亞,武術列入最流行項目前十名,常年習練者多達數百萬人。近年來,隨著世界對中國的關註,越來越多的老外迷上了中國功夫。

中國功夫在美國的知名度遠非針灸、書法等其他國粹所能比擬。而壹到春天,打太極拳是公園裏的壹道風景線。“休斯敦少林功夫學院”創辦人、少林武功32代弟子釋行浩在美國辦學多年,他認為,美國人對中國武術不僅僅是喜歡,而且可以說是崇拜。他們認為中國功夫的魅力不僅僅在於搏擊與防身,其中所蘊含的豐富哲理與歷史淵源更是令人著迷。因此,中國武術被很多外國人看作是開啟中國傳統文化的鑰匙。目前在歐洲學習中國功夫的學員達數百萬人,其中太極拳、氣功和武術學員的比例大致為50%、30%和20%。

在上海,武道太極非常受外國朋友的喜愛。跟著我們學習太極拳的學員有七八個國家的,通常都是各國mba的學生,企業家,商學院等。來體驗學習的人數達到幾百人。西方人喜歡中國功夫,主要源於神奇。西方人的性格直爽,喜歡挑戰,喜歡親自去體驗,。希望找到答案,喜歡探索,不怕危險,追求的是真理,想了解這個神奇的世界。

在此,也不得不再次聲明,武道太極與其他所謂太極神功的本質差別,在於我們追求武術本身真實性,科學性和合理性。近年來出現了大批的偽科學,為產品,假藥物,假商業,太極裏也出現了不少閆芳之類的嘩眾取寵之輩。令太極的威名大大受損。作為壹個追求真實的太極工作者,深感痛心。

武術萌芽於原始社會時期。氏族公社時代,經常發生部落戰爭,因此在戰場上搏鬥的經驗也不斷得到總結,比較成功的壹擊、壹刺、壹拳、壹腿,被模仿、傳授、習練著,促進了武術的萌芽。武術成形於奴隸社會時期。夏朝建立,經過連綿不斷的戰火,武術為了適應實戰需要進壹步向實用化、規範化發展,夏朝時期的武術活動主要在以下兩個方面發展:壹、軍隊的武術活動,二、以武術為主的學校教育。

商周時期,商代出現了武術訓練的重要手段---田獵,商周利用“武舞”來訓練士兵,鼓舞士氣,周代設的“序”,“序”等學校中也把射卸,習舞幹列為教育內容之壹。相傳在周時期出現了壹部中國武術史上重要的著作《周易》,亦稱《易經》,“壹陰壹陽為之道”這本書有涵很豐富的哲學思想,對我國養生學的發展影響極為深遠,其“易有太級,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產生了太級學說,從此奠基中國武術體系,進入春秋戰國以後,諸侯爭霸,都很重視技術在戰場中的運用。齊桓公舉行春秋兩季的“角試”來選拔天下英雄。在這時期,劍的制造及劍道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武術發展於封建社會時期。秦漢以來,盛行角力、擊劍。隨著“宴樂興舞”的習俗,手持器械的舞練時常在樂飲酒酣時出現,如《史記·項羽事紀》記載的“鴻門宴”中“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便是這壹形式的反映。此外,還有“刀舞”,“力舞”等,雖具娛樂性,但從技術上更近於今天套路形式的運動。

唐朝以來開始實行武舉制,對武術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如對有壹技之長的士兵授予榮譽稱號。裴民將軍的劍術獨冠壹時,裴民的劍術、李白詩歌、張旭草書並稱唐代三絕的美譽,可見武術作為壹種文代形式已相當具有影響。

宋元時期,以民間結社的武藝組織為主體的民間練武活動蓬勃興起,有習槍弄棒的“英略社”

,習射練習的“弓箭社”等。由於商業經濟活躍,出現了浪跡江湖,習武買藝為生的“路歧人”

。不僅有單練、而且有對練。

明清時期是武術大發展時期,流派林立,拳種紛顯。拳術有長拳、猴拳、少林拳、內家拳等幾十家之多;同時形成了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拳等主要的拳種體系。

到了近代,武術適應時代的變化,逐步成為中國近代體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民國時期,民間出現了許多拳社、武士會等武術組織。

1927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國術館。

1936年中國武術隊赴柏林奧運會參加表演。

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武術得到了蓬勃發展。

1956年中國武術協會建立了武術協會、武術隊等,形成了空前廣泛的群眾性武術活動網,為武術的發展開拓了廣闊的道路。

1985年,在西安舉行了首屆國際武術邀請賽,並成立了國際武術聯合會籌委會,這是武術發展中歷史性的突破。

1987年在橫濱舉行了第壹屆亞洲武術錦標賽,標誌武術走進亞運會。

1990年武術首次被列入第十壹屆“亞運會”競賽項目。

1999年,國際武聯被吸收為國際奧委會的正式國際體育單項聯合成員,這是武術發展中的又壹歷史性突破,意味著在不久的將來,武術即將成為奧運項目,意味著“把武術推向世界”的雄偉目標的進壹步實現!

  • 上一篇:大理旅遊戰略中的必遊景點
  • 下一篇:皮手套和皮夾克怎麽保養和清潔?謝謝!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