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思想是中華民族歷經風雨的永恒信仰。各位,來看看下面這篇關於孔子孝道的論文吧!
孔子關於孝道的論文摘要:“仲尼不生於天,千古如長夜”。皇帝的印信和無數學者的敬仰使孔子成為世界上最神聖的人。不過仔細想想,孔子也是凡人。雖然他身居高位,卻道出了人間的真實。縱觀古今中外歷史,孔子是最早為人類建立精神家園的哲學家。在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中,涉及到仁、政治、哲學、教育、修養等諸多方面。其中,《論語》中的孝孝既保留了“父母行善”這壹最簡單、最原始、最本真的含義,又進壹步豐富了“孝”的內容,使之系統化、全面化,得到正確理解,這對我們今天構建和諧社會大有裨益。
關鍵詞:《論語》;孝順;價值
全面考察《論語》中“孝”的內涵和價值,對個人成長、家庭和諧、社會穩定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子曰:“仁者也人,親為最大。”這是深入骨髓,融入血液的中國人的孝道之義。以下是我對《論語》中“孝”的含義的四點理解。
第壹,寄養親屬
養親是“孝”最基本的內涵。孝就是先養老,“孝、畜、畜、養。”孝順是父母作為子女最基本的保障。育兒是建立在父母直接、真實的自然情感基礎上的穩定的倫理觀念,並以“禮”的形式加以規範,使之成為壹種社會思想。父母在世的時候,我們首先要給他們提供安全感。現代社會,雖然不能壹直陪在父母身邊,但至少要保證他們的衣食住行。當他們逐漸喪失勞動能力,沒有生活來源的時候,我們會。其實烏鴉有反哺的意思,羊有跪在乳房上的恩寵。這是連壹些動物都可以做的事情來養活自己的父母,更何況是人類,人類是萬物的主人。如果壹個人連最基本的贍養父母都做不到,那就談不上為他人、為社會、為國家做貢獻。
第二,請妳的親戚
除了衣食供養的“養育”,父母也要感到幸福,比如:求孝順。子曰:“今之孝,謂之能養。至於狗和馬,都可以養。不敬,有何不可?”(《論語·為政》)。現在所謂的孝順只是贍養父母,但是狗和馬也是我們養的。如果對父母沒有孝心,贍養父母和養狗養馬有什麽區別?這句話告訴我們,孝順不僅僅是子女在物質上供養父母,更重要的是要有敬意,從精神上和情感上安慰和尊重父母,盡可能地維持他們的精神愉悅。
老年人是壹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對生活理想和物質的追求其實已經淡化。他們更多時候需要的是心理安慰。本該享受天倫之樂的兒女,如今卻遠在他鄉,晚年的天倫之樂根本享受不到,面臨著與日俱增的孤獨。年輕人自以為事業如日中天,忙得不可開交。他們總想著將來孝順,卻不想為將來埋下遺憾的根。所以子女不要只處理老人的愛。應該更多的是關於愛情之旅。除了多關心老人的健康,還應該讓老人精神飽滿,生活幸福,就像當年全國各地流行的那首歌“哪怕回家給媽媽刷筷子洗碗。”近年來,新修訂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正式實施。隨著新法將子女“常回家看看”作為強制規定,全社會將對老人的精神贍養提升到了壹個新的高度,與孔子的孝道思想相呼應。所以,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是為父母提供精神上的支持。我們應該熟悉父母的生活,註重情感和精神上的支持,而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滿足。
第三,尊重親人
子曰:“父母數次諫,未能遂其願,尊而不從,任勞而不怨”(《論語·立人》)。如果父母做錯了,作為孩子要盡力勸說,但態度要委婉,不能粗暴。即使經過反復勸說,父母依然堅持自己的意見,要恭敬不可無禮,更不能不顧父母的身份和面子。“無怨無悔的工作”,雖然我們會為此難過,但也無法承受對他們的怨恨。
此外,“生,事以禮,死,葬以禮,祭以禮”(《論語·為政》)。也體現了尊老愛幼的孝道思想。無論父母在世與否,都要按照壹定的禮儀制度充分盡孝,而且“父在,觀其旨意;父親沒有,觀察他的行動;三年不改以父之道,可謂孝順”(《論語·學)。這意味著,子女也要繼承父母的遺願,代代相傳。這也是對父母精神的延續,也是對父母的另壹種尊重。
第四,擔心親戚
子曰:“必知父母之年。壹個是開心,壹個是害怕。”(《論語·立人》)。
這句話看似很矛盾的壹句話,卻發人深省,引人深思。孔子告訴人們要隨時註意父母的年齡變化。要無微不至的照顧父母,重點是適時的孝順。對我們來說,父母陪伴我們的時間越長越好,但是我們活的時間越長,發生危險的幾率就越大。作為孝順的子女,我們應該知道父母的年齡。隨著父母的成長,危險與日俱增。所以對於他們的子女來說,父母的長壽首先是幸福的,其次才是應該高度重視的。
動詞 (verb的縮寫)結論
“孝”在中國綿延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孝應該是不分階級、不分民族、不分地域、不分時代,每個人壹生的精神滋養。孔子的《論語》給我們帶來了無盡的精神財富。我們應該從中借鑒,對傳統孝文化進行改造和創新,使之更符合當今社會的發展,更符合當代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更好地適應當今社會。只有這樣,我們的傳統孝道文化才能在新時代大放異彩,重新服務社會,更好地體現其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