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陶器是用粘土制成的壹種器皿,用手揉捏,用手揉捏或用輪揉捏,然後燒制而成。彩陶是在打磨好的橙紅色陶坯上塗上天然礦物原料,然後入窯燒制而成。燒制的彩陶呈現出赭色、黑色和白色的各種色彩圖案。這種陶器被稱為彩陶。
在新石器時代,人們發明了燒陶器的技術,農耕文化相對固定。關中地區在公元前6000年左右的舊關臺文化時期就有比較發達的陶器,少數布施在口部用寬絲帶裝飾,這就是彩陶的萌芽。在公元前5000年Xi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了許多精美的彩陶(右),表明在半坡時期,人們已經能夠熟練地控制窯溫,繪畫藝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彩陶的造型基本都是日常用品,如壺、瓶、罐、甕、壺、壺等。,而且在外形上也很難看出有什麽其他特殊用途。在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了合理埋葬兩個骨灰盒兒童的例子。骨灰盒上開了壹個小洞,表達了原始人對再生的渴望。
藝術史的歷程告訴我們,任何時期的優秀藝術都是人類“遠觀萬物,近觀萬物”並選擇創造和發展的產物。從穴居人留下的貝殼項鏈可以知道,人類裝飾自己,美化自己,贊美自己,這是隨著人類的進化和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的。每個原始民族都有紋身的歷史,彩陶藝術是人類紋身藝術在形式上的表現。它是人類智慧和情感的結晶,是對生命的禮贊。
彩陶圖案中有大量的幾何圖案,既是早期陶器中機織物紋、魚網、水渦、樹葉等圖案的延續和變化,也是原始人內心湧動的音樂和視覺表達(右圖)。
人們可以用畫筆表現自己的動作、平衡、重復、力度等節奏感,這無疑是壹種神奇的創造。彩陶中的動植物造型壹般用幾何圖形來概括,可見彩陶藝術寫意的高超水平,彩陶有多種象形,最基本的主題是生殖主題。有大量關於魚,青蛙,植物果實和花的描述(左)。在半坡時代,人的平均壽命是二三十歲,所以生育是壹件神秘而緊迫的事情。因此,這些多產的動物,如魚蛙,成了生育的象征。尤其是在母系社會,對生育的贊美就是對女性的贊美。繁衍的主題在民間藝術中壹直延續到今天。
還有壹些非常特殊的人物,如半坡出土的面魚紋盆(右),在盆內壁刻畫圖案,用裝飾手法畫出圓臉和三角鼻,用兩條短線畫出眼睛,似閉眼無聲祈禱。耳朵和嘴巴上都畫著魚,盆的其他部位也畫著魚。這種圖形似乎與半坡氏族的原始信仰有關,是圖騰崇拜的產物。這種用魚來裝飾人體的母題延續到今天的民間藝術,但傳播和象征會隨著社會習俗的變化而扭曲。研究和揭示他的秘密,是藝術史學家的重要課題。
青海大同上孫家寨出土的馬家窯手持人物彩陶盆,盆口內壁附近繪有三組手持人物圖案,每組五人,頭飾、尾飾(左)。牽手的人物圖案是當今民間藝術中壹個非常重要的母題,叫做“牽手娃娃”,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抓髻娃娃”。在民間藝術中,“抓髻娃娃”的圖案千變萬化,但總說是人類繁衍和保護之神。所以手拉手之類的設計,並不是單純為了娛樂而創作的。它們含有“巫術”的性質,是服務於人類自身實用目的的產物。
在完善功能的基礎上,彩陶形式千變萬化,充分體現了制陶者的藝術才華和孜孜不倦的創作熱情,不同類型的裝飾技法和藝術效果各具特色。
半坡式彩陶以安半坡、張江寨、寶雞北首嶺出土的遺址為代表。彩陶通常是環底平底壺、平底壺、滿肚壺、長頸瓶等。圖案畫在口沿、肩部、上腹部等醒目位置,或開盆內壁。除了寬帶三角形、對角線、曲折等幾何圖案外,還有大量的動物圖案。後者對繪畫有濃厚的興趣。
廟底溝彩陶以河南單縣廟底溝和陜西滑縣胡荃村為代表。彩繪多施於口大底小的曲腹盆外壁上半部。風格清淡婉約,圖案多以弧線描繪。除了鳥、魚、蛙等動物,最多樣的裝飾手法是點、曲三角、吊墜、豆莢、花瓣、花蕾,植物圖案明顯增多。圖案大多是連續形成的,具有虛擬現實之美(右圖)。
馬家窯式彩陶的罐、瓶、壺等器物種類較多,裝飾面積較大。圖案多為螺旋紋、波浪紋、曲邊三角紋,構圖密集,回旋多變(左圖)。
彩陶誕生於沒有階級壓迫的原始社會,宗教意識也沒有采取與人尖銳對立的形式,所以彩陶藝術是熱烈的,明朗的,童趣的。彩陶藝術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中國藝術的美學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