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林納試驗
又稱氣骨導對比試驗,是比較同側氣骨導的壹種檢查方法。取壹個C256的音叉,振動後置於乳突竇區,測量其骨傳導聽力。聽不到聲音時,記錄其時間,立即將音叉移至外耳道外1cm處,測量其氣導聽力。如果還能聽到聲音,說明氣導比骨傳導長(AC >;BC),表示林奈試驗陽性(RT“+”)。相反,骨傳導比空氣傳導需要更長的時間(BC & gtAC),稱為林奈試驗陰性(RT“-”)。
2.韋伯試驗
又稱骨導偏離試驗,比較兩耳骨導聽力的強弱。取C256或C512振動音叉手柄,置於前額或頭部中央,讓患者比較哪只耳朵聽得更響。如果雙耳聽力正常或者雙耳聽力障礙的性質和程度相同,聲音在正中,對於骨導來說是不偏不倚的。由於氣導具有對抗骨導的作用,當發生傳導性耳聾時,患耳氣導受阻,不能對抗骨導,使患耳骨導比健耳強,聲音傾向於偏向患耳;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發生時,健耳的聲音因為患耳聽覺器官的病變而更強,聲音往往偏向健耳。記錄時,除文字描述外,→或←可表示有偏差,=可表示無偏差。
3.施瓦巴赫試驗
又稱骨導對比試驗,為了比較正常人和患者的骨導時間,將振動C256音叉柄底座交替放置在患者和檢查者的乳突竇區進行對比,正常人是對等的;如果患者骨傳導時間比正常耳長,則施瓦茨試驗(ST“+”)延長,為傳導性耳聾;如果比正常值短,則骨傳導對比試驗縮短(ST“-”),為感音神經性耳聾。
4.主觀聽力測試技術
主要包括成人純音聽閾測試和言語測試,兒童行為測試和兒童言語測試。我們可以通過患者的主觀反應來測試聽力敏感度,評估日常生活的溝通能力。客觀檢測技術主要包括聲導抗測試、聽性腦幹反應(ABR)和耳聲發射(OAE)測試、40Hz事件相關電位等。聽覺穩態誘發電位具有快速、無創、頻率特異性好、與行為聽閾相關性好、測試方法客觀、結果判斷客觀等特點。調制頻率>:在60Hz時,不受清醒狀態的影響,是兒童尤其是嬰幼兒聽力損失的理想定量診斷方法。
5.影像檢查
主要包括功能磁共振成像技術和正電子發射斷層成像技術。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術可以觀察人腦在清醒狀態下的活動,可以直接反映與事件相關的腦功能變化。空間分辨率高,無輻射損傷,可用於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的成人和兒童。近年來,SilentfMRI技術已成為研究聽覺傳導通路功能的首選和主要手段,有望為臨床診斷、治療和預後評估提供新的思路。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可以更早、更準確、更定量、更客觀地從基因、分子和整體水平檢測人體功能和診斷疾病。[5-6]
診斷
病史要仔細詢問;檢查外耳道和鼓膜;進行音叉檢查和純音測聽,了解耳聾的性質和程度。對於兒童和不配合的成年人,也可進行主觀行為測聽和客觀測聽,如聲阻抗測聽、聽覺腦幹反應測聽和耳蝸電圖。結合臨床表現,可以做出診斷。
款待
傳導性耳聾和混合性耳聾的治療
早期積極治療急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和分泌性中耳炎是防治傳導性耳聾的重要措施。鼓室成形術對改善傳導性耳聾的聽力有壹定作用。全人工聽骨和部分人工聽骨的應用明顯改善了傳導性耳聾鼓室成形術的聽力效果。隨著人工聽力植入技術的發展,近年來植入式助聽器、骨錨式助聽器和振動音橋的應用,為傳導性耳聾和混合性耳聾開辟了新的治療選擇。
骨錨助聽器是壹種植入式骨導聽力系統,適用於傳導性或混合性聽力障礙和單側耳聾。骨錨助聽器采用直接骨導的形式。這種方法在許多方面不同於傳統的氣導和骨傳導助聽設備。當壹個微小的鈦植入物被固定在耳後的骨頭上時,它會與人骨融合。成人形成骨融合大約需要三個月,兒童需要六個月。壹旦骨融合形成,可以在鈦植入物上固定壹個橋,然後可以將語音處理器夾在上面。當語音處理器檢測到聲音時,它會通過骨頭將聲音直接傳輸到內耳。這個過程繞過了外耳和中耳。
振動聲橋是壹種中耳植入裝置,比其他助聽器應用更廣泛。主要適用於中重度感音神經性耳聾、傳導性耳聾、混合性耳聾的成人和兒童。振動聲橋不同於助聽器,助聽器只是簡單的放大聲音,而振動聲橋是將聲音轉化為機械振動;振動聲橋也不同於人工耳蝸,它發出電信號刺激神經纖維,而振動聲橋產生機械振動,傳遞到中耳結構或直接傳遞到內耳。
通過振動音橋聽到的語言和其他聲音信號清晰,音質好。在復雜的聽音環境中,如果有較大的背景噪音,人們可以無障礙地交流。還可以聽到頻率稍高的聲音,如兒童的聲音和小提琴的演奏聲。同時,植入振動聲橋後,患者的外耳道完全開放,消除了耳道封閉帶來的堵塞感和其他不適;穿起來也很舒服很好看。[7]
2.感音神經性耳聾和中樞性耳聾的治療
對於感音神經性耳聾,重點是預防、早期發現和治療。目前,我國的耳聾基因診斷和新生兒聽力篩查大大提高了感音神經性耳聾的發病率。
(1)積極防治急性傳染病所致耳聾,做好傳染病的預防、隔離和治療工作,增強機體(特別是兒童)的抵抗力。
(2)對於耳毒性藥物的使用,應嚴格掌握適應證,如有中毒應立即停藥,並使用維生素和血管擴張劑。
(3)根據病變的不同原因和不同階段,可采用不同的藥物進行綜合治療,如增強神經營養和改善耳蝸微循環的藥物、各種血管擴張劑、促進代謝的生物制品等。
(4)隨著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生物材料科學和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的發展,自上世紀末以來,國外已將人工耳蝸、振動聲橋和骨錨式助聽器應用於臨床。人工耳蝸適用於重度至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耳聾患者;人工耳蝸是唯壹能使耳聾患者恢復聽力的醫療設備。振動聲橋和骨錨助聽器適用於中重度感音神經性耳聾、傳導性耳聾和混合性耳聾患者。上述三類植入式聽力裝置幾乎涵蓋了不同程度聽力損失患者的各種聽力恢復治療,使不同程度的耳聾患者,甚至是耳聾患者恢復到接近正常的聽力,使耳聾患者能夠進入正常的學校,甚至可以通過電話進行交流。
人工耳蝸要求患者有足夠的聽覺神經殘留,刺激電極會插入耳蝸。如果患者的聽覺神經不存在,比如聽神經瘤切除後的患者,就不能接受人工耳蝸植入。聽覺腦幹植入可以將刺激電極放在患者的腦幹(耳蝸核)上,患者仍然可以恢復聽力。這項技術在國外已經成熟,國內目前還沒有成功案例報道。適應癥包括雙側聽神經瘤、耳蝸骨化、內聽道狹窄、聽神經發育不全。這類患者在接受聽性腦幹植入後可以恢復聽力。據報道,聽覺腦幹植入患者的言語感知能力比人工耳蝸植入患者差。[8]
參考
1.黃,王繼寶,孔編輯。實用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 1005 ~ 1009。
2.戴普、於飛、康東陽等。線粒體DNA1555位點、GJB2基因和SLC26A4基因的診斷方法及臨床應用。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誌,2005: 40,769 ~ 773。
3.孫寶春,戴普。感音神經性耳聾內耳畸形的分類及其與SLC26A4和GJB2基因的關系。解放軍軍醫繼續教育學院(博士論文),2011: 05。
4.JacklerRK,LuxforWM,HouseWF。內耳先天性畸形:分類基礎胚胎發育:喉鏡,1987:97(Suppl 40):2 ~ 14。
5.韓德民。臨床聽力學:聽力學與言語病理學雜誌,2007: 15,1 ~ 3。
6.翟索強。耳聾的臨床聽力學特征分析:中華耳科雜誌,2011: 236 ~ 240。
7.趙。振動聲橋植入:聽力學與言語病理學雜誌,2011: 19,394 ~ 395。
8.王良、張道興、董明民。聽性腦幹植入術的臨床應用:中國醫學文摘耳鼻喉科,2004: 145 ~ 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