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虛擬現實技術很火。妳可能聽過這樣壹句話,大腦是身體的控制中樞,我們所有的情緒感受都可以通過觸摸大腦神經元來實現。但身體真的只是大腦的傀儡嗎?當然不是。《具身認知》壹書指出,我們並不總是“先知道再行動”,我們往往是“先知道再行動”。我們的身體在塑造精神方面也有很大的能力,精神也會影響我們的思維和行為。
很多敏銳的科學家善於從細微之處發現隱藏的真相,這本書的作者就是這樣。她去幼兒園接2歲的女兒,發現她很不開心,要了感冒藥。這是不是有病?作者問了壹下,摸了摸額頭,並沒有什麽異常。後來她給老師打電話,想知道女兒為什麽不開心。原來是壹個小男孩拿走了她最喜歡的玩具。這個日常生活事件有什麽特別之處嗎?作為腦科學專家,筆者確實發現了壹些不尋常的地方,那就是為什麽女兒會找她要感冒藥?本來玩具被搶了,她心情不好。她為什麽會想到吃感冒藥?這個問題是否說明身體不適和心情不好有共通之處?或者更籠統的說,身心之間有什麽共同點嗎?
這其實是這本書的核心點。作者認為,我們的身體並不像傳統認為的那樣,只是壹個由頭腦驅動的工具。相反,身體不僅強烈地影響心靈,還參與塑造我們的心靈,這也是書名《具身認知》的意義所在。顧名思義,“具身認知”是指我們的心理活動與身體密切相關。這種觀點背後的理論基礎是,我們的大腦無法明確區分生理和心理,而管理生理的腦區通常就是管理心理的腦區。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用我們的身體來影響甚至創造思想。
怎麽理解呢?這本書每壹章的標題都是最好的解釋,比如“沒有皺紋,沒有煩惱”“手指靈活,數學強”“跳舞,學數學”等等。這些聲音似乎違背了我們的常識。我們日常的經驗是,心情不好的時候,會皺眉頭。前者是因,後者是果。怎麽會反過來呢?還有,數學能力和手指不靈活有什麽關系?的確,這些都是我們的常識。但是常識雖然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但有時候也確實掩蓋了真相。身心方面也正是如此。
這本書的作者是肖恩·貝洛克。她是芝加哥大學心理學系的教授。她主要研究人類行為和腦科學。在這本書中,她用大量的實驗數據和有趣的生命現象向我們展示了身體對精神活動的強大影響。
接下來,我會詳細告訴妳這本書的重點內容。讓我們來看看身體是如何影響我們的情緒、思維和對他人的理解的。
第壹部分
我們來看第壹點,身體如何影響我們的情緒。
身體影響心情嗎?答案是“有”,影響巨大。我們先來看面部表情和抑郁癥治療。現有的藥物和心理治療可以幫助大多數抑郁癥患者擺脫疾病的痛苦,但仍有部分患者無法從這兩種治療中獲得幫助。我們做什麽呢我們回去好好想想。其實藥物和心理治療都有壹個共同點,就是治療患者的大腦。這種療法背後的假設是,大腦是疾病的根源,因此只有針對根源才能有效治療疾病。
這種想法乍壹看沒有錯,通常也能幫助我們擺脫困境,但問題的根源和解決問題的方式其實是兩回事。如果我們意識到這壹點,我們就可以想象是否可以通過身體而不是大腦來緩解抑郁癥。
這是可能的。德國和瑞士的科學家證實,肉毒桿菌可以有效緩解抑郁癥狀。妳沒聽錯,是愛美人士為了延緩衰老,用肉毒桿菌來消除皺紋。科學家從當地心理診所招募了患有嚴重抑郁癥的男性和女性,並給他們註射肉毒桿菌或安慰劑。這是壹個雙盲實驗,也就是說參與實驗的科學家和患者都不知道該註射哪壹種。結果,接受肉毒桿菌註射的患者的悲傷、絕望和內疚等抑郁癥狀的嚴重程度平均下降了47%。相比之下,那些接受安慰劑註射的人沒有表現出明顯的改善,他們的抑郁水平在整個研究過程中沒有變化。此外,英國心理學家對接受過整形手術的人進行了跟蹤調查,發現使用肉毒桿菌消除額頭皺紋的人比使用肉毒桿菌消除魚尾紋、化學嫩膚和使用玻尿酸豐唇的人情緒改善更明顯。
當然這裏重點不是肉毒桿菌,而是面部表情和情緒的關系。當表示悲傷的眉間皺紋消失後,人的心情似乎變好了。為什麽會這樣?壹種解釋是,當我們經歷壹種情緒時,比如不快樂,這種不快樂的情緒不僅出現在大腦中,還會延伸到面部表情和身體姿勢,比如皺眉,進而向大腦發出信號,確認我們真的不快樂。
所以現在,肉毒桿菌讓我們無法皺眉,也就是無法給出反饋來確認自己不開心,大腦可能會解讀為“啊,沒什麽不開心的。”大腦掃描確實發現,當人們無法做出負面表情時,負責處理負面情緒的大腦區域就沒有以前那麽活躍了。這樣,如果大腦連續幾周沒有收到確認不開心的信號,那些不開心的情緒體驗就不會那麽明顯了。
可見光是面部表情的變化就會對情緒產生很大的影響。不難想象,身體的其他方面也會對情緒產生影響。比如昂首挺胸,隨風而行,這樣的身體姿勢會向大腦發出壹個信號,“嗯,我還不錯”。這不是吹牛。加州大學哈斯商學院的卡尼教授發現,65,438+0分鐘的膨脹身體姿勢可以讓我們在贏得比賽時感到興奮和自信。然而,興奮和自信的另壹面是冒險,所以如果是學生,以膨脹的身體姿勢坐著的人可能更容易作弊,如果是司機,他們可能更容易比賽。
除了從面部表情、身體姿勢等方面了解身體對情緒的影響,我們再來看看身體感受到的溫度對情緒的影響。網上有句話叫“孤獨、空虛、寒冷”。其實這些話放在壹起,還真有幾分道理。“孤獨和空虛”是壹種心理感受,“寒冷”是壹種身體感受。這句話無意中印證了身體感覺和心理感覺的關系。寒冷使人感到孤獨,溫暖使人感到被接受的安慰。這個領域最著名的實驗是心理學家哈洛的“接觸舒適”實驗。在過去,人們認為母親只是嬰兒的壹個行走的瓶子,但哈洛設計了壹個非常聰明的實驗來強烈反駁這壹觀點。
這個實驗是這樣的。哈洛給了小猴子兩個假媽媽。壹個假媽媽是鐵絲做的,胸前掛著壹個瓶子,另壹個假媽媽是木頭做的,裏面裝著壹個100瓦的燈泡,外面包著壹塊軟布。如果有奶,猴子們會拿著奶瓶離鋼絲媽媽更近,但結果是,猴子們喝完鋼絲媽媽的奶後會毫不猶豫地跑向木頭媽媽。受到驚嚇時,猴子們總會跑過去依偎在木媽媽的懷裏。就算把木母拆了,猴子們喝了母的奶後也會四處散開,互相玩耍。
實驗表明,牛奶不壹定是母親,溫暖才是母親。小猴子比牛奶更需要溫暖,因為溫暖的身體感覺給了它們心理上的安慰。我們日常使用的很多說法都反映了體溫和心理感受的關系。比如贊美朋友時,我們會說“妳的熱情如火”,但面對敵人時,卻是瑟瑟發抖的“秋風掃落葉”。
那麽同樣的,我們可能會問,為什麽體溫和心理感受會有這樣的聯系呢?這裏不得不提壹下“腦島”。腦島的功能是記錄身體感受,但也記錄心理感受。也就是說,如果身體感到“冷”,內心很可能會感到“空虛和孤獨”,身體感到溫暖,內心也會感到被接納。這給我們什麽啟示?也就是說,我們可以通過改變身體感受來影響心理感受。例如,如果我們感到孤獨,我們會去曬曬太陽,穿上舒適溫暖的衣服,或者喝壹杯熱茶等。溫暖的身體會讓我們感到被愛。
這是我們要說的第壹點。我們用面部表情、身體姿勢和體溫來解釋身體如何影響我們的情緒。那麽我們的理性活動,比如至關重要的數學、語文甚至創造力,會受到身體的影響嗎?如果有,是如何影響的?
第二部分
接下來,我們來看第二點,身體如何影響我們的思維。這壹部分主要講身體對數學能力、單詞理解能力、創造力的影響。
首先我們來看看身體和數學能力的關系。據統計,全國數學競賽的獲勝者通常擅長音樂。有壹種說法由來已久,聽音樂會提高孩子的智商,尤其是聽莫紮特的音樂。那麽這些數學天才和音樂的關系真的是這樣的嗎?不完全是。事實上,他們非凡的數學能力與他們彈奏樂器的手指有關。我們知道演奏樂器需要協調的手指運動。科學家發現,妳的手指越靈活,妳的數學就越好。
這是為什麽呢?現有的研究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是手指和數字在大腦中有相同的神經實體。就像我們前面提到的,記錄生理感受的腦區也是記錄心理感受的腦區。身體上的溫暖會讓我們同時感到心理上的溫暖。同樣,由於手指和數字對應的是大腦中相同的神經細胞,手指的靈活性很可能讓我們在思考數學問題時更加敏銳。
第二個原因是,我們小時候使用手指的方式會影響我們成年後大腦處理數字的方式。回想起來,小時候學過數數。我弄斷了我的小手指嗎?當別人問我們小時候幾歲時,我們通常會豎起手指回答:“四歲”,而當我們數物品的數量時,我們會咕噥並用手指指著。有壹個實驗可以用來說明手指運動和數字理解之間的密切關系。想象壹下,妳現在被要求用右手的壹個手指按下妳在屏幕上看到的數字。如果妳小時候習慣用右手學習從1數到5,可以預測,妳識別小於5的數字比用左手按鍵盤花費的時間要少。這說明手指運動提高了我們對數字的理解。
手指靈活性與數學能力密切相關,原因我們已經知道了。那麽身體是如何影響我們對單詞的理解的呢?我們來看兩個現象。首先,當我們理解“小明調大了電視的音量”這句話時,如果我們同時順時針轉動手腕,那麽我們對這句話的理解會更快;第二個現象是,在理解“李雷叫我”、“我給韓梅梅講個故事”等句子時,如果伴隨著類似往胸口拉東西的動作,那麽理解“李雷叫我”這句話的時間會更短;相反,如果伴隨著壹個類似於推出東西的動作,理解“我給韓梅梅講個故事”這句話需要的時間就會少壹些。
這兩個現象說明,無論是我們在理解具體的概念,比如把音量調大,還是理解抽象的概念,比如接收和傳遞信息,肢體動作都會影響我們對句子的理解。當肢體動作與概念所表達的意思壹致時,我們的理解能力就會提高。
這些現象背後的原因可以用生物學家唐納德·赫伯在1949年的偉大發現來解釋。唐納德發現,同時活躍多次的腦細胞更容易連接。妳什麽意思?也就是說,壹個神經元的活動刺激了另壹個神經元的活動,由於它們多次相互刺激,發生了壹些生長或代謝的變化。這些變化貫穿於細胞之間的連接,這樣細胞就可以更有效地相互激活。這種現象被稱為“草藥學習”。在單詞理解這個具體問題上,科學家發現,當人們做出壹些小的動作時,比如移動他們的腿、腳、手指或舌頭,大腦中負責移動身體的運動皮層就會被激活,重點是背部。當人們閱讀與腿、臂和嘴相關的單詞時,如踢、撿和舔,負責運動的前區也會被激活。也就是說,控制“腿”的腦區,參與對“踢”字的理解。
身體和單詞理解的這種密切關系,其實可以給我們的教育帶來很多啟示。現代教育是不分東西的靜態教育。妳什麽意思?孩子應該安靜地坐在凳子上,只通過腦袋學習。然而,當我們了解身體在理解數學和單詞概念中的重要作用時,我們可能會改進我們的教學方法。心理學家阿特·格倫伯格畢生致力於研究人們如何學習。他通過實驗有力地證明了這壹點。他讓孩子們讀壹些句子,其中壹些人被要求在大聲朗讀的同時用道具表演句子所說的內容。比如“山羊吃幹草”這句話,別的孩子只是把句子念出來。結果,執行句子的孩子對故事的理解提高了50%,這表明身體的參與有助於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
先說身體和創造力的關系。如果我們遇到壹個問題,坐在桌前抓耳撓腮,想不通,這本書的作者會建議我們站起來鍛煉,哪怕在房間裏走幾步,也很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收獲。運動體更容易產生靈感。當然,沒有實驗就沒有說服。我們來看壹個與此相關的實驗。
假設妳是壹名醫生,現在妳有壹個病人,他不能給胃部腫瘤做手術,如果腫瘤不消除就會死亡。好消息是高強度激光照射可以消除腫瘤。壞消息是高強度激光照射會破壞包裹在腫瘤周圍的健康組織。怎樣才能在不破壞健康組織的情況下消除腫瘤?這是壹個很難的問題,要有創新思維。同樣面臨這個問題的還有兩組大學生。他們的電腦屏幕都顯示相同的腫瘤圖片,但其中壹組學生也被要求跟蹤電腦屏幕上的小點,這個小點在胃癌健康組織的邊緣不規則地移動。結果,這組被要求跟著圓點走的學生更有可能想到解決辦法。解決方法是在病人周圍放置壹些獨立的激光器,每個激光器對準胃部腫瘤。如果每壹束激光都發射少量的輻射,那麽它最終會積累足夠的輻射來摧毀腫瘤,而不會對周圍的組織造成傷害。這樣,我們可能會認為圓點提醒了那些學生。
但事實上,那些跟著小點走的同學認為小點分散了他們的註意力,幹擾了他們的思維。那麽如何解釋這群學生的創新能力更高呢?也就是通過移動身體模擬解,很容易讓人想出巧妙的方法。在這個例子中,旋轉的眼球模擬放置在周圍的激光。所以這個實驗說明,主動體比坐在桌子前苦思冥想更容易獲得靈感,因為主動體可能只是捕捉到了解決方案。這就是為什麽像谷歌和蘋果這樣的創新公司會專門為員工準備運動區,就是為了讓他們動起來。
嗯,這是本書的第二點。我們從數學能力、單詞理解能力、創造力三個方面來解釋身體是如何影響我們的思維的。
第三部分
現在,我們把註意力從自己身上移開,看看周圍的人。有時候我們抱怨我講了這麽久他還是不懂,簡直是“對牛彈琴”;有時候我們欣喜若狂,我還沒說什麽他就什麽都知道了,簡直就是“知己”。我們的身體在理解他人的過程中起到了什麽作用?接下來,我們來談談身體是如何影響我們對他人的理解的。
我們可以理解別人的行為,意圖,甚至情緒。仔細想想,其實是壹件非常不可思議的事情。當李雷打開書時,我們知道這是壹本英語書。李雷壹開口,我們就知道他要說“妳好”。我們是怎麽做到的?當然,很有可能妳會忍不住說這就是經驗!等壹下,這本書的作者會從新的科學發現的角度重新解釋這種現象。
我們回到1996。義大利帕爾馬大學的神經科學家giacomo rizzolatti和他的研究團隊,在觀察猴子吃花生的行為上,即將有重要發現。研究人員監測到,當猴子伸出手抓住花生並放入嘴裏時,猴子大腦運動前皮層的神經元被激活,這並不奇怪,因為這個區域壹直被認為是負責編排的。理論再次被觀察驗證,研究人員心滿意足地去吃午飯了,留下猴子被鐵絲包著,在實驗室裏不能動。壹切看起來都是那麽的平凡,可誰知道,激動人心的時刻來了。壹個研究員提前回來,在猴子面前吃冰淇淋。研究人員驚訝地發現,猴子的前運動神經元非常活躍。也就是說,猴子雖然不吃東西,但是看到別人吃東西,所以在大腦深處對吃東西有了反應。
這個了不起的發現被稱為“鏡像神經元”,鏡像的鏡像,鏡像的鏡像。顧名思義,這樣的神經元會像在照鏡子壹樣反映我們看到的動作,就像它們在做自己的動作壹樣。看到別人打哈欠,自己也跟著打哈欠這是真理。目前,科學家已經在人類大腦的幾個區域發現了這種神經元。被認為是當代神經科學最重要的發現,甚至有人認為可以與科學史上DNA的發現相提並論。
那麽這個發現的意義是什麽,和我們對他人的理解有什麽關系呢?在鏡像神經元被發現之前,科學家們傾向於用經驗邏輯來解釋我們對他人行為的理解。比如我們為什麽知道李磊壹開口就會說“妳好嗎”?是因為我們之前見過很多次,根據經驗推理,這次大概也是這樣。鏡像神經元被發現後,科學家傾向於認為我們可以理解李磊的行為,因為我們讀過類似動作的《妳好嗎》。現在,當我們雷的動作時,大腦中的鏡像神經元會立即回放最初的相關體驗,我們無需邏輯推理就能瞬間理解。
這裏的關鍵是,要理解別人,最好是我們之前有過類似的身體經歷。例如,科學家發現,與鍵盤迷相比,曾經是運動員或有類似運動經歷的人大腦反應不同。他們沒有用眼睛觀看比賽,而是在頭腦中重復了壹遍。
鏡像理論不僅用於解釋我們如何理解他人的行為,也用於解釋我們如何理解他人的情緒。為了更清楚地看到身體的重要作用,我們暫且拋開鏡像的概念,用壹個實驗來說說身體對理解他人情緒的影響。
實驗是這樣的。AB兩組大學生被要求觀看視頻中的面部表情,當他們發現表情變化時,就按下按鈕。在這個過程中,A組的學生要模仿他們看到的表情,而B組的學生嘴裏含著鉛筆,模仿不出表情。結果表明,A組學生識別表情的時間比B組學生短得多..這是什麽意思?就是當我們通過壹些肢體動作去模仿別人的時候,會更加了解別人的情緒。這可以用來解釋為什麽同居多年的情侶外表越來越像,因為為了理解對方的情緒,他們會不由自主地模仿對方的面部表情,久而久之就會越來越像。而且,根據調查,越是相似的情侶,對自己的婚姻越滿意。
最後,我們再來說說相反的情況。既然鏡像別人的動作對於理解別人如此重要,那如果這個鏡像被模糊了呢?也就是說,當身體無法模仿別人的動作和表情時會發生什麽?後果可能很嚴重。
壹些科學家認為,缺乏鏡子反射是自閉癥的罪魁禍首。與正常發育的兒童不同,自閉癥兒童很難模仿他人的動作和表情,相應地,他們更有可能無法準確理解他人的動作和表情。當然,必須指出的是,壹些科學家並不承認鏡像丟失是自閉癥的根源,因為並不是所有的自閉癥患者都無法模仿他人的動作和表情。與鏡像神經元理論壹樣,這些爭議需要在未來進壹步研究。
但是,不管鏡像神經元理論是否用於解釋我們對他人的理解,身體是我們理解他人的基礎是不爭的事實,就像無論地心說還是日心說,地球和太陽都還在運動壹樣。
摘要
說到這裏,這本書的主要內容差不多都說了。接下來我給大家簡單總結壹下這本書的三個重要內容。
第壹,身體會影響我們的情緒。比如臉不能長時間皺眉,有助於減少負面情緒。膨脹的身體姿勢會讓我們更自信,更願意冒險,而溫暖的身體感覺會讓我們感到安慰,否則就會“空虛、孤獨、寒冷”。
第二,身體會影響我們的思維。比如手指靈活和數學能力敏捷有關,配合身體動作會提高我們理解文字的能力。自由活動的身體更容易獲得創新思維。
第三,身體會影響我們對他人的理解。比如看別人打哈欠,我們也同步打哈欠,這會讓我們對別人的行為和情緒更感同身受。
以上是《具身認知》壹書的主要內容。具身認知被稱為認知科學的第二次浪潮。相比之下,第壹波可以恰當地稱為“無實體認知”,這意味著我們的認知活動與身體無關。正是基於這種觀點,我們將心智活動比作壹會兒計算機軟件,壹會兒神經網絡的連接方式。無論是軟件還是連接方式都表明,心智活動與物理硬件無關,我們對未來的想象就是基於這種認識。只要軟件或者連接方式還在,即使我們的身體受損,我們的思想也可以被復制上傳到壹個新的身體上,這個新的身體其實就是科學版的不死靈魂,套用笛卡爾的話。
然而,隨著具身認知的興起,科學家們越來越意識到身體在心理活動中的重要作用。“我思故我在”逐漸轉向“我行故我在”。這壹轉向可能對哲學、心理學、神經科學、醫學、語言學、倫理學等學科產生全面影響。然而,具身認知的研究仍處於初級探索階段,身心如何相互作用還有待進壹步研究。本書對具身認知的介紹也是側重於現象的描述,沒有系統的分析。所以,如果妳想進壹步了解具身認知的理論,妳需要更系統的書籍,而我推薦閱讀達馬西奧的三部曲《笛卡爾的錯誤》、《感受發生了什麽》、《尋找斯賓諾莎》。
對我們來說,具身認知這個話題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既然身體對情緒、思維、對他人的理解有如此大的影響,我們是否應該讓身體立刻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