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張的科研成就

張的科研成就

1,張:《論秦代法官責任制》,《法學雜誌》第4期(抄錄),1985。

2.、秋:《忍刑考》,遼寧大學學報,第1987期(重印)。

3.張:《論中國封建社會的強奸罪》,《南京大學學報》第3期,1987(轉載引用)。

4.張,等:《同宗未婚姓對同宗未婚姓的歷史考察》,《南京大學學報》第3期,1988(轉載)。

5.、秋:《論唐代司法審判的法理基礎》,載《士林》第4期,1987(節選)。

6.張,等:“英國新政與大元通制度”,《江海日報》第4期,1988(被引)。

7.、邱:“論中國法的歷史發展及其特點”,載《歷史月刊》第1989期,第1期。

8.張,等:“法律觀念的變遷”,《青年學者》,第4期,1989(轉錄)。

9.張等:《唐代法規與唐代經濟繁榮關系研究》,《南京大學學報》第2期,1990(重印)。

10,張:《古代西方法律的形式和特點》,《南京社會科學》第4期,1990。

11,張:《論唐代法律法規與唐代經濟衰退的關系》,《江海學術期刊》第191期(被引用)。

12、張:《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的人治精神探析》,《南京社會科學》第2期,1991(轉載)。

13、張:“論中國傳統法律的倫理化”,載《比較法學研究》第1991期(引用)。

14張等:《中國法律制度的封閉解讀》,《南京大學學報》第3期,1991(重印)。

15,張:《論中國群基法學的形成與發展》,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第4期,1991(引用)。

16、陳、張:《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在現代法制中的意義》,《江蘇社會科學》1992第4期(轉載)。

17,張:《現代化進程中的法律文化變遷》,南京社會科學1993第1期(重印)。

18,張·:《現代化進程中的憲政問題》,《南京社會科學》1993第5期(重印)。

19張等。:《論宋代吸引海外貿易的法律措施》,《法學研究》1993第4期。

20.張等:“中國著作權立法史研究”,《法律評論》第4期(節選)。

21,張:《秦代工商法學研究》,江蘇社會科學,第5期(節選)。

22.張:“漢代土地法律制度研究”,載《南京大學法學評論》第1994期(節選)。

23.張:“唐代壟斷法研究”,載《南京大學法學評論》第1995期(引用)。

24.秋::“中國傳統政治生活類型的轉變”,法律1995第6期(被引)。

25.張:《漢代工商法律述略》,《南京大學學報》第4期,1995。

26.張:“唐代對外貿易法律調整措施述略”,《江海學術期刊》第1996期,第1期。

27.張::“中國經濟立法的傳統及其現代意義”,法學1996號。11.

28.張:“尋找歷史資源”,載《儒家義利觀與市場經濟》,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引用)

29.張:“唐代工商法律論”,載《法制史叢書》(第三輯),江西大學出版社,1998(評述及引用)。

30.秋:“中國法制研究的回顧與思考”,載於《南京大學法學評論》第1999期(轉載)。

31,張:《中國傳統法律文化與現代法制的關系》,浙江大學法學評論,2000年,浙江大學出版社,2000年。

32.張,等:“對我國立法權劃分和立法權運行的觀察與思考”,載《政法論壇》2000年第6期。

33.張等:《價值的追求:古典自然法哲學述評》,《江蘇社會科學》2000年第5期。(引用)

34.、邱:《關於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思考:聚焦法學》,載《湘潭大學法學評論》第四輯,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版。

35.張:“唐代經濟民法透視”,載《法學》第壹卷。1,2002(重印)。

36.張::《論法治及其與德治的關系》,《南京大學學報》2002年第3期(重印)。

37.張::“進路與出路:中西法律文化比較論綱”,載《學刊》2002年第3期(重印)。

38.秋:“論中國傳統法律的倫理化”,載《比較法學文獻》,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39.秋:“無訟與正義:中西法律價值觀分析”,載於張先生主編的《藍色文集:法學博士文集》,法律出版社2002年。

40.張:“唐代民事主客體及其民事法律淵源概述”,載《中南法學評論》創刊號,法律出版社2002年。

41、張:《中國傳統法律文化與現代法律制度的關系》,龔丕祥主編《21世紀的亞洲與法律發展》,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42.秋:“中國傳統法律文化與現代法律制度的聯系”,《清華法治論》,主編,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

43.張:“對中西法律文化的理解”,《光明日報》,2002年8月20日,理論版。

44.秋:“繼承與適應:中日法律文化交流考察”,《法律與社會發展》,2003年第2期(重印)。

張仲秋,中國傳統法律文化與現代中國法律制度的接口,臺灣文化,VoI。六、編號1 & amp;2、柏林

46.張::《法律文化與社會發展》,《光明日報》,B4版,2003年8月26日,《理論周刊》。

47.張:《論中國封建社會的強奸罪》,《中國法制史考證》第壹卷,等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48.張,等:“井田制的衰落:新制度經濟學學派視角下的春秋戰國土地產權制度變遷”,載《法與商研究》2003年第5期。

49.張,等:“關於誠信與法律壹般關系原則的探討”,《江蘇警官學院學報》2003年第3期。

50.張等:“誠信與公法的關系探討”,《江蘇警官學院學報》2003年第5期。

51,張仲秋,村落傳統的特征及其文化背景研究,村落傳統的比較研究:中國,韓國,越南,日本,名古屋大學亞洲交流研討會,2003,名古屋

52.張::《法律文化與政治文明和社會發展》,載《法學》2004年第3期。

53.秋:“對鄉村習俗屬性及其文化原理的理解”,《南京大學學報》,2004年第5期。(轉載於《法理學與法律史》2005年第1期)

54.秋:“人與文化與法國:從人類文化原則看中西法律文化交流的可行性、問題與克服”(簡體/繁體),發表於《美中法律評論》,第65438期+2004年2月第1期。

55、張仲秋,人與自然;文化和法律:從文化原則的角度來看,中國和西方之間的法律文化交流。美國-中國法律評論,2005年2月,ISSN1548-6605,美國

56.邱:“倫理化與宗教化:中西法律文化的比較理解”,載於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法學碩士文庫(續),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

57.張等。:《2004年法律史學的新進展》,載《政法論壇》2005年第3期。

58.秋:“家庭禮法與國家法的關系、原則及意義”,《法律》2005年第5期。(朱曉主編:《觀點:法學2005》,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5-146頁視為創新成果)

59.秋:“論西方個人本位法的變遷”,《江蘇警官學院學報》,2005年第3期。

60.張::“唐代民事主客體結構與民法淵源”,《法律與社會發展》,2005年第4期。

61張等:《2004年法律史研究的新進展》,《法律史研究》,臺灣省中國法律史學會編,2005年6月(總第7期)。

62.秋:“家庭禮法與國家法的關系、原則及意義”,載於臺灣省立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編《傳統東亞家庭禮法與國家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2005年。同時收錄於高:東亞傳統家庭禮儀、教育與國家法(二):家庭秩序與國家法,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6年。

63.秋:“人與文化和法律:從人類文化原則看中西法律文化交流的可行性、問題與克服”,《中國法律》2005年第4期。(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秘書處編:《2006年全國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報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法律部分在110頁評論說,這篇文章是壹個創新的觀點。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叢書主編,《張文顯等卷:全國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報告:1978 ― 2008法學》,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出版,在該書81頁被列為“理論創新”成果並給予積極評價)。

64.張::“論西方私法文化的傳統與發展”,載《江西社會科學》2005年第8期。

65.秋:“中國傳統法律文化與現代法制的關系”,載於韓中法學會主辦的《中國法學研究》第5輯,2005年。

66.張:“論中國傳統法律的公法文化屬性”,《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05年第6期。(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秘書處編:《2006年全國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報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在法律部分,111頁評論說,這篇文章是壹個創新的觀點。

67.張::“中日法律文化交流動因的比較分析”,《南京大學學報》,2005年第6期。

68.秋:“中國古代法律的形成及其特點”,載《清華法學》第9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

69、張仲秋,L'homme,ledroitetluculation:lapossibolité,lesdivultureésetlessolutionauxéchangesentreculturesjuridiqueschinoisetocidentale,REVUEEUROP?ENNEDUDROITETDEL?科諾米,N?5-N?2005年1月6日至6月,律師協會?法國經濟學家協會

70、張仲秋,AViewonLawinEastAsia:東亞傳統文化的變遷& amp《東亞的未來、身份和變化》,collegeoflawkyungbook國立大學國際研討會,2006年,韓國慶北(韓國國立慶北大學法學院:論法律,第24期)。

71,張·:《論西方法治的理論與實踐》,《江蘇社會科學》2006年第1期。

72.張,等:“2005年法律史學的新進展”,載《政法論壇》2006年第2期。

73.秋:“中日法律文化交流的選擇比較”,載《政治與法律論壇》2006年第4期。

74.秋:〈中國傳統法學之爭:論中國傳統法學的艱難生活〉,2006年版。

75.張,等:“2005年法律史學的新進展”,載張主編《法律史學發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76.秋:《人與文化和法律:從人類文化原則看中西法律文化交流的可行性、問題與克服》(修訂版),清華大學法治理論(第7期),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

77.秋:〈中國的經濟法律傳統及其與社會盛衰的關系〉,載《法律》第12期。10, 2006.

78、張仲秋,研究村落習俗的特點及其文化背景。美國-中國法律評論,2007年12月,ISSN1548-6605,美國

79.邱:“論傳統中國法學:論傳統中國法學的艱難人生”,《河南政法大學管理學報》2007年第1期。(人大法制史2007年第4期轉載)

80.張:“從中華法系到東亞法:東亞的法律傳統、改革與走向”,《南京大學學報》2007年第1期。(轉載於《大學文科學報文摘》2007年第2期)

81張等。:《2006年法律史學的新進展》,載《政法論壇》2007年第2期。

82.張等。:《輸出與輸入:中日法律文化交流探析》,《江蘇警官學院學報》2007年第3期。

83.秋:“中國傳統法律的道德原則與價值”,《南京大學學報》,第1期,2008年。(《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8年第3期《論點摘要》)

84.秋:“日本法律文化傳入唐代的作用和影響”,《法律》2008年第3期。(轉載於《法理學與法律史》2008年第7期)

85.張::“中日法律文化交流透視——兼及成敗原因比較”,《法律與社會發展》,2008年第3期。(轉載於《高校文科學術文摘》2008年第4期)

86.張等:“2007年法律史學的新進展”,《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08年第3期。

87.秋:“清末中國引進日本法律文化的作用和影響”,《韓國亞洲研究》(法律專刊),第1期,2008年。

88.秋:“中國傳統法學概述”,載於《中國法學》,2008年,“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

89.張:《中國法治進程中的法律史(1978-2008)》,載《河南政法大學管理學報》2009年第2期。

90.張等:“2008年法律史學的新進展”,《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09年第2期。

91,張,等:《法律與文化交流的壹般原則和功能》,載《政法論壇》2009年第2期。

92.張:《中國傳統法律的道德原則與價值》(修訂版),全球化背景下的東亞法治與和諧,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9年。

93.秋:“古代法律意義與現代法律意義的溝通”,《南京大學法學評論》(2009年秋),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94.張,等:《輸出與輸入:中日法律文化交流探索》(講座版),《法律思想的節奏:當代法學家講座(第二輯)》,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版。

95.秋::“中國傳統法理學概述”,《法學家》,第2期,2010。(轉載於人大法制史2010第9期)

96.秋:“中國法律制度與羅馬法的原理與哲學比較”,載《政法論壇》第3期,2010。

97.秋::“社會轉型與中國法律的統壹”,《法律與社會發展》,第4期,2010。

98.、秋:《“中華法系”與“羅馬法”的原理與哲學比較》,等主編。《比較法讀本》,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版。

99.、邱:《中國法律制度與羅馬法的原理與哲學比較》,s·斯基巴尼朱勇主編:《羅馬法、中國法與民法法典化(文選)》——從古羅馬法、中國法律制度到現代法:歷史與現實的對話,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1版。

100,張:《中國的經濟法律傳統及其與社會興衰的關系》,:社會轉型與法律秩序重建編,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1版。

101,張:《中國法制的道德文化精神及其對大眾未來法的意義》,《法學》第5期,2011。

102,張:〈中國傳統法律的道德原則與價值──以唐律為中心的分析〉,高、主編:秩序?諾姆?《治道──唐律與傳統法律文化國際研討會》,臺北:臺灣省程池大學出版中心,2011版。

103,張·:《傳統中國的法律秩序及其原則和意義》,《中國法學》第3期,2012。

104,張:“為什麽說《唐律》是壹部優秀的法典”,載《政法論壇》第3期,2013。

105、張:“如何使法律史具有思想和影響”,《法學》第5期,2013。

106、張:《堅持理想現實主義做中國的歷史主義法學》,載《中國法制》2013年2月號(總第4期)。

107,張:《晚清中國繼承與接受外國法的選擇》,《亞洲研究》第1期,2014。

108,張·:《中國傳統法律的精神與哲學》,《中國法學》第2期,2014。

109,張·:《中國傳統國家觀新探——及其對當代中國政法的意義》,《法學》第5期,2014。

110、張仲秋、中國《皇權繼位法選》晚清、法史學/法制史、馬普?ischeRechtsgeschichte,法蘭克福最大普朗克研究所,Rg22.2014。

112,張::《中國法制研究的回顧與思考》,法律文化研究(第7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1,張《:中西法律文化比較研究》,35萬字,法律出版社2009年第四版;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三版;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第二版;南京大學出版社1991第壹版。該書是我國第壹部也是最具影響力的中西法律文化比較研究著作,自出版以來受到了學術界的高度評價。由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主編、張文顯等人主編的《中國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報告:1978 ― 2008法學》(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11.00版),將其列為標誌性成果(見該書第63頁),以及“理論創新”成果。其他評論包括:(1)《新華社電報稿》(北國1991 1 10月15新聞);(2)人民日報(書訊,1991 165438+10月29日);(3)書訊(書訊,1991 65438+二月二);(4)南京日報(書評,1991 9月18);(5)出版社(書訊,1991 65438+2月6日);(6)新書周刊(書評,1992 65438+10月27日);(7)深圳法制報(書評,1992 4月15);(8)學術信息(書評,1991 65438+2月25日);(9)《儒家思想與法律文化研究》(書評,第2期,1992);(10)南京社會科學(書評,第2期,1992);(11)江海日報(書評,第1992期);(12)《中國法學研究年鑒》(1991系列,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版);(13)中國法學(書評,第3期,1992);(14)新華文摘(第8期,1992,全文轉載中國法學發表評論);(15)《大學圖書館學報》(書評,第2期,1993);(16)《南京大學學報》(書評,第1993期,第1期);(17)中國圖書大辭典(書評,國家新聞出版署主編);(18)比較法研究(書評,第1993期,第1期);(19)《比較法研究》(書評,2000年第2期);(20)《新中國社會科學五十年》(法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21)法律與社會發展(書評,2007年第3期)。該書還遠銷日本等海外圖書市場,被多部學術著作引用,被多所高校和研究機構指定為參考書。

2.張著:《法律與經濟:中國傳統經濟的法律分析》(上冊),365,438+00,000字,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版。該書出版後,受到法學界的高度關註和好評,有(1)中國社會科學(第6期,1996)評論。(2)法學(1995號,12號);(3)南京大學法學評論(1995春季刊);(4)法學家(第65438號+0996,第65438號+0);(5)《南京大學學報》(第1996期,第1期);(6)法學(5號,1996);(7)《儒家思想與法律文化研究》(第4期,1996);(8)南京社會科學(1996號,11號)。

3.張(與楊春福、陳)主編《法理學:法律的歷史、理論與運行》,30萬字(我寫了該書的導言和第壹部分),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版。

4.張(與陳)主編:《檢索集:張先生與中國法制史四十年》,65萬字,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版。該書出版後獲得了很大的榮譽,包括中央電視臺(1996 10.27)、中央人民廣播電臺(1996 10.28)、法制日報(1996 10.29)、北京。

5.張(與陳等。):中國法制通史(10卷),第四卷,隋唐法制史,60萬字,法律出版社,1999版。

6.張(與錢大群)主編:《民商法史論詞典》,20萬字,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版。

7.張(與李明合編)《未完文集:張先生教學與研究50周年》,30萬字,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8.張著:《唐代經濟法與民法研究》,25萬字,法律出版社,2002年。2003年第二期,《政法論壇》發表了對該書的長篇評論。

9.張:《中國法律形象的壹面:外國人眼中的中國法律》,30萬字,法律出版社,2002年。

10,張(與金梅)主編:《中國民法通史(隋唐)》(張主編),8萬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11張著:《比較視野中的法律文化》,26萬字,法律出版社,2003年。

12,張主編:《中以法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42萬字,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年。

13,張主編:《法律史發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43萬字,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6年。

14、張等《盛與衰:漢唐經濟法制與經濟社會調控研究》,19000字,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7年。

15,張主編:《中國法制國際研討會論文集》,45萬字,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7年。

16,張主編:理性與智慧——中國傳統法再討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45萬字,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8年。

17張著《:中日法律文化交流比較研究——以唐代和清末中日文化的輸出與輸入為視角》,210000字,法律出版社,2009年。該書出版後受到了學術界的高度關註和好評,《中國政法大學學報》評論(第4期,2010)。

18,張著:《原則與意義——探索中國法律文化之路》,19000字,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0版。

19,張主編:中國法律形象的壹面——外國人眼中的中國法,北京:中國政法大學民族出版社,2012。1、張著《中西法律文化比較研究》1995 65438+2月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委員會主辦的“首屆全國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2002年入選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法學碩士文庫卷(續),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

2.張著《法與經濟——中國傳統經濟的法律分析(上冊)》,1997 65438+2月,獲中國社會科學院等單位主辦的“第二屆全國青少年優秀社科成果”最高獎“優秀專著獎”;1998,該書還獲得了“南京大學首屆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壹等獎。

3.《中國法制通史》(10卷)2000年獲第十二屆中國圖書獎,2003年獲中國人民和教育部主辦的第三屆全國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壹等獎。我主持並合著了第四卷《隋唐法制史》。

4.、邱著《中日法律文化交流比較研究——以唐代和清末中日文化的輸出與輸入為視角》獲2013年3月中國人民和教育部主辦的“第六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二等獎。

  • 上一篇:廣西南寧賓陽縣人口多少?
  • 下一篇:心臟外科手術室護士工作總結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