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洪傑
在臺灣省的第壹天早上,我被摩托車的噪音吵醒。拉開窗簾,不遠處是壹個十字路口,幾十上百輛摩托車停在人行道後面,騎士們都戴著安全帽,綠燈亮著,壹擰把手,齊琦向前,馬達聲震耳欲聾。臺北稱摩托車為“火車頭”,數量幾乎與中國大陸的自行車相等,速度極快,毫不謙讓地與其他交通工具並駕齊驅。
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廣州剛剛過了“無摩”——“無摩”似乎是城市發展進步的象征,臺北的摩托車卻如此“猖狂”。我向臺灣省學者、臺灣省立大學的杜教授介紹了的禁摩政策,並詢問臺北是否考慮過禁摩。
杜教授大吃壹驚。他說,這怎麽可能?這是人民出行的權利!機車有很多缺點,比如噪音大,不安全,汙染重。不過方便,占路少,價格低。妳考慮過使用摩托車的人是誰嗎?主要是中低收入者。僅僅這壹點是不能禁止的。因為在制定公共政策時,應該優先考慮弱勢群體的利益。妳禁止了它。他們買不起汽車。我們做什麽呢
價格高低:農產品價格高,景點門票低。
臺北的物價很貴。壹個普通的富士蘋果30臺幣,約合人民幣7元。壹顆芒果“粒”60元,RMB 15。為了保護果農的利益,這個水果大省的水果壹點都不便宜。
至於其他日用商品的價格,基本都是內地的三倍左右。壹瓶純凈水25元新臺幣,約合人民幣6元。書貴得離譜。我的《明朝七面》28元和臺灣省的價格是480臺幣,折合人民幣是120元。
然而,有些價格比中國大陸便宜,比如景點和博物館的門票。會後,大學的曾教授開車帶我們去了野柳地質公園。這裏是風蝕海岸,到處都是磨菇石,風景優美,景觀獨特,可與內地的石林相媲美。票價40臺幣,約合10元人民幣。
景區和博物館是屬於全體公民的“公共產品”,應該惠及全體公民,尤其是“弱勢群體”。相比之下,對於農民、下崗工人等城市低收入者來說,祖國大陸大部分景區、博物館的門票是否過高?
為什麽臺灣省的窮人可以享受這些「公共品」?原因很簡單。在臺灣省,壹個人再窮,也和那些億萬富翁壹樣有投票權。
火車站的東西和外面的價格壹樣。
在野柳地質公園遊玩時,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有這麽大的景區,沒有賣旅遊紀念品的攤位,也沒有流動攤販。沒人賣紀念品給妳,沒人給妳拍照,纏著妳在沙灘上騎摩托車...妳看到的只是清澈的海水和大自然創造的奇妙的石頭。妳能聽到的只有風和海浪。整個海灘安靜舒適。
3月6日,我從臺北坐火車去高雄。去火車站之前,我背著壹個沈甸甸的包,先去超市買水,然後上街買個“便當”(便當)。根據我的經驗,這些東西壹進站就會翻倍。當我到達車站時,我驚訝地發現車站裏的價格並不比超市裏的貴。上車的時候,手推車上的“盒飯”也是和外面壹樣的價格。人生第壹次知道火車站裏的東西可以和外面的壹樣貴。
友善有助於商業成功。
被摩托車吵醒,我去找招待所的經理,壹個五十多歲的瘦女人。她檢查了我的房間,發現上面有個小窗戶沒有關緊。她勇敢地踩著桌椅去關,然後壹直跟我說對不起。
第二天早上,她到我房間問昨晚休息得怎麽樣。我說沒問題。她突然向我90度鞠躬,反復說,謝謝!昨天的事我很抱歉!
每天和我見面後,她都會問我休息的怎麽樣,然後給我鞠躬,讓我很不舒服。
臺北大部分商家,從商場到大排檔,收到貨款後都會說謝謝。當妳給妳的零錢時,許多人用雙手歸還。
在臺灣省酒店住宿和退房時沒有“輪次”。
傳統文化保存完好,傳統節日氛圍濃厚。
這次訪問臺灣省,我註意觀察臺灣省“傳統文化”的生存狀況。
三月四日是元宵節。這壹天,臺北的街道非常熱鬧。臺北舉行了盛大的燈會,許多文藝團體走上街頭表演。那天中午,我們在野柳遇到了壹個“轎子”活動。當我參觀地質公園時,我碰巧遇到當地漁民正在舉行“捕魚儀式”。十幾艘漁船在海上盤旋,不停地燃放煙花,祈求今年豐收。在臺灣省,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都放假壹天,傳統節日氣息濃厚。
臺灣省的“溫良恭儉讓”應該是我們傳統的壹部分。在大陸,我去過壹些文化發達,因交通狀況變化而衰落的小鎮。比如過去的西塘、烏鎮,福建的永定,山西的小縣城。這些地方的人有壹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善良有禮。在臺灣省,我也有同感。
1952年,國民黨從大陸撤退後,把“保衛中華文化”、“實行民主憲政”、“平均社會財富”作為所謂“復興基地”建設的重點。其中,“保衛中國文化”因要掃除臺灣省島內的日式教育文化遺跡而越來越受到臺灣當局的重視。當然,這壹切都是在“壹個政黨,壹個領袖”的權威政權下進行的。民進黨執政後,學校教育中的“中華文化”內容有所減少,但仍占相當比例。我專程去查臺灣省的中學課本。第壹、二、三卷是《倫語》選讀,第四、五卷是《孟子》選讀,第六卷是《大學中庸講義》。這套書基本涵蓋了“四書”的主要內容。
視頻統治
接觸久了,妳會感受到臺灣省人的優越感。他們的優越感不是建立在經濟上的。他們知道大陸的發展速度遠高於臺灣省。幾乎每個臺灣省的朋友跟妳聊天都會問:怎麽了?看電視上鬥嘴!臺灣省人就是這樣,什麽都能批評。
臺大教授說:“臺灣省政治對社會的影響其實很有限。比如政治,大學控制不了。政府只負責給大學撥款,其他壹概不管。在臺灣省,壹流的人才不在政界,而在商界和學術界。其實在壹個正常的社會裏,只要學者把學問做好,商人把生意做好,其他的都不在乎。”他的聲音中有些自豪。
在其他場合,臺灣省的人是那麽的“溫良恭儉讓”,女人說話很別扭,男人有點娘娘腔,文明有點“弱”。只是在政治論壇上,火藥味十足。
臺灣省的電視不夠好。那些被過度使用的綜藝節目,對大陸人來說並不新鮮。所以我們每天晚上都要鎖定政論節目,聽電視裏臺灣省人的氣話。
幸運的是,有很多這樣的節目。在臺灣省的那些日子,正逢中正紀念堂改名。四五個頻道詳細討論了這個話題。受邀嘉賓中,四分之三反對改名,只有四分之壹支持。反對聲鋪天蓋地,對民進黨政策會副執行長也極盡嘲笑和責罵之能事。副CEO連話都搶不到,很可憐。抓住發言的機會非常容易。他說,“江廟”應該改,因為這是壹個象征“威權政治”的建築,其建築理念充滿威權精神。
旁邊的壹個民意代表馬上制止說:“胡說!現在的“總統府”不也是威權政治的建築嗎?妳知道,那是日本總督的辦公室。為什麽陳水扁還住在那裏……”
戴眼鏡的民進黨說:“這些威權建築都應該改名。所以黨內主流意見是遷都中南……”
民意代表再次打斷他:“純屁!遷都?搬到中國中南部?這顯然是為了選舉。中南是妳的票倉,妳提出這個建議,可是為了中南的利益……”
看臺灣省的政論節目,壹句話,就是“皆大歡喜”。妳可以談論任何事情和如何談論。
為什麽不統壹:大陸不民主。
從臺北開車出來,不到半個小時就到了臺灣省海峽。大海的波濤變幻莫測,海風帶著濃濃的海的味道。曾教授指著西北說,有福建。遠遠望去,似乎能看到什麽。當然,這壹定是錯覺。
只需要四個小時就可以到達臺灣省的最南端。站在高雄港的邊上,眼前依然是壹片無邊無際、洶湧澎湃的浩瀚。在臺灣省這片土地上,妳會不由自主地感到壹種說不出的孤獨。這個旋轉島太小了,太孤獨了。
每壹個大陸人和臺灣省人坐在壹起,都不可避免地談論壹個話題:“統還是分”。
輔仁大學壹位學者自稱站在“理性”立場,分別對“大陸觀”和“民進黨觀”發表了50條評論。他說,統壹或分裂應該從“利益”的角度出發大陸人往往認為統壹本來就“好”,沒有爭論。民進黨人認為“獨立”代表“正義”、“真理”、“進步”。臺灣省人想問題是現實的。讓他們選擇統壹還是分裂,他們考慮的標準只會有壹個,就是對自己好不好。統壹後,大陸的經濟、文化、社會資源將更方便、更順暢地為臺灣省民所用,兩岸交流的成本將大大降低。唯壹的障礙是政治。臺灣省人的政治理念和大陸太不壹樣了。臺灣省人認為民主可靠,其他政治類型太不穩定。
在高雄,我也和支持民進黨的司機談過這個問題。讓我驚訝的是,他的觀點和輔大的教授們基本壹致。他說,就算妳用屁股想想,妳也知道大陸這麽大。如果政治更民主,對臺灣省當然有吸引力。為什麽不統壹呢?畢竟我們的祖先都來自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