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130

130

語文單元整體教學重在引導學生在真實任務情境中利用相關資源主動閱讀欣賞、表達交流、梳理探究,改變圍繞語文知識點、單壹課文組織教學,學生被動接受、應試訓練的局面,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協調發展和全面提高。

第壹,從“班級主義”到大單元教學設計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 0 1 1版)分為讀寫、閱讀、練習(寫作)、口語交際、綜合學習五個部分。“綜合學習”的設計,是希望教師能夠重視學科內的整合,改變語文教學中聽、說、讀、寫相互割裂的現象。然而,由於長期的慣性和教材的編排,大多數壹線教師仍然滿足於“課時主義”,而忽視了“大單元設計”

鐘啟泉教授在《基於核心素養的課程開發:挑戰與課題》壹文中指出,在教師教育活動“核心素養——課程標準——單元設計——學習評價”的基礎環節中,單元設計處於關鍵地位。說到底,沒有單元設計的教案只是壹種側重碎片化的“知識點”教學。

這裏說的單位和我們壹般理解的課本上的課文內容單位是兩個概念。教材的劃分是以內容為基礎的,鐘老師所說的“單元設計”就是以學科的核心素養為基礎,整合目標、任務、情境、內容、評價的教學單元,也就是本文所說的“大單元”。

以素養為綱的基礎教育課程標準以核心素養的培養而非學科內容的習得為主要設計軸。通過連接兒童生活、學校教育和未來社會的核心素養模式中提出的教育目標要求,創建集素養發展、生活邏輯和學科內容於壹體的課程體系,實現認識論和知識觀的轉變,從註重認知和情境化的知識轉變為生態化、實踐化的學習範式,讓學習者以真實問題和真實情境為載體,進行同樣的體驗和學習。大單元的設計可以很好地貫徹課程標準的意圖,如編寫壹年級語文教材第壹冊,根據各單元教材提供的課文資源和設計意圖,重新組織設計大學習單元,以“我要上學了”、“中國人,玩拼音樂園”、“我會讀課文”、“我有學習的方法”為主題,組織活動、體驗、問題、項目。

二,選擇和創設真實的單元語言情境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習情境的選擇和創設對學生的學習至關重要。這是因為學習資料(作品)都是作者用祖國的語言文字精心構建的特定時空,而這個特定時空包含著豐富的感情、意義和道理。意蘊豐富的時空構成了作品的情境。學習語言和寫作作品,就是“放話入情”,即通過語言和寫作的學習,進入作品的情境,體驗感受,了解和理解作品的感情、意義和道理。作品的情況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有些很難理解。如果教師能夠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語言基礎,精心選擇或創設學生相對熟悉、適合作品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這樣真實可感的情境中學習,就會縮短學生與作品的距離,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情感,使學生沈浸在作品的情境中,增強對作品的理解,將所學的新知識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中。

比如,統編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第壹單元的主題是“擁抱自然,熱愛生活”。教師以“九月校園生活”作為本單元的學習語境,期望學生欣賞描寫自然的古今名篇,學會觀察自然,表達和交流對自然之美的感受,激發熱愛生活的情感。在這種形勢下,創建了三大學習任務:《九月,我的校園》、《在朗讀中體驗名家筆下的自然》、《我感受的自然》。三項任務環環相扣,邏輯關系清晰:通過觀察校園,可以了解自然;通過閱讀欣賞名著,感受自然;通過寫作練習,表達妳對自然的理解。真實情境中的任務型學習增加了問題意識,加強了與學生日常生活的聯系,有利於學生在情境中體驗和實踐,提高語文素養(圖2)。

第三,設計壹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真實任務

大單元教學設計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首先,作為數字時代的“原住民”,新時代的學習者生活在壹個知識唾手可得、思想千變萬化的世界,確立學習者的主體地位非常重要。其次,既然語文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內在品質,那麽學生就必須自己開展語文活動,學生在閱讀材料、積累知識的過程中積累了語言經驗。再次,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言語練習不是停留在某個環節的微觀方式,而是語文教學必須遵循的首要原則,貫穿於語文學習的始終。

有了這樣的認識,我們再看語文統編教材八年級下冊大單元設計,就能更好地理解真實情境中真實任務的設計。教師要在充分研究教材各單元的選文、語文知識安排、語文活動設計的基礎上,挖掘教材文本內容的價值,認真梳理當代兒童的語文生活,設計能夠“將兒童當前的生活世界與未來的社會需求聯系起來”的語文學習活動,幫助學生在與當前生活世界形成良好互動的基礎上,逐步形成適應未來社會需求的語文體驗。所以,無論是《閱讀自然的語言》、《探索妳心中的桃花源》還是《感受音頻語言的力量》...在這樣的大單位、大形勢、大任務下,閱讀《大雁歸來》、《桃花源記》、《最後的話》等文本,對學生來說不僅僅是單壹的文本閱讀,而是壹種建設性的作業和探究體驗。

第四,組織有效的語文學習活動

單元情境學習是任務驅動學習。它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主線,整合語文學習的各種要素,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活動,引導和促進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課程標準和教材規定的學習內容和要求,知識與技能,思維方法,探究模式,情感與態度融入到每壹項學習任務中。學習的過程是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的過程,教學活動是任務驅動、問題引導的導學活動。教學活動突出語文課程特色、學生語文實踐——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也充分考慮學生特點,突出生動性、探究性、互動性。這種學習有利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在單元學習的場景中,學生和教師需要合作和互動。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將從個體學習者轉變為社會實踐的參與者。他們不再偏向認知、孤獨和缺乏接觸,而是通過互動學習、合作、探究和批判性思維實現社會性和個性的健全發展。

比如統壹語文教材壹年級上冊,單元主題是“中國人,方塊字”。在“天地人”的大形勢下,我們知道與此相關的三組詞語。《我認識人》《人在天地之間》《我會讀書我會寫字》都是根據學生真實的中國生活改編的。學生從眼、鼻、口入手,尋找口語交際中語音與漢字的關系;通過聆聽盤古創世神話,感受人與天地的關系;最後,知道如何讀和寫使人明智。這樣邏輯清晰,在學生頭腦中建立起客觀世界與書寫符號的聯系。指導學生讀書寫字的過程,也成了學生認識人、認識世界、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熏陶的過程。

解決實際問題是關鍵的學習活動。為什麽民間文化可以通過歷史活在當下?為什麽新時代那麽多人找桃花源?.....學生在閱讀和欣賞、表達和交流、梳理和探索這些語文實踐活動的過程中,通過合作,解決復雜的、結構不良的現實問題和現實任務,模仿或直接參與現實生活中現實勞動者的實踐。在解決真實性問題時,學生參與各種實踐,學會使用文化中形成的概念、規則、工具和資源。在真實的情況下解決真實的問題可以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學生學會如何合作構建知識,形成自主學習和自我梳理的能力,從而生成可遷移的知識和技能。

第五,利用信息技術開辟全新的語文學習空間

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移動互聯網環境下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成為常態,在適當的環節主動獲取和高效利用教學資源成為常態。學生學習的時間,完成任務的空間,完成任務的方式都可以更加自主。在互動中,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溝通能力、合作能力和自我評價能力都會得到實質性的提高。因此,學生語文素養的獲得,單元學習任務的組織,學習活動的設計,都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改變教與學的方式。

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有效學習空間具有移動性、靈活性、多樣化和互聯性的特點。與傳統教室不同的是,新的學習空間可以用模塊化的排列和組合取代傳統的成排座椅,以支持各種形式的學習。這些新的學習空間支持了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模式的有效發展。單元學習的設計應該支持更多的合作學習、自主學習、主動學習和探索創造。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技術環境積極創造條件,推進線上線下混合學習,促進學生在“互聯網+”環境下的自主、合作、探索,提高學習質量。

比如,學生可以建立自己的“閱讀吧”,向同學、家人、朋友甚至全世界發布自己的閱讀作品;也可以通過信息技術平臺提供的資源,自主學習相關的中文知識;還可以使用終端的文字、音頻、視頻等錄制工具,實時錄制現場采訪的文字和語音,或者用語音錄制功能錄制自己的故事,發布在平臺上,與同學交流、分享、交談。在這個學習空間裏,學生的溝通能力、評價能力、合作能力、反思和批判能力得到充分發展。

利用信息技術平臺,教師可以隨時隨地下達任務、批改作業,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學習支持;學生可以獲取學習資源,進行智能評價,分享同齡人的學習成果。線上線下混合學習促進了教與學方式的變革,使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成為可能。

語文大單元教學設計是實施德育教育、發展素質教育、深化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學科核心素養落地的關鍵路徑。改變高消耗、低效率的語文教學現狀,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但也是壹個全新的課題,還有很多問題值得深入探討,需要繼續堅持實踐和研究。

(作者:戴曉娥,江蘇省常州市教育服務中心主任,高級中學教師。

  • 上一篇:情境任務活動——語文識字大單元教學探索
  • 下一篇:如何與女性相處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