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國農村基礎教育的現狀與問題解決

中國農村基礎教育的現狀與問題解決

第壹,農村基礎教育由弱變強的戰略重點是課程教學改革。

改革開放三十年

中國的基礎教育特別是農村基礎教育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西部地區“兩基”攻堅計劃順利實現。

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初步建立。

農村率先實現免費義務教育。

農村免費師範生政策實施順利。隨著農村普及義務教育任務的基本完成

農村對教育的需求正在從“學”向“學”轉變。為了有效地滿足他們“努力學習”的願望

實現農村教育由弱到強

必須把課程教學改革確立為現階段農村基礎教育發展的戰略重點。

第壹

深刻理解並有效利用現有農村資源的相對優勢。

這是提高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的關鍵。課程教學是為了讓農村孩子獲得知識、技能和方法。

形成積極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的主渠道。

它是農村教育質量的生命線。在城鄉二元結構的累積影響下

人們往往更關註農村社會資本、經濟資本和文化資本的劣勢(應該承認這是客觀存在的)

但它忽略了農村教育現有資源的相對優勢。

比如農村自然環境在啟迪學生智慧和心靈方面的特殊優勢,農村生活環境在培養學生合作意識方面的潛在優勢以及農村學生有更多機會觀察和參與農業生產實踐的現實優勢。我們認為

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的提高離不開對農村資源優勢的挖掘和利用。

即使將來農村整體辦學條件得到根本改善。這是東北師範大學20年“長白山之路”的重要啟示。

然後

吸引和留住壹批稱職優秀的農村教師是推進農村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的關鍵。最近幾年中

經過黨和* * *的不懈努力

農村教師結構正在發生可喜的變化。

如果學歷水平繼續提高

培訓機會越來越多。

但是,認為提高鄉村教師素質就是提高學歷和專業水平是不夠的。在“教什麽”和“怎麽教”的問題上,要強化“教誰”的問題。農村孩子和城市孩子有不同的人生經歷和感受。

而這些經歷和感受恰恰是他們接受新知識的認知基礎和情感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說,

稱職優秀的鄉村教師,需要有相應的帶鄉村孩子的鄉村經驗。

需要有壹個貼近農村孩子的心智模型。

也要有和農村孩子和諧的農村情懷。如果我們的老師沒有與農村孩子相關的生活經驗,

沒有愛農村孩子的精神情感。

我們無法真正影響和征服他們的心。

提高教育質量

推進課程教學改革。

再壹次

開發建設壹批具有農村特色的校本課程,是激發農村孩子自主學習的關鍵。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農村田園式的生活方式養成了農村孩子誠實、善良、善於動手、吃苦耐勞、好奇心強等優秀品質。農村學校可以通過美術班,園藝班,種植班,養殖班,生產班,勞動班。

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世界上的壹些國家

許多農村學校仍然開設勞動課。

雇傭當地最有經驗的農業生產專家。

制作傳統生產工具。雖然現在已經很少有人用這個工具了。

但是勞動工具的設計和制作本身就代表了壹種智慧和文明。

可以激發學生認識和改造世界的熱情。農村日常生活世界的背後

蘊含著無限的生存智慧和人文情懷。

也埋藏著許多技術上的奇跡和科學上的奧秘。

只有真正走進農村孩子的生活世界

才能激發他們學習和發展的熱情。

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農村學校的教學水平。

第二,要實現農村基礎教育由弱到強,必須找到利益共同點。

城鄉二元結構是農村貧困落後的重要原因。直到今天

城鄉二元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扭轉。這是我國農村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宏觀背景。

這是中國農村教育的現實。因此

從根本上

農村基礎教育問題的解決必須與中國的“三農”問題相結合。如果各級領導和全社會能夠不斷地把農村教育作為壹項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的戰略工作來抓。

只要方法正確

農村教育壹定會成功。我們認為

實現農村基礎教育由弱到強的有效途徑是牢牢把握農村基礎教育改革與農村社會發展的共同利益。

實現農村人和農村社會利益的* * *雙贏。

用農民的話說,就是“多受教育”。

保持有用。"

這是現階段農村基礎教育改革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壹個

“多受教育”是農民對課程教學改革的迫切願望。

高質量的教育是農民的熱切希望。由於長期以來城鄉二元結構的慣性影響

教育是農民子女通過自身努力改變身份和命運的必由之路。客觀地說

“能夠升學”可以在壹定程度上改變農村孩子的命運。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我們的社會往往把繼續教育作為評價教育質量的唯壹標準。

因此

保證升學率已經成為農村學校課程教學改革的生命線。東北師範大學二十年前在長白山實驗區開始探索的實習、頂崗實習、校本教研等壹系列成功經驗,贏得了實驗學校的信任和支持。

不僅提高了升學率。

還實施了素質教育。

實現兩者的有機結合。

其次,

“留得住、用得上”是農民對基礎教育價值的客觀需求。雖然中國已經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

但是這個普及畢竟還是比較初級的。

要確保所有農村學生都能上大學,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讓沒上過大學的農村孩子有壹技之長。

成為壹個就業熟練、有錢有能力的有用人才。

基礎教育是農民的價值追求。“留得住,用得上”是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效益。

它是“三農”問題在農村基礎教育中的體現。隨著農民負擔的逐步減輕

農村發展的美好前景正在逐步顯現。

農村社會需要越來越多有文化、有技術、有管理的新型農民。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定義

“基礎教育是提供給每個人並為所有人所擁有的最起碼的知識、觀點、社會規範和經驗”。除了基礎教育,農村兒童需要“所有人都具備的最起碼的知識、觀點、社會規範和經驗”

還有其他更多樣的目標需求。

這無疑增加了農村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的復雜性。

找出共同感興趣的點。

它解決了農村課程教學改革的動力源問題。推進農村課程教學改革困難重重,不盡如人意。

追蹤某物。到它的源頭

我不是不知道* *的共同利益。

缺乏實現共同利益的具體措施。東北師範大學的實踐經驗表明

農村教育改革中共同利益的實現。

根源在於課程教學改革。東北師範大學探索的校本課程開發、教育與社區融合、科教興縣等多種教育改革形式。

這是在確定共同利益點後做出的正確決定。這也是東北師範大學“長白山之路”成功的深層原因。

三、實現農村基礎教育由弱到強需要註意的幾個關系

第壹

新農村建設對人才的需求與推進城鎮化和農村課程教學改革的關系。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與新農村建設的實施

需要大量的人才來適應。論教育目標的價值選擇

當前的農村基礎教育不僅肩負著繼續教育的任務。

還肩負著培養優秀農民工和新型職業農民的重任。

教育目標的多元化將長期存在。基礎教育是普通教育。

沒有具體的職業定位

農村基礎教育的特殊性在於教育目標的多樣性。如何解決這壹矛盾是農村學校課程改革中的壹個難題。解決這個難題

至少有兩條路徑:壹是制度性解決。

二是課程解決方案。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對綜合素質的要求不斷提高。

必須提高系統解決方案的分流水平。

最好做到高中水平。課程方案必須滿足中國城市化和新農村建設的雙重需求。

培養勤於思考和實踐、善於關心和合作、勇於吃苦和奉獻的人,以適應城鄉發展的需要。

自信、自強、自立的現代文明人

推進城鄉現代化。

第二

師範大學主動服務農村基礎教育與農村學校自主發展的關系。“長白山之路”是東北師範大學自覺服務農村基礎教育的壹次實驗性探索。

服務農村基礎教育是對師範大學自身使命的理性認識。但是

師範院校服務農村基礎教育的目的,不是取代農村學校的內在功能和活力。師範大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人才。

通過師範大學與農村實驗學校的全方位合作。

實現雙方共同發展。師範大學與農村中小學的合作不僅僅是師範大學的責任。

也是師範院校的發展需要。合作成功嗎?

關鍵要看農村學校是否形成了內生的、持續的、“草根”的自主改革能力。從戰略的角度來看,

師範大學服務基礎教育的目的不是服務。

那就是形成學校的自主發展能力。在課程教學改革中

農村學校應該是主體。

校長、教師和學生是學校發展的主人。當然

在課程教學改革的初始階段

師範大學會引入壹些現代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

但是引入的東西不是強加的。

而是出於自願。因此

本地人和外國人之間應該形成健康的對話。

第三

農村社會相對落後與建設壹支高素質穩定的農村教師隊伍的關系。農村課程教學改革成功的關鍵是要有壹批學術水平高、熱愛農村教育、能在農村穩定工作和生活的教師。由於農村地區生活條件艱苦

農村優秀教師外流更為嚴重。

高使用的現象也比較突出。因此

實現農村基礎教育由弱到強

必須吸引壹批優秀的師範院校畢業生到農村中小學任教。必須建立解決農村教師問題的長效機制。這個長效機制至少包括兩個方面:壹是崗前培訓機制。目前免費師範生主要培養農村高中的教師。

難以滿足農村義務教育的需求。因此

有必要建立教師教育優秀學生的篩選和資助機制。

確保優秀人才就讀師範學校。二是用人選拔機制。即通過設置有吸引力的鄉村教師崗位。

吸引優秀人才,立誌終身從教。我們相信

隨著“三農”問題的逐步解決

中國農村基礎教育將由弱變強。

  • 上一篇:植樹節幼兒園升旗演講
  • 下一篇:蘭州春節活動介紹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