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
又稱“千佛洞”,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裏,大泉溝河床西岸,鳴沙山東麓懸崖上。它是中國三大石窟藝術珍品之壹。前秦福建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壹位薩滿奉獻者來到這裏,看到鳴沙山上金光閃閃,佛數千,便萌發了開鑿之心,之後不斷修建,成為佛教聖地。
中國石窟藝術起源於印度,印度傳統石窟以石雕為主,而敦煌莫高窟由於巖石不適合雕刻,所以以泥塑壁畫為主。壹般整個洞穴以前是圓形,後來逐漸淡化為高塑、影塑、壁塑,最後以壁畫為背景,融合了塑與畫兩種藝術。莫高窟唐代有壹千多個洞窟,現存492個洞窟,其中魏洞窟32個,隋洞窟110,唐洞窟247個,五代洞窟36個,宋洞窟45個,元洞窟8個,壁畫45000平方米,彩塑2415,洞窟分五層。
莫高窟是現存最大的“世界藝術寶庫”,1987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的藝術特色表現在建築、造像、壁畫的有機結合上。洞形建制分為禪洞、宮洞、塔寺洞、穹洞、影洞。彩色塑料分為圓塑料、浮塑料、影塑料、好塑料。壁畫分為塑像畫、歷史畫、故事畫、佛教歷史畫、建築畫、山水畫、動物畫、裝飾畫等不同內容,系統地反映了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代等十余個朝代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方方面面,成為人類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寶。
自1900年5月26日在莫高窟發現5萬多卷佛經中的宗教和世俗文獻後,敦煌藝術震驚了全世界,“敦煌學”成為享譽世界的學派。由日本捐贈,敦煌研究院在莫高窟對面的三姓山腳下修建了敦煌藝術展示中心,復制了壹些原有的大型石窟,使莫高窟內遊客的觀賞內容更加豐富多彩。
北朝時期,洞穴中的主像壹般是釋迦牟尼或彌勒佛,主像兩側多為二危菩薩或壹佛二弟子二菩薩。雕像背面多與壁畫相連。洞穴的頂部和壁上布滿了壁畫。上面和上半部分大多是天宮藝伎樂。下半部分是壹個魔女或裝飾圖案。華中的壁畫除了千佛之外,主要畫佛教、本生緣、因緣的故事。其中,本生故事有為鴿子割肉、舍身餵虎、九色鹿舍身救人等。隋唐時期是莫高窟的鼎盛時期,隋代的百窟風格由北朝的中央塔改為中央佛壇,形象與以前壹樣。唐代出現了壹佛二弟子二天王或二壯士的組合。雕像也從早期的“骨瘦如柴,纖巧無比”的造型,回歸到了“富貴強健”的模樣。石窟中的壁畫主要是大場面的畫和簡單的變化畫。莫高窟中最大的雕像都是唐代制作的,第96窟的大佛是莫高窟中最大的雕像。唐代壁畫千姿百態,變化多端,規模極為宏大,展現了壹幅壯麗的天國畫卷。石窟在五代失去了生命力,到了宋代開始衰落。
莫高窟藝術是集建築、彩塑、壁畫於壹體的綜合藝術。它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佛教藝術寶庫。1991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壹位法名樂尊的和尚遊歷於此。因為他看到三味山金光閃閃,形似千佛,意識到這是壹個佛教的地方,就在懸崖上鑿了第壹個佛洞。歷經歷代修建,現存北梁至元代各類洞窟700余處,壁畫50110平方米,彩塑2700余件,唐宋木結構建築5座,蓮花柱、地磚數千件。它是壹座由建築、繪畫和雕塑組成的博大精深的綜合藝術殿堂,是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
1900年6月22日,負責石窟的道士王,又名王道士。被請去寫經的楊把燈草插在墻上時,發現墻上是空的,於是找了壹個密室(現在沒有了。17洞穴,又名藏經洞),有4至11世紀(在洞穴中)大部分後來被外國盜寶者劫至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莫高窟是集建築、彩塑、壁畫為壹體的文化藝術寶庫,涉及古代社會的藝術、歷史、經濟、文化、宗教、教學等各個領域。具有珍貴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是中華民族的歷史瑰寶,是人類的優秀文化遺產。1961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敦煌第328窟唐代塑像。圖中畫圈的地方有壹尊菩薩真跡,被英國人盜走,現藏於波士頓博物館。還能看到地上留下壹個圓坑。
第103窟(盛唐)皇帝圖,第103窟(盛唐)前來聽法的皇帝,成功刻畫了佛教俗人維摩詰的生動形態。
莫高窟是世界上最大的藝術寶庫之壹。
莫高窟被盜
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道士王發現藏經洞,洞內藏有4萬余件經書、文獻、文物。從那以後,莫高窟變得更加引人註目。
1907、1914年,英國的斯坦兩次帶走了壹萬多件遺書和文物。
1908年,法國人佩利奧特從藏經洞中挑選了最好的文獻,帶走了約5000件。
1910藏經洞內大部分被掠奪的經書被運到北京,交給史靜圖書館收藏。
1911年,日本人醉川立花和吉川光壹郎從道士王手中拿走了約600卷卷軸。
1914俄羅斯人奧爾登堡又從敦煌帶走了壹批經書,勘察了石窟,盜走了第263窟的壁畫。
1924年,美國華納用壹種特殊的化學膠揭開並盜走了26幅莫高窟壁畫。
遊記
為了保護壁畫,參觀莫高窟只能打著手電筒觀看。每個導遊都帶壹個手電筒。如果妳想更好地觀看它們,妳可以帶壹個三節電池的手電筒。
2000年是藏經洞發現100周年。
雲岡石窟
●遺產類型:文化遺產
●遺產入選標準:根據《世界文化遺產入選標準C(I)(II)(III)(IV),雲岡石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世界遺產委員會的評估:
雲岡石窟,位於山西省大同市,有252個石窟,565,438+0,000多尊造像,代表了5世紀至6世紀中國優秀的佛教石窟藝術。其中,布局嚴謹統壹的譚瑤石窟是中國佛教藝術第壹個高峰期的經典傑作。
●石窟概況:
雲岡石窟位於中國北方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裏處的五洲山南麓。石窟開鑿於北魏興安二年(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於北魏遷都洛陽(公元494年)之前,雕刻工程壹直持續到鄭光年間(公元520-525年)。石窟依山而刻,東西綿延約1公裏,氣勢雄偉,內容豐富。有45個主要洞穴,252個洞穴和壁龕,565,438+0,000個石雕,最大的達到65,438+07米,最小的只有幾厘米。石窟中的菩薩、力士、天妃形象栩栩如生,塔上雕刻精美,繼承了秦漢時期(公元前2265438年+公元0 ~ 220年)寫實藝術的精髓,開拓了隋唐時期(公元5865438年+公元0 ~ 907年)的浪漫主義色彩,與甘肅敦煌莫高窟、河南龍門石窟並稱“中國三大石窟”。有45個主要洞穴,超過51,000個雕像,是中國最大的古代洞穴群之壹。1961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雲岡石窟造像雄偉壯觀,內容豐富。它是公元5世紀中國石雕藝術之冠,被譽為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寶庫。按發掘時間可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不同時期的石窟雕塑風格也各有特點。早期的“譚瑤洞”雄偉壯觀,有著濃郁淳樸的西部氣息。中期,石窟以精美的雕刻和華麗的裝飾而聞名,呈現出北魏復雜瑰麗的藝術風格。後期石窟規模雖小,但人物纖細俊秀,比例適中,是中國北方石窟藝術的典範,也是“骨瘦如柴,像清如畫”的起源。此外,石窟中留下的音樂、舞蹈、雜技雕塑也是當時佛教思想流行的體現,是北魏社會生活的反映。
雲岡石窟生動地記錄了印度和中亞佛教藝術向中國佛教藝術發展的歷史軌跡,反映了中國佛教造像逐漸世俗化和民族化的過程。多種多樣的佛教雕塑風格在雲岡石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精通,由此產生的“雲岡模式”成為中國佛教藝術發展的轉折點。敦煌莫高窟、龍門石窟的北魏造像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雲岡石窟的影響。
雲岡石窟是石窟藝術“中國化”的開端,雲岡中期石窟中出現的中國宮建築風格雕刻,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中國式佛龕,在後世的石窟寺建設中被廣泛采用。雲岡晚期石窟的布局和裝飾,表現出濃郁的中國建築和裝飾風格,反映了佛教藝術“中國化”的深化。
●石窟歷史:
據文獻記載,北魏和平時期(公元460-471年),名僧曇曜在北京西郊五洲塞開鑿了5個石窟,現編號為16窟至20窟,是當時開鑿的最早的所謂“譚瑤5窟”。其他主要洞窟大多完成於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前,距今已有1500年歷史。
雲岡石窟歷史悠久,規模宏大,內容豐富,雕刻精美,被譽為中國美術史上的奇跡。洞群中有佛、菩薩、弟子、護法等各種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的人物。有仿木建築,風格簡約,造型多樣;有題材突出、刀法嫻熟的佛教浮雕;有豐富復雜的構圖,有精美精致的裝飾圖案;還有中國古代樂器雕刻,如鄒、排簫、瓚、琵琶等,五彩繽紛,令人眼花繚亂。
在雕刻技法上,他繼承和發展了我國秦漢時期雕刻藝術的優秀傳統,吸收和融合了肯德拉藝術的有益成分,創作出風格獨特的藝術作品,在我國雕塑史上留下了重要的壹頁。雲岡石窟不僅是今天了解和研究中國古代歷史、雕塑、建築、音樂和宗教信仰的重要影像資料,也是追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和人民友好交往的實物證據。
1500年來,雲岡石窟受到風化、水蝕和地震的嚴重破壞,解放前還遭到人為破壞。據不完全統計,1400多尊佛頭佛像在海外被盜,斧鑿痕跡仍在。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雲岡石窟得到了多次大規模的維修,使這個古老的藝術寶庫得到了妥善保護。
如今,雲岡石窟已成為中國各界人士參觀的重要場所,也是國際友人羨慕和向往的旅遊勝地。
●石窟介紹:
第壹、二窟為雙窟,位於雲岡石窟東端。兩層方塔雕於洞中央,後墻如彌勒佛而立。四壁佛像大多風化剝蝕,南壁洞門兩側雕有維摩、文殊,東壁下部佛像本生故事浮雕保存完好。第二窟中央有方形三層塔柱,每層四面雕有三座亭子,洞內壁雕有五座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築的影像資料。
第三個石窟是雲岡最大的石窟,其前面有壹堵高約25米的斷壁,被稱為曇曜翻譯塔。石窟分為前室和後室,前室上部中間雕有壹彌勒佛石窟,左右各雕有壹對三層方塔。後室南西側雕有三尊造像,外形渾圓,肌肉豐滿,花冠精細,服裝線條流暢。坐在這尊雕像上的佛的高度約為10米,兩個菩薩的高度各為6.2米。從這三尊雕像的風格和雕刻工藝來看,可能是初唐時期(公元7世紀)雕刻的。
第四窟,洞中央雕有長方形立柱,南北兩側各雕有六尊佛像,東西兩側各雕有三尊佛像。南壁洞門上方有北魏(公元520-525年)鄭光年表銘文,為雲岡石窟最新銘文。
第五窟,位於雲岡石窟中部,與第六窟為壹組雙窟。洞內分前後兩室,後室北壁主尊第三佛,中央坐像高17米,為雲岡石窟最大佛像。洞壁上滿是雕刻的壁龕和佛像。牌坊兩側雕有兩尊坐在菩提樹頂上的佛像,浮雕,線條優美飛翔。兩窟前有五座四層樓閣,現存建築為清初順治八年(公元1651)重修。
第六窟,窟平面近方形,中央為連接窟頂的兩層方形塔柱,高約15米。塔柱下方是壹個大龕,南面雕有壹尊佛像,西面雕有壹尊佛像,北面雕有壹尊應多寶坐像,東面雕有壹尊彌勒佛像。在寶塔的兩側、東、南、洞壁兩三面和敞開的窗戶兩側,雕刻了33幅描繪釋迦牟尼從出生到覺悟的佛教故事的浮雕。這個洞穴是雲岡石窟中最具代表性的壹個,其規模宏偉,雕刻豐富,技術精湛。
第七洞,洞前有三層木檐,洞內分為兩個房間。後室主墻的上層雕刻著坐在獅子座上的菩薩。東、西、南三面墻壁上均有佛龕雕象,南壁拱門上的六位供養菩薩,美輪美奐,栩栩如生。洞頂的浮雕在天空中飛舞,活潑生動,各以蓮花為中心,盤旋起舞,舞姿動人。
第八窟,兩側有鴿子羅田騎孔雀五頭六臂,東側有羅田騎牛三頭八臂,這在雲岡極為罕見。
第九窟分為兩個房間,前門牌坊八角形,房間墻壁上刻有佛龕、樂師、舞妓,栩栩如生,動感十足。
與第9號洞穴同時發掘的第10號洞穴分為兩個房間。前室有飛,姿態優美,比例協調。在敞開的窗戶的上部,石雕的構圖復雜,精美,引人註目。
第十壹窟,有壹方塔直達洞頂,四面雕有佛像。正面,佛像保存完好。洞穴周圍墻壁上的壁龕裏都是雕像和小佛像。
在第12窟中,主壁上端雕刻著壹個藝伎,手持弦樂器和打擊樂器,神態各異,形象生動。他們手中的古典樂器,如笛子和鋼琴,都非常珍貴,是學習中國音樂的重要資料。
第13窟,窟中央有彌勒佛像,高12余米。左臂和腿之間雕有壹個執臂人的雕像,這在雲岡石窟中是唯壹的例子。南大門拱門上部的七佛雕像雕刻精美,典雅大方。
第14窟,造像多樣,西墻上部有方形佛柱,東側有部分殘存造像。
在第15窟中,有壹萬多尊雕刻的小佛像,被稱為萬佛洞。
第16窟,第16窟至第20窟,是雲岡石窟最早開放的5個洞窟,俗稱“譚瑤第5窟”十六個洞穴是扁平的橢圓形。主像中間釋迦牟尼像高13.5米,立於蓮花座上,四周墻壁上雕刻有千佛殿。
第17窟,主像為佛三世,中間為彌勒佛坐像,高15。6米。東西墻上有龕,東面有坐像,西面有立像。明窗東側的北魏太和十三年(公元489年)佛龕是後來雕刻的。
第18窟中性像高達15米,右臂外露,身披千佛袍,細膩傳神,感人至深。
第19窟,主像為三世像,窟內釋迦牟尼坐像為16。8米,是雲岡石窟第二大雕像。洞外鑿出兩個耳洞,各雕壹尊8米坐像。
洞前20窟,約遼代前崩塌,塑像完全敞開。雕像為正中釋迦牟尼坐像,高13.7米。這尊塑像面部飽滿,肩部寬闊,造型雄偉,精神渾厚,是雲岡石窟雕刻藝術的傑作。
●總結:
再看佛像群,在這壹千米長的石雕群中,雕像大到十米,小到幾厘米,到處都是巨石和石雕,蔚為大觀。他們的形狀和精神是動人的。有的坐在中間,栩栩如生,或擊鼓或敲鐘,或手持短笛或載歌載舞,或手持琵琶,面向遊人。這些在天空中飛翔的佛像,支撐著人們的臉、身體、衣服,都留下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艱辛。這些佛像和樂師的雕像也明顯流露出波斯色彩。這是古代中國人民與其他國家友好交往的歷史見證。雲岡石窟在中國傳統雕塑藝術的基礎上,吸收和融合了印度犍陀羅藝術和波斯藝術的精華,是創造性勞動的結晶。
龍門石窟●遺產類型:文化遺產
●遺產選擇標準:龍門石窟根據《世界文化遺產選擇標準C(I)(II)(III)》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世界遺產委員會的評估:
龍門地區的石窟和寺廟展示了從北魏晚期到唐朝(公元493-907年)中國最大和最好的造型藝術。這些藝術作品詳細描述了佛教中的宗教主題,代表了中國石雕藝術的最高峰。
●石窟概況:
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以南12公裏處,是中國三大石窟之壹,與大同雲岡石窟和敦煌千佛洞齊名。
龍門是壹個風景優美的地方。東西兩座青山相對,沂水緩緩北流。從遠處看,它像壹個天然的大門,所以在古代被稱為“壹闕”。現在“壹闕”已經成為遊龍門自古以來的第壹景觀。唐代詩人白居易曾說:“洛陽近郊山水勝,龍門第壹。”
北魏孝文帝建都洛陽(公元494年)周邊開始發掘龍門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後來歷經東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宋,400多年間連續大規模修建。密集分布在沂水東西兩山的山崖上,南北長1000余米。現存石窟1300余處,佛窟佛龕2345處,佛塔50余座,佛像65438+萬余尊。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只有2厘米。此外,歷代造像、碑刻3600余件,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高度藝術造詣。其中,賓陽中洞
奉先寺和谷陽洞最有代表性。
河南洛陽龍門石窟位於洛陽東南部,分布在沂水兩岸的懸崖峭壁上,南北長1km。龍門石窟從北魏開始開鑿,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有2300多個洞窟,65438+萬尊雕像,是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典範。
魏洞——公元495年,魏國宗室邱會成開始在龍門山開鑿古陽洞。從500年到523年,武帝和帝先後在賓陽洞的北、南、南三處開鑿了三個大洞穴。石羊洞和賓陽洞的修建花費了80多萬人,還挖了東魏時期挖的方子洞和蓮花洞。北朝的石窟都位於龍門山,而古陽洞從惠朝到東魏末年修建了50多年,展現了許多中國藝術形式,大佛的姿態也從雄偉的雲岡石窟變成了溫柔可親的龍門石窟。賓陽中洞主佛所代表的佛像,面帶微笑。龍門石窟比雲岡石窟展示了更多的中國藝術佛像。
唐石窟——最繁榮的時期是唐朝,占石窟總數的60%以上。武則天統治時期挖掘的石窟占了唐代石窟的絕大部分,這與她長期駐守洛陽有關。奉先寺是最具代表性的唐石窟,兩尊菩薩高70尺,葉佳、阿難、金剛、神王各高50尺(唐代長度)。規模為龍門石窟之首。用了四年,武則天自己出了兩萬。
龍門20系列產品是珍貴的魏碑書法作品。代表魏代碑體風格,挺拔大方,渾厚有力,是隸書向楷書過渡中的字體,古陽洞19項。
賓陽洞有三窟,賓陽中窟是北魏(386 ~ 512)時期的代表作。這個洞穴建成前後用了24年,是挖掘時間最長的壹次。洞內有11尊大佛。釋迦牟尼的主像雕刻在洞的主壁上,左右兩側站著弟子和菩薩。佛、菩薩面容清瘦,大目平頸,織錦紋理精雕細刻,有明顯的西域藝術痕跡。洞頂雕有飛天,頗為健康典雅。據說洞內兩壁還有壹幅浮雕《慈禧太後禮佛圖》,造型獨特,構圖精美。後來被盜被鑿,現在放在美國紐約博物館。洞口唐代宰相書法家褚遂良的題字值得壹看。
萬佛洞位於賓陽洞的南面,洞內有許多雕像。南北石壁上布滿小佛像,很多只有壹寸或幾厘米高,有1500多尊。主墻佛像坐在八角蓮花座上,腰。腰間四勒克斯,肩背蓮花。後墻上雕有54朵蓮花,每朵蓮花上坐著壹位菩薩或施主,墻頂浮雕著樂師,個個雍容華貴,栩栩如生。沿口南墻上還有壹尊觀音菩薩像,持凈瓶揚塵尾,體態渾圓豐滿,體態優美,十分傳神。
奉先寺是唐代龍門最大的石窟。據碑文記載,這個石窟開鑿於唐代武則天時期,歷時三年。洞內佛像明顯體現了唐代佛像的藝術特征,面部豐滿,耳朵下垂,完美、祥和、溫馨、善良的造型,極為動人。石窟正中的魯舍那佛造像是龍門石窟中最大的佛像,高17.14m,頭高4m,耳長1.9m,造型豐滿,氣勢恢宏,服飾線條流暢,極具藝術感染力。魯舍那佛像兩側有兩個弟子葉佳和阿難,他們溫順虔誠,兩個菩薩善良開朗。天王手裏拿著寶塔,看起來剛強有力。
金剛力士像比盧舍那佛像旁的力士像更動人。它是龍門石窟中的珍品。1953清理山洞積土時在南洞附近發現,被盜後留下。只見金剛力士雙眼突然爆炸,怒視前方,使了個二手拳,胸前、手上、腿上的肌肉高高隆起。整個雕像粗獷豪放,雄渾有力,氣勢磅礴。
固陽洞是龍門石窟中最早、最豐富的洞穴,也是北魏時期另壹個具有代表性的洞穴。古陽洞佛龕造像很多,大多有銘文,記載了當時雕塑家的名字,造像的年代和原因。這些都是研究北魏書法和雕塑的珍貴資料。中國書法史上的大部分裏程碑式的作品《龍門二十》,都集中在這裏。“龍門二十品”代表魏碑,字體端正大方,氣勢渾厚。它是龍門石窟書法藝術的精華,壹直為世人所推崇。
還有壹個方子洞,裏面刻著140張方子,體現了中國古代醫學的成就。將壹些藥方刻在石碑或巖洞上,其他地方也有,是古代醫學成果流傳後世的重要方式。
龍門石窟還保留了大量的宗教、藝術、書法、音樂、服飾、醫藥、建築、中外交通等實物史料。因此,它也是壹座大型石雕藝術博物館。
●文化遺產價值:中國石窟藝術的“裏程碑”。
龍門石窟規模宏大,氣勢宏偉,雕刻精美,內容和題材豐富,被譽為世界古典藝術最偉大的瑰寶之壹。它以自己系統而獨特的雕塑藝術語言,揭示了雕塑藝術創作的各種規律和法則。在它之前,石窟藝術大多保留了犍陀羅、陀陀羅藝術的元素,而龍門石窟則繼承了遙遠的印度石窟藝術,沿襲了雲岡石窟的風格,融合了魏晉洛陽南朝漢民族先進深厚的歷史文化。因此,龍門石窟的雕塑藝術從壹開始就融入了對民族審美意識和形式的理解和強烈追求,使石窟藝術呈現出中國化、世俗化的趨勢,堪稱展現中國石窟藝術轉型的“裏程碑”。
皇家封帆
龍門石窟是北魏和唐朝皇室貴族許願和造像最集中的地方。皇家貴族擁有豐富的人力物力,他們主持的石窟壹定是巨大宏偉的,匯集了當時石窟藝術的精華,所以龍門石窟很有代表性。這些洞穴的發掘是皇室意誌和行為的體現,具有濃厚的民族宗教色彩。因此,龍門石窟的興衰不僅反映了公元5世紀至公元10世紀中國皇室對佛教崇拜的興衰,也從某些方面反映了中國歷史上的壹些政治動向和社會經濟形勢的發展。其意義是其他石窟無法比擬的。
龍門二十品
“龍門二十銷”的稱謂始於清代。所謂“龍門二十銷”,是指從中北魏龍門石窟中選取的二十尊造像的銘文,其中十九尊在固陽洞,壹尊在慈香洞。《龍門二十品》是北魏書法藝術的國粹。它所表現的書法藝術是在漢晉隸書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字體端莊大方,渾厚古樸,有隸書風格,也有楷書因素。它是“渭北”風格的代表,在中國書法藝術發展史上具有極高的地位。
雲南還有壹個景點叫龍門石窟,但是名氣遠不如洛陽。它位於昆明西山風景區,北起三清閣,南至大田閣。它是雲南最大、最精美的道教石窟。“龍門景區”以“奇、奇、險、幽”為特色,居昆明西山眾多景點之首,來昆明的遊客都應該去看看。所以有“不玩西山不到昆明,不到龍門只是白跑壹趟西山”的說法。
中國龍門石窟網:/
麥基山洞穴
麥基位於甘肅省天水市東南約45公裏處。是中國秦嶺西端小隴山的壹座奇峰。山的高度只有142米。然而,山的形狀是奇特的,孤獨的山峰像壹個小麥堆,所以人們叫它麥基山。山峰西南面是懸崖,石窟就挖在懸崖上,有的離山腳二三十米,有的七八十米。在如此陡峭的懸崖上挖掘數百個洞穴和佛像在中國是罕見的。
麥基山周圍的風景很美,山上長滿了柏樹、松樹和野花。登上山頂,四周可見郁郁蔥蔥的青山,只見千山有山有谷,蒼松如海,雲霧繚繞,遠處的景物交織在壹起,構成了壹幅美麗的畫卷,被稱為天水八景之首的“麥積煙雨”。在中國著名的石窟中,麥基是最好的自然風景。
麥積山石窟始建於公元384年,經過十多個朝代的不斷發掘和重建,成為中國著名的大型石窟之壹,也是舉世聞名的藝術寶庫。現存洞穴194個,其中包括公元4世紀至19世紀的泥塑石雕7200多個,壁畫1300多平方米。麥積山石窟的壹個顯著特點是,洞穴位於極其驚險的位置,大部分是在懸崖上開鑿的,洞穴全部由架設在懸崖上的空中棧道通達。遊客在攀爬這些蜿蜒曲折的空中棧道時,不禁驚心動魄。古人曾對這些工程贊不絕口:“絕壁之間,石雕成佛,洞窟萬千。破從人力,疑有神奇。”附近的人們還流傳著“南山砍柴,建麥基崖”和“麥基崖前有千枝柴”的諺語。可見當時洞穴和棧道的修建是艱巨而宏大的。
麥積山石窟藝術以其精美的泥塑聞名中外。歷史學家範文瀾曾稱贊麥積山是“展示雕像的大展廳”。如果說敦煌是壹個大的壁畫博物館,那麽麥積山就是壹個大的雕塑博物館。這裏的造像大到15米,小到20厘米,集中體現了壹千多年來各個時代造像的特點,系統地反映了我國泥塑藝術的發展演變。這裏的泥塑大致可以分為四類:凸出墻面的高浮雕塑、完全離開墻面的圓形雕塑、緊貼墻面的模壓影雕和壁雕。其中,數以千計的真人大小的圓形雕塑在生活中非常有趣,被視為珍寶。
麥積山雕像有兩個明顯的特點:強烈的民族意識和世俗化趨勢。除了早期的作品,從北魏的造像來看,幾乎所有的佛像都是跪拜的,面容和藹可親。他們雖然是天上的神,卻像世俗的人,成為人們美好願望的體現。從雕像的人物和服裝來看,它正在逐漸擺脫外來藝術的影響,體現出漢族的特點。
麥基的許多洞穴被建成了獨特的“懸崖亭”。七佛閣,15米高的東崖泥塑大佛頭頂,是典型的中國崖閣建築,建在離地50多米的懸崖上,發掘於6世紀中葉。麥積山石窟雖然以泥塑為主,但也有壹定數量的石雕和壁畫。麥積山石窟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新建和修復了1.300米空中棧道,使遊客能夠順利登上所有石窟。麥積山石窟最高的雕像是16米,最小的只有10厘米。其中,第44窟的雕像被日本人稱為“東方的維納斯”。78號窟和128號窟的西秦造像,都精心繪有圖案。70多米高的七佛閣上的雕像造型帥氣,走廊頂上殘存的壁畫精美絕倫。其中西端頂端的車馬行人圖,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不壹樣,堪稱中國壁畫構圖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