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產資源
西部地區是中國的資源富集區,礦產、土地、水等資源豐富。
旅遊業十分繁榮,發展潛力巨大,是西部特色經濟和優勢產業形成的重要基礎和有利條件。首先,西部地區礦產資源優勢明顯。雖然部分礦產資源開發成本較高,但礦業開發已成為西部地區重要的支柱產業。西部地區能源資源豐富,尤其是天然氣和煤炭,分別占全國的87.6%和39.4%。根據有關專家對48種礦產資源潛在價值的測算,西部省份人均礦產資源量基本處於全國前列。全國已探明儲量的156種礦產中,西部地區有138種礦產。在45種主要礦產資源中,西部有24種占全國儲量的50%以上,另有11占33-50%。西部地區所有礦產儲量潛在總價值為61.9萬億元,占全國的66.1%。21世紀初,形成了塔裏木、黃河中遊、柴達木、東天山北祁連山、西南三江、秦嶺中段、攀西貴州、四川盆地、紅水河右江、西藏等十大礦產資源集中區。2000年,西部地區礦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和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65438±07.3%和5.97%,比全國平均水平分別高出7.09和65438±0.67個百分點。攀枝花、六盤水、金昌、克拉瑪依等城市成為區域經濟發展中心,推動了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此外,西部地區成礦地質條件優越,地質勘探程度低,開發利用潛力大。
土地資源
Dv(3張)
西部地區土地資源豐富。西部地區不僅土地資源豐富,而且人均耕地面積高,草原面積大。西部土地面積占全國的71.4%,人均耕地2畝,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3倍。耕地後備資源總量大,未利用土地占全國的80%,其中適宜開發為農用地的有5.9億畝,適宜開發為耕地的面積為6543.8+0億畝,占全國耕地後備資源的57%。西部草原面積占全國的62%,西南地區生物資源十分豐富,特色農牧業和生物資源開發利用前景十分廣闊。然而,西部地區的土地資源質量與東部和中部地區有很大差異。總的來說,西部地區山區比例高,大規模種植糧食沒有優勢。西南和西北的自然條件也有差異。西南地區雨量充沛,氣候多樣,動植物資源豐富。西北幹旱少雨,日照充足;青藏高原具有獨特的高原自然氣候條件。因此,西部地區適合發展適應當地土地資源和自然條件的特色農業。西部壹些地區也有產糧優勢,如四川、陜西漢中等。
水能資源
由於我國地貌類型自西向東呈三級階梯,西部天然可采地下水資源豐富,水資源占全國80%以上,其中西南地區占全國70%。西南地區水資源豐富,西北地區缺水。我國是壹個缺水的國家,西南地區豐富的水資源是寶貴的財富,為工農業發展和居民生活提供了必要的條件。西北地區水資源短缺的現狀日益成為制約西北地區經濟發展的瓶頸。中國西北部分地區缺水非常嚴重,甚至影響到當地居民的生存。
旅遊資源
西部旅遊資源豐富獨特,具有資源類型全面、特色性強、壟斷性強的特點,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得益彰。從自然資源來看,西部地區占全國國土面積的72%。地形從世界屋脊向低海拔平原跌落,氣候垂直分布明顯。地貌幾乎囊括所有類型,動植物資源豐富多彩。舉世聞名的景觀有世界屋脊上的喜馬拉雅山、高原上的聖湖、羌塘野生動物園、茫茫大漠戈壁、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壹個接壹個的廣闊牧場、雄偉的祁連冰川、波濤洶湧的九曲黃河、山、河、洞、林、石並存的喀斯特地貌、美麗壯觀的長江三峽。從人力資源來看,西部是多民族聚居區,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舉世聞名的文化景觀有世界奇跡兵馬俑、敦煌莫高窟的文化藝術瑰寶、萬裏長城遺址、中華文明古國軒轅黃帝陵墓、古絲綢之路、古文明遺址、元謀人遺址、布達拉宮和大昭寺、藏文化代表、無數宗教文化遺址等。
總之,西部地域遼闊,地理條件復雜多樣,氣候差異明顯,動植物種類千變萬化,民族文化和民俗風情多彩迷人,中華民族與其他民族的貿易往來歷史悠久燦爛,傳統文化底蘊深厚,形成了極具開發價值的自然和人文旅遊資源。21世紀初,不僅存在旅遊業落後、旅遊資源大量閑置的問題,還面臨著管理粗放、保護不力甚至人為破壞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