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壹本名著,大家心裏壹定有很多感觸。記錄下來很重要。我們壹起寫篇評論吧。那麽,妳能寫壹下嗎?以下是我收集的教育讀後感隨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可能是年齡或者心態的問題吧!對壹些教育書籍充耳不聞,根本不屑壹顧!總覺得這種文章有壹種高調或者清高的感覺!從讀書是為了找到自己的需求這個角度來說,那些生硬的道理和說教並沒有引起我讀書的興趣。想到自己至今沒有讀過幾本教育名著,真是太可惜了。
寒假的時候,因為單位留了作業,我被迫走馬觀花似的看了壹些教育類書籍。而當我“停”的時候,我知道我的心在不正常地顫抖。我的心在跳動,我的感情在燃燒。就是這種感覺!“教育不僅僅是給孩子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積極的生活狀態,用積極的生活態度對待生活。”老師不僅傳授知識解惑,還培養學生:讓學生學習而不是學習知識;傳授知識的目的是讓學生從掌握知識的過程中學會如何分析和解決問題。因此,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教學的關鍵。教育要對學生的壹生負責。
這是教育的本質,這是教育的終極目標!怎麽能迷迷糊糊的談教育?教育是為了讓孩子的未來“光明”。這時我才真正明白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教師獲得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是閱讀、閱讀、再閱讀。”
讀完李鎮西的《成為最好的老師》這本書後,我覺得很充實。在講解“做最好的自己”時,李老師強調,就是要和自己比,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斷超越自己就是要和自己比,不斷進步,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就應該這樣!
看了我的教育理想,我知道了:壹個理想的老師,應該是壹個有理想的心靈,充滿* * *和詩意的老師;是壹位自信、自立、挑戰自我的老師;是壹個善於合作,有人格魅力的老師;是壹位被學生關心和尊敬的老師;是壹個追求卓越,充滿創新精神的老師;是壹個勤於學習,不斷充實自己的老師;應該是壹個關心人類命運,有社會責任感的老師;應該是壹個堅韌,堅強,不向挫折低頭的老師。
我陶醉在這文字的海洋裏。這不僅僅是壹種享受。它讓我覺得我受到了壹種思想的洗禮。我壹遍又壹遍地回憶隱藏在字裏行間的教育魅力。那親切的語言,博愛的熱情,都啟發了我的思考,開闊了我的視野。在以後的工作中,壹定要從最基礎的做起,勤奮學習,腳踏實地多讀書,不斷向書本學習,積累豐富的文化底蘊。如果說以前的成長靠個人奮鬥,那麽新的時代和環境更強調團隊的力量。尤其是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更需要真正的合作。沒有合作之心的人焦慮絕望,不會取得什麽真正的成功。有什麽樣的感情,就有什麽樣的生活方式;有什麽樣的期待,就有什麽樣的行為。所以,要強調個人的發展和競爭,就必須依靠環境和夥伴的合作——學會溝通和傾聽,互相理解和支持,互相分享經驗,減少因孤立而導致的個人行為。
我覺得我現在應該做的是把這些教育智慧投入到教育實踐中,在教育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提高。
在新課改全面展開之際,作為壹名教師,如何與新課改同行,適應新課改的要求,更新觀念,轉變角色,學習和掌握新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積累、更新和促進自身發展?我覺得讀書是第壹位的。廣泛閱讀應該是我們老師生存的必需品之壹。
21世紀的到來標誌著我們進入了壹個知識和信息的時代。作為壹名教育工作者,如何讓自己在今天的教育之林立於不敗之地,確實值得思考。
如果學習者要學會如何學習、如何合作、如何交流,那麽教育者自身就應該處於壹個不斷學習、不斷提高的位置,以全新的教育理念為指導,將這些理念貫穿於教育教學的全過程。通過學習《教育新理念》和《給老師的100條建議》兩本書,我能夠及時了解最新的教育研究成果,更新教學理念,真的是受益匪淺。
比如《教育新理念》第壹章的“問題式教學”,因為我是從事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這是壹門比較開放的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學科。作為教師,在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過程中,應該具備什麽樣的能力和作用?我認為:老師應該讓學生學會提問。
課堂提問是壹種不可或缺的教學方法,它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它是激發學生積極思考、自主探索、掌握知識、培養學習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師輸出信息、獲取反饋信息的重要途徑,是溝通師生思想認識的主要渠道。但長期以來,課堂提問似乎是老師的專屬產品,學生只是這些專屬產品的代言人。
如何讓老師“提問”,成為很多人研究的課題。然而,從課堂改革和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要求出發,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鼓勵學生“敢問”、“會問”、“善於問”,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學生發展為根本,讓學生生動活潑地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已成為當前課程改革的重點之壹。
再比如,讀《教育新理念》讓我認識到,作為個體,人必須進行終身學習,而作為教師,教育必須被視為壹個連續的過程,貫穿人的壹生和發展的各個階段。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學習新思想,豐富自己的頭腦,保持思想的更新,才能與時俱進。知識經濟時代,學習將貫穿人的壹生,可謂“活到老學到老”。
學習不再只是學生的專利,教育也不再只是老師的特權。壹個真正的終身教育和終身學習的時代也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而到來。教育必須正視現實,適應新時代的要求,使其形式靈活多樣,促進社會學習和學習的社會化。
所以作為老師,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和觀念的創新。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學習和理解先進的教育理念,並將那些教育理念內化為自己的理念。只有這樣,才能通過思想的內化,用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指導實踐;隨著觀念的更新,可以創造出新的教育方法來適應學習時代的要求。
《玫瑰與教育》是竇桂梅的教育散文集。這本書記錄了她作為教師、家長和專家對教育產生的思考。與其他書籍相比,它沒有冗長的教育理論和理念的論述,而是記錄了她對教育教學的積極態度,以及對教育的無奈和迷茫。
我壹拿到這本書,就很好奇它的書名。看了壹下,原來Rose是她在“教育在線”上的“小學教育論壇”的網名,是桂妹的倒諧音“Rose”。她說:“作家冰心只愛玫瑰,老人冰心認為玫瑰有刺,那是性格的力量,玫瑰的芬芳和美麗是皇冠。”“現在,我已經要求自己像對待六朵玫瑰壹樣對待同齡人,努力做到相互尊重、愛護和理解;像8朵玫瑰壹樣用感恩的心對待關心和鼓勵我的人;像19玫瑰壹樣在現實中學會忍耐和期待;像20朵玫瑰,用壹顆真誠的心對待生活;正如紅玫瑰所代表的,把熱情和真愛獻給教學;像黃玫瑰代表的那樣,珍惜自己,祝福別人;像紫玫瑰代表的浪漫壹樣感受靈魂的真實與獨特;喜歡白玫瑰代表的純潔,壹輩子都有童年的純真;甚至努力做到黑玫瑰的溫柔,橙玫瑰的友誼,藍玫瑰的善良...熱愛我的事業如同熱愛我的生命。我知道我們應該將個人生活融入教育的使命中。”這體現了竇桂梅對教育的熱愛和執著,我不禁被她的激動所感動。
為了像“冰心玫瑰”壹樣美麗高貴,她壹路努力,壹路流汗。吉林師範大學的壹名師範生,先是從吉林的壹所實驗小學,後來到北京,成為北京清華附小的副校長。在此期間,她受到了國家政治局常委的接見,參加了國家教育報告團,出版了許多教育專著。這些成績壹定包含了她的努力和汗水,也報告了她的努力。從她對自己成長和成名的描述來看,雖然感覺“被迫”,但更多的是她在堅持自己的教育理想後做了大量的工作,非常令人敬佩。
讀“要追求朗朗上口的文章,要能當眾大聲朗讀,讓讀者不僅能聽到聲音,還能看到作者的笑容——”我真的仿佛看到了竇桂梅燦爛而熱情的笑容!她說:“無論如何,妳都應該‘擠’出時間來閱讀,用筆來促進妳的思維——這是促進妳成長的科學方式。”“寫作記錄了我教育生活壹次次開花結果的軌跡。”詩意的語言,真實而熱情,就像壹個人。
在當前部分領域道德失範,道德欲望與行為、道德輸入與輸出存在差距的情況下,怎樣的道德教育才能讓道德法則走進孩子的內心?讀了劉鐵芳教授的《守望教育》這本書,讓我們豁然開朗。
雖然《道德教育》這本書的書名是《教育的困惑》,反映了作者對道德教育的沈重憂慮和對教育問題復雜性的審慎思考,但實際上是壹位學者的思想為我們解決了困惑。
在關註我們這個時代的倫理意識,走向人對人的理解,以及道德教育:從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和品格出發,我們看到作者想闡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教育目標要下移,內容要貼近實際,采取的方式要適合兒童。特別是他提到的用美德故事喚醒孩子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借鑒。
每個人的童年都應該被故事浸潤。閱讀故事可以幫助孩子掌握知識,獲得日常生活中可能無法擁有的情感體驗。同時,他們也必然會在生活中獲得啟迪和熏陶。
壹個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學愛好者,也沒有讀過多少成人經典,但他不能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和王爾德。壹代又壹代的孩子通過閱讀童話完成了心靈的成長,每個人的這些作品都成為了兒童閱讀中的經典和永恒。
美德故事可能沒有道德家的“道德推理”那樣嚴謹、系統、深刻,但他可以比“道德推理”更直白、更簡潔、更親切。美敘事的倫理讓人體驗、感受、關心壹個真實的倫理情境,而不是像規範倫理那樣被動地接受道德法規。如何走出現實的泥潭,在短板中不斷前行,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而關鍵應該是讓德育從神壇走向更低的境界,回歸世界,進入孩子的精神世界。美麗而溫暖的美德故事應該是路上的壹把鑰匙。因為,任何人都可能不喜歡基於推理的標準化道德教育,但他無法拒絕美德故事對靈魂的關懷和沐浴。
教育是愛,愛是教育。愛情是人類的壹種高級情感,但也與人類的理性、道德、審美、人格有關。關心教育人既是壹般的職業素質和職業要求,也是教育人道主義的體現。
教育是培養生命的事業。世界上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嗎?作為壹名教師,最可貴的是能夠保持高尚的人道主義情懷。讓我們把對孩子發自內心的愛放在故事裏,讓他們去觸摸和感受這個世界的美好、快樂和芬芳,讓他們更健康、更堅強地成長!
在這個假期裏,我讀完了《德國藝術教育》這本書,感覺受益匪淺,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本書介紹,在德國文化的背景下,德國藝術教育獨具特色,既保留了本民族思維和秩序的特點,又吸收了包容和多元的優點,形成了具有相當靈活性的教學模式。德國的藝術教育很有個性,讓人深受啟發。總結起來,大概有四個主要特點。
第壹,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豐富多彩的教材,啟迪孩子的智慧。在德國,作為壹名合格的教師,除了大學畢業,還需要2-3年的時間專門學習教育理論,這只能通過教學實踐來確定。這就決定了壹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並使藝術教育具有相當的靈活性成為可能。在小學,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面對剛從幼兒園到小學的孩子,學校實行壹二年級分班。老師明確自己所教科目的教學大綱和內容,沒有每天的課表(但要要求老師盡可能向壹個科目過渡)。教師可以即興發揮自己所教的內容,比如:教室裏突然出現壹只美麗的蝴蝶,孩子們的註意力自然隨著蝴蝶而轉動,然後教師的教學內容也隨著蝴蝶而變化。用彩色筆畫蝴蝶。結合常識、語文、美術等課程,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在這裏我體會到了學科的橫向聯系和教學的靈活性。
二、註重藝術創造力的培養,給孩子廣闊的思維空間,讓孩子用不同的方式獨立表達自己的感受。在美術教學中,創造力的培養首先要重視創造性思維,創造性思維的特點是發散性思維。在德國藝術教學大綱中,從小學到中學壹直強調創造力的培養,在教學中著重研究創造力的行為過程。比起自己的教學,我似乎更註重學生作業的效果。我應該在以後的課上找到更好的方法,既能分散學生的思維,又能出好作品。
第三,師生關系的和諧,淡化教師的權威,讓教師從權威變成顧問,創造壹種平等的對話關系。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創造美好的環境,啟發學生如何去感受和發現,使學生認識到事物本身美的潛力,尊重學生對人和事物的不同感受和表現。從小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讓學生獨立解決問題,根據不同的對象有多樣化選擇的可能。這和我們的教學理念不謀而合。只有淡化老師的權威,和學生做朋友,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發現美,表達美。
每個學生的內心都有壹個積極、樂觀、進取、勤奮、堅強、勇敢、好學、豁達、善良、智慧的自己,這不是孩子消極悲觀、自卑的結果,而是外界壓抑的結果。多告訴學生“我希望,我建議,妳覺得,妳能行”,尊重孩子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前提。如何徹底改變評論中的“學生”,寫下“妳”的特點,妳的建議和期望,點燃學生的信心。學生再也不能高高興興的進學校了,有的學生出來就是“雙差”。
教育應該對學生的壹生負責,而不僅僅是為了考試。我們在培養壹個人,壹個未來站在社會上的人,壹個有創造能力的人。這是教師的神聖職責。家庭教育很重要,但問題是家長缺乏教育觀念!家長會必須讓家長明白:
1,盡量多表揚孩子,不要輕易批評,因為他們已經長大了。
2.多關心孩子的學習、生活、進步,不要因為考試失誤責怪學生。
3.多了解孩子的心理,溝通,思想,壹定要尊重孩子。家人之間要民主,要交心,要溝通,但絕不能讓孩子隨波逐流。
4,不要在孩子面前說老師,不能在別人面前說孩子的缺點,也絕對不能給孩子下結論。
5.多給孩子鍛煉的機會,讓他們學會待人接物,關心他人,尊重他人,有責任心。
6.壹定要給孩子做好榜樣,經常和學校溝通。
青年教師要努力實現三個突破:壹是突破課堂壁壘,熟悉教材,善於組織課堂,掌握壹定的教學技能;其次,突破知識壁壘,要多做題,研究高考,明確每節課講什麽,重點是什麽,圍繞中心講課,提高教學技能,做壹個優秀的“演員”;三、突破教學壁壘,深入淺出地講解,運用靈活多樣的方法,做到“教”與“學”並重,有思路、有深度、有高度,做壹個優秀的“導演”。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師;沒有學不好的學生,只有學不會的學生——新教學理念!
教育應該對學生的壹生負責,而不僅僅是為了考試。我們在培養壹個人,壹個未來站在社會上的人,壹個有創造能力的人。這是教師的神聖職責。
把微笑帶進課堂,把競爭帶進課堂,把鼓勵帶進課堂。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壹個學生,把尊重的話語傳遞給每壹個學生,給每壹個學生壹個和諧的微笑。
帕夫雷中學有壹段話:“壹所學校可能什麽都有,但如果沒有人的全面發展和豐富的精神生活所必需的書籍,或者人們不喜歡書籍,對書籍漠不關心,那麽它就不能稱為壹所學校。壹個學校可能缺少很多東西,可能在很多方面很差,但只要有書,有能經常為我們打開世界之窗的書,那麽這就足以稱之為壹個學校。”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師的閱讀習慣和閱讀氛圍會影響學生、學風和校風。”把每壹個學生帶進書的世界,培養對書的熱情,讓書成為知識生活的指路明燈——這壹切都取決於教師,取決於書在教師自身精神生活中的地位。如果妳的學生覺得妳的思想在不斷豐富,如果他們確信妳今天說的不是妳昨天說的重復,那麽閱讀就會成為妳學生的精神需求。"
書籍,尤其是那些經過時間沈澱和篩選,被後人認可和接受的經典,是影響學生心靈發展的最好、最重要、最有效的媒介。書籍是通往靈魂的道路。讀書可以把我們自己的內心世界展現在學生面前。沒有這樣的閱讀,人會受到精神空虛的威脅,所以沒有什麽可以取代書的作用。好書是自我教育的老師。蘇霍姆林提出:“我堅信青少年的自我教育是從讀壹本好書開始的,它表明他可以用最高的尺度來衡量自己——那些最終擁有崇高思想的勇敢者的生命。”
教室外千山萬水,讀書多色彩。趕緊打開閱讀這個人文教育的窗口吧!優秀的書籍是學生與古今中外傑出的思想家、文學家、科學家對話的橋梁。只有通過這座橋梁,我們的學生才能走出原本狹小的精神洞穴,放眼世界文明的無塵雲煙,領略中華民族的精神風采,從文字和言語中聆聽偉大心靈的脈動,感受言語世界的神秘,為語文和人文精神打下堅實的基礎!“少點煙酒,多點書卷氣,與其把時間浪費在麻將桌或吃喝上,還不如花在讀書上!”愛讀書!讀書可以找到我們迷失的方向,陶冶我們麻木的性情,打開我們智慧的大門。讓書香伴隨人生,讓書香永遠飄在我們心中。
首先,許多教育理論涉及到我們的學習和工作。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理論。他的主要教育理論是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整個教育思想體系的主體和核心,是對中國傳統教育的反思和批判,是對自己壹系列教育實踐的總結和提及。
在陶行知看來,生活教育就是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就像他說的,生命教育是生命本原的、自主的、生命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的改變,這壹點始終如壹,即生活始終包含著教育的意義。
仔細想來,其實教育壹直在我們的生活中,教育無處不在。作為人民教師,在校園生活和教學過程中與學生的每壹分、每壹秒、每壹次接觸都是教育。所以,我們要把握教育的真諦,不能只看到學生的成績,更要從根源入手,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與他們融為壹體,為他們的終身發展而努力。這樣,我們的教學可以互相學習。
第二,教學實例給我們實踐指導。
在《現代教育理論概論》這本書裏,除了大量教育專家的不同教育理論,還有很多真實的教學實例和案例。這無疑給我們的教學實踐提供了壹些有價值的借鑒。
例如,在壹堂數學課的教學實例中,老師鼓勵學生嘗試列出並畫出樹形圖,讓學生感受基本事件數的壹般求法,從而解決不學排列組合而學概率的教學困惑。整個教學設計的順利實施,實現了教師的教學目標。學生對老師提出的問題,通過思考、討論、評論得到了解決,對問題的認識也從模糊到清晰。學生的課堂學習充滿成就感,課堂氣氛輕松愉快,課堂效果好。
從這個例子不難看出,無論向學生傳授什麽知識,現代新素質教育環境下最忌諱的就是直接傳授知識。而是要找到壹個突破點,符合學生年齡、學生接受能力、興趣取向的關鍵點。這樣才能讓學生跟著老師走,在老師的指導下有自己的創新和方法。只有以最自然的方式,才能走向自主學習的層面。自主不是完全獨立,而是在老師的指導下自然過渡。
學習《現代教育理論概論》這本書,再壹次豐富了我們的思想,堅定了我們下壹步繼續課堂教學改革的信心和力量。讓我們攜手共創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