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三年多的籌備,上海中國畫院數字博物館近日正式上線。在數字化的今天,博物館和美術館的虛擬數字化已經不是什麽新聞了。上海中國畫院數字博物館不僅通過特殊的高科技手段,以高清圖片展示自己的系列和龐大的藏品,還允許用戶通過“註冊”的功能上傳自己的作品,並邀請上海中國畫院的專家進行點評,實施互動交流,著實讓人眼前壹亮。
數字博物館的發展,從最初只是將藏品數字化到現在增加互動交流功能,對人類社會的意義也發生了變化。
數字展館正在世界各地蓬勃發展。
就在20多年前,數字博物館似乎還是歐美發達國家大型藝術機構的“專利”。如今,數字博物館正在世界各地蓬勃發展。許多發展中國家也建立了自己的數字博物館。
美國的數字博物館建設領先世界。據相關資料顯示,從65438年到0990年,美國國會圖書館啟動了“美國記憶”項目,將圖書館的文獻、手稿、照片、錄音、錄像等藏品進行系統的數字化存儲,並編輯成壹系列專題。1995年,美國博物館互聯網系統正式建立,美國多家博物館的信息數據庫納入網絡通信系統,使博物館藏品信息突破了時空限制。
與此同時,歐洲的數字博物館技術也開始出現。根據公布的資料,早在1994年,大英博物館就開始建立多媒體藏品數據庫,到1997年,推出了多媒體藏品檢索系統。從2000年6月起,參觀者可以訪問大英博物館的網站,獲取5000件重要藏品的相關信息。1995,歐洲另壹大博物館盧浮宮開始準備開通官網。到2004年,觀眾已經能夠看到3.5萬件公開展示的藏品和654.38+0.3萬幅畫作。日本、印度、香港和臺灣省等亞洲國家和地區的數字博物館水平也很高。
從中國大陸的情況來看,河南博物院的網站最早出現在互聯網上是在8月,1998。1999年5月,國家文物局在河南博物館召開博物館文物信息標準化研討會。此後,中國數字博物館建設加速。越來越多的博物館,如北京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和成都博物館,都開設了網上博物館,遊客可以通過互聯網參觀博物館。
數字化博物館是壹回事,數字化博物館又是另壹回事。
數字化博物館是壹回事,數字化博物館又是另壹回事。隨著越來越多的博物館有了自己的網站,如何讓數字博物館更有吸引力?通過網站讓更多人了解博物館的藏品,進而步入實體博物館,已經成為各大博物館關註的焦點之壹。
事實上,數字博物館的發展與數字技術的發展密切相關,尤其是虛擬3D技術的出現,使得博物館參觀從傳統的實地觀看進入到虛擬用戶體驗階段。線上線下結合的瀏覽方式和高科技互動應用,讓人們參觀博物館更加方便。二維碼微信導航功能,讓觀眾只要用手機,就能有壹個經驗豐富的“向導”。例如,國家博物館官方微信公眾平臺於2012 12 21開通,不到壹年時間,國家博物館官方微信訂閱人數已超過13000人,微信語音導航信息查詢次數超過163000次。目前,國家博物館還開設了壹個“微型網站”,讓普通觀眾獲得有關參觀、展覽和各種活動的信息。
從上海的發展來看,中國藝術宮數字博物館是國內第壹個實現並提供全場景虛擬瀏覽的官方博物館網站。據中國藝術宮相關人士介紹,在拍攝取景過程中,相關機構對數據采集的準確性和質量進行了深入研究。在遇到低照度區域圖像采集模糊,無法顯示展品細節的技術難題時,根據該區域的不同照度,對展覽現場的數據采集進行拼接,優化高反差的圖像,盡可能保證圖像的清晰和細膩。此外,博物館還將參觀範圍內的所有空間按照參觀路線進行了聯動,幾乎所有實體的中華藝術宮都搬到了網上,讓觀眾可以按照參觀路線模擬在中華藝術宮現場觀摩。中國藝術宮已將高精度影像、全場景虛擬瀏覽、大數據容量三個方面的觀眾體驗納入藝術史框架,具備成為真正“數字博物館”的基本要素。
從國外的技術來看,位於英國倫敦皮特裏的埃及文物博物館在創建藏品的3D圖像和開發交互式3D技術方面處於世界前列。佩特裏埃及文物博物館約有8萬件藏品,是世界上收藏埃及文物最多的博物館之壹。為了吸引遊客並增強他們的體驗,位於皮特裏的埃及文物博物館與倫敦大學學院合作,借助3D激光掃描技術制作高質量的3D藏品圖像。博物館還將3D影像帶來的立體視覺效果與動作識別技術相結合,試圖讓參觀者實現“不僅能看,還能摸”的雙重體驗。觀眾只要在手上戴上特殊的設備,不僅可以通過耳機看到3D影像,還可以感受到手上物體的質感。
多元互動信息通過網絡實現博物館服務的智能化。
雖然很多互聯網巨頭都不是藝術機構,但是依靠強大的技術資源和資金實力,數字博物館通過合作已經成為自身的重要組成部分。比如2012年4月,谷歌公布了壹系列數據,展示了谷歌“藝術計劃”的發展過程。參與這個項目的藝術機構分布在40多個國家和地區;藝術門類從單壹的繪畫擴展到紡織品、玻璃制品、陶瓷制品。谷歌稱,在這裏,妳可以細致地欣賞世界級的藝術作品,揣摩梵高《向日葵》的筆法,研究司母戊在方鼎的歲月痕跡,探索臺北故宮博物院翡翠白菜的紋路,甚至可以進入白宮欣賞華盛頓和林肯的畫像...網絡時代的虛擬博物館讓更多熱愛藝術的人不受時空限制的欣賞藝術作品。
事實上,谷歌“藝術計劃”的核心不是廣泛呈現藝術作品,而是通過對訪問數據的分析,產生有價值的大數據資源。比如,當我們統計用戶在“藝術計劃”頁面上觀看某個博物館收藏的油畫的平均時間時,我們可以將其與其他數據進行對比,找出在當前環境下,觀眾對什麽樣的藝術品更感興趣,這將對博物館策劃或引進相關展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雖然從傳統意義上來說,博物館只是舉辦展覽,但它們也存儲了許多與這些物品相關的信息和數據,以吸引公眾。
根據加入谷歌“藝術計劃”後國內博物館的數據監測,國外的參觀者數量大大增加,這也將使博物館的藏品被更多的人所知曉,吸引更多的參觀者現場參觀。這對博物館來說很有吸引力。例如,湖南博物院加入Google“藝術計劃”後,網站訪問量增長1.75%,平均每次訪問瀏覽量和持續訪問時長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非中國訪客的數量得到了顯著提升,英文用戶是以前的4倍,日文用戶是以前的6倍,近壹半的訪客來自海外。
目前,中國有4165個博物館,收藏文物約3505萬件,每年舉辦展覽2萬多場,接待觀眾6億人次。從中國博物館的現狀來看,這已經很可觀了。但如果放眼全球,這個數字還是有相當大的發展潛力的。當數字化引領世界各地的博物館互聯互通,了解不同博物館的相似藝術作品時,將給觀眾的參觀帶來革命性的變化。對於博物館來說,它將在運營和展覽方面產生劃時代的變化。
這種變化其實在壹些海外博物館已經開始出現。例如,借助數字手段,威爾士國家博物館已經開始嘗試壹個“遊擊展覽”,以證明他們不需要花那麽長時間來準備壹個特別的展覽。數字化提供了“物、人、數據”之間的雙向多信息交互通道。借助物聯網、雲計算和大數據,實現以人為中心的信息傳遞模式,從而實現博物館服務、保護和管理的智能自動控制和優化。
實體博物館是數字博物館無法替代的。
對於數字博物館的發展,很多人擔心這會不會導致實體博物館被取代。對此,國內某博物館館長表示,實體博物館是數字博物館無法替代的。首先,實體博物館包含個人記憶和集體記憶。其次,實體博物館為人們探索未知提供了創作源泉和動力。從記憶的角度來看,博物館是壹種“物證”,它包含了許多人文體驗和感受,以及人類親近自然的願望。另壹方面,博物館具有創造功能,壹些以博物館為載體的科研機構和教育機構承擔了這壹功能。這些都是數字博物館無法替代的。
應該說,數字博物館與實體博物館的互動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從這個角度來看,數字博物館不僅僅是實物對虛擬世界的簡單“復制”,更是能夠喚起觀眾聲音、啟發觀眾、促進創新的重要源泉。通過數字博物館,人們不僅可以了解豐富的藏品,還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他們的日常生活和愛好。從這個角度來說,上海中國畫院數字博物館設計的觀眾上傳自己的作品,邀請上海中國畫院專家點評這個互動交流功能,還是挺有創意的。
由此,我們可以大膽設想,未來的數字博物館中是否會出現壹個虛擬主持人,能夠充分回答觀眾提出的各種問題,並與觀眾進行交流。壹個不能為觀眾提供多方位、多層次信息的數字博物館,是無法讓觀眾滿意的。如果數字博物館能給觀眾提供“視覺、感官、娛樂、社交、學習”等體驗,它想表達的信息就會潛移默化地在各種教育方式中傳達出來。
隨著移動時代的到來,數字博物館正從最初的電腦屏幕走向“口袋”。各類app的出現,讓原本基於瀏覽器的應用逐漸走向了掌上。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APP,除了提供各種語言的語音服務外,還可以分享藏品並編輯相關感受發送到社交網絡,這無疑是這款APP的最大亮點。因為在社交網絡上,壹個話題很容易形成熱點,通過互動可以形成意見領袖。
在互聯網上,人們將不再關註這些藝術品來自哪個機構。
現在,越來越多的海外機構和學者關註數字博物館的生存,越來越多的專著開始出現。例如,美國史密森尼自然歷史博物館秘書長G·韋恩·克勞福德(G Wynn Crawford)出版了壹本名為《兩個世界的本質:數字時代的博物館、圖書館和檔案館》的電子書,從藏品數字化、研究眾包、如何廣泛吸收公眾對藏品的解讀等方面為史密森尼博物館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其中壹個觀點很有意思:在雲存儲中,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和史密森尼自然歷史博物館的作品有什麽區別?人們將不再關註這些藝術品來自哪個機構。
這個觀點無疑提醒了現在越來越多正在數字化的組織。如果他們只是為了數字化而數字化,結果就是當妳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把妳的藏品放到網上,妳可能會把妳的潛在受眾拒之門外。數字博物館之間的競爭壹定是軟實力的競爭,是與觀眾的互動,是對觀眾的引導。這絕對不是機器能做到的,需要機器之間相互溝通。從這個角度來說,數字博物館的未來發展必須回歸到“人”的視角,尤其是依靠人類特有的思維方式進行交流,才能贏得更多人的關註。
“數字”微笑
欣賞盧浮宮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達芬奇的油畫《蒙娜麗莎》並不需要踮起腳尖穿過層層人群和厚厚的防彈玻璃。只要瀏覽壹下盧浮宮的官網,就能以數字高清格式查看到這部傑作的各個部分,甚至連畫面表面的線條都沒問題。
近年來,數字博物館已經成為全世界的普遍做法。通過特殊的高科技手段,無數觀眾可以通過互聯網看到藝術作品的高清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