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入選“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因為它是中國古典表演藝術的經典。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昆曲的輝煌與失敗都與其特點有關。昆曲的繁榮與當時文人的生活情趣和藝術趣味是壹脈相承的。士大夫的文化素養為昆曲註入了獨特的文化品位。他們悠閑的生活和對空靈境界的追求,賦予了昆曲節奏緩慢、意境優美的特點。此外,士大夫對社會和人生的深切感受,使昆曲在音樂和演唱中常常表現出憂郁纏綿的情緒。清朝乾隆年間,市民階層崛起,舒緩憂郁的風格顯然與他們格格不入。連文人也開始務實,昆曲不受市民青睞,也失去了文人階層的壹席之地。於是,昆曲逐漸衰落。1949新中國成立前,中國沒有專業的昆曲劇團。20世紀50年代,壹部戲劇因《十五關》的上映而得救,全國成立了6個昆曲劇團。韓世昌、、古川、朱傳明、周、、侯永奎、北昆著名笛子演奏家田瑞婷、北方著名昆曲女演奏家田菊琳以及解放後培養的、、紀振華、張、、、王詩雨等壹批優秀演員編創了《牡丹亭》、《西廂記·千裏》。然而時至今日,昆曲嚴格的程式化表演、緩慢的板腔節奏、過於優雅的歌詞、陳舊的故事臺詞,已經失去了它的時尚性和大部分的娛樂功能,與當代人的審美需求相去甚遠,很難贏得壹個觀眾,演出越來越少,在演出市場上也很難找到,形成了惡性循環。之前從事昆曲工作的大概有800人,號稱“八百壯士”,現在只剩下600人了。全國6個昆曲劇團的創作和演出普遍陷入困境,無力投入演員培訓和藝術創作。自從田家被迫離開北昆後,他唯壹的傳家寶“雙料狀元”全本《蓮珠配》和《白蛇傳》都丟失了,這對於北昆來說也是壹大損失。
有人主張昆曲應該被視為博物館藝術,只為保存,不為發展。這遭到了昆曲工作者和有識之士的反對,也違背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初衷——保證這些優秀文化的生存,而不是遏制其未來的發展。但是,昆曲確實面臨著壹個困境:人才的流失使得很少人有資格創作昆曲;為了創新昆曲,面臨著壹個兩難的選擇——不進行大的變革,就不可能縮小昆曲與時代的距離;如果大改,昆曲就失去了特色,就不叫昆曲了。
專家認為,昆曲的當務之急是搶救現存劇目和文獻。首先,要對全國中老年藝術家的代表作進行錄音錄像,收集整理珍貴的昆曲文獻、表演劇本、曲譜、畫面等。昆曲表演可以以老戲為生,劇目應以繼承和整理為主。比如上海昆劇團近兩年排演的《牡丹亭》,將湯顯祖的原著縮減為三本,加上現代的舞臺處理,既保持了原著的特色,又符合當今的審美,收到了良好的市場效果。
文化部計劃在10期間在北京和上海建立兩個昆曲演員培訓中心,為國家昆曲劇團輸送表演人才。昆曲劇院負責人希望集中全國各地的優秀教師,在中國戲曲學院等院內舉辦昆曲演員、編劇、導演、作曲、管理人員研討班。
非物質文化遺產
選擇時間
2001 5月1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公布了第壹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以下簡稱“代表作”)。[10]
選擇原因
起源於江蘇太倉南碼頭,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的昆曲,被稱為“百戲之父、百戲之師”。許多地方戲曲,如晉劇、蒲劇、上黨戲、湘劇、川劇、贛劇、桂劇、甬劇、越劇、廣東粵劇、閩劇、吳劇和雲南劇,都在許多方面受到昆曲的影響。
1.昆曲有極高的技巧。
中國傳統戲曲的表現手段是唱、念、做、打(舞)的結合。這四個方面及其綜合是昆曲中要求最高的。昆曲演員在這幾個方面肯定都有。舞臺呈現也是最完美最優秀的。其他劇種的演員都要學習昆曲來提高演技。比如京劇演員梅蘭芳,他的昆曲功底很深,會表演昆曲。裴艷玲的代表作《林沖夜奔》以昆曲的形式演出。
2.昆曲是“活化石”
中國歌劇自形成以來壹直在舞臺上流傳。隨著時代的變遷,從劇本到曲調、表演,昆曲變化較少,保留了較多的戲曲傳統特色和豐富的劇目,被稱為“活化石”。
3.昆曲是“瀕危物種”
18世紀後期,地方戲興起,昆曲因過於典雅繁復而衰落。在1949之前,全國沒有專業的表演團體,除了盡力延長昆曲藝術生命的“國風新蘇劇團”和“半付昆班”。有的老藝術家回家務農,有的擺攤謀生。
昆曲藝術節
中國昆曲藝術節創辦於2000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江蘇省人民政府、蘇州市人民政府主辦,文化部振興昆曲指導委員會、江蘇省文化廳、蘇州市文化局、昆山市人民政府、中國昆曲研究會及相關資助單位協辦。中國昆曲藝術節旨在保護和發展昆曲藝術,增進世界各地昆曲愛好者之間的交流。除了挑選參演劇目,還舉辦了各種展覽、祝賀演出、研討會、藝術家簽名售書和群眾集會。政府還特別為節日印制了明信片、首日封和其他紀念品。首屆中國昆劇藝術節於2000年3月31日至4月6日在昆山和蘇州舉行。第二屆中國昆曲藝術節於2003年6月在蘇州舉行。
有利於昆曲的保護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