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春節、端午節、元宵節、中秋節、清明節、重陽節的由來和時間分別是什麽?

春節、端午節、元宵節、中秋節、清明節、重陽節的由來和時間分別是什麽?

相傳中國古代有壹種叫“年”的怪物,長著長長的觸角,兇猛異常。“年”在海底生活了許多年,每到除夕就爬上岸,吞食牲畜,殘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寨裏的人們都逃到深山裏躲避“年”獸的傷害。今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在山裏避難,這時村外來了壹個老乞丐。他拄著拐杖,胳膊上挎著包,留著優雅的銀須,眼睛盯著馬修。村民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囊,有的放牛趕羊,人們到處喊著嘶嘶聲,壹片恐慌景象。這個時候,誰還有心思去照顧這個乞討的老人呢?只有村子東邊的壹個老婆婆給了老人壹些食物,並建議他趕快上山,以避開年獸。老人笑著說:“如果婆婆讓我在家裏住壹晚,我壹定會把年獸趕走。老婦人驚訝地仔細看,發現他英俊瀟灑,精力充沛,與眾不同。但她繼續勸說,求老人笑而不語。婆婆沒辦法,只好離家到山裏避難。午夜時分,年獸闖進了村子。它發現村裏的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的老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屋裏燈火通明。”“年”獸渾身顫抖,發出壹聲長嘯。年”瞪了婆婆家壹會兒,然後尖叫著沖過去。快到門口的時候,院子裏突然傳來爆炸聲,年渾身發抖,不敢再往前走。原來年最怕紅,最怕火,最怕爆炸。這時候我婆婆的門大開著,我看見壹個穿著紅袍的老頭在醫院裏笑。”年”大驚失色,狼狽而逃。第二天是正月初壹,避難回來的人看到村子安然無恙,都非常驚訝。這時,老婆婆恍然大悟,趕緊把乞討老人的承諾告訴了村民。村民們壹起湧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的門上貼著紅紙,院子裏壹堆沒燒的竹子還在爆炸,屋裏幾根紅蠟燭還在發光...欣喜若狂的村民們紛紛換上衣服和帽子,慶祝吉祥的到來,並前往親友家中祝賀和問好。這個故事很快就在周圍的村子裏傳開了,人們都知道趕走“年”獸的方法。從那以後,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放鞭炮。家家戶戶燭光璀璨,不如等過年。第壹天的淩晨,我要給親戚朋友打招呼。這壹習俗越來越廣泛地傳播開來,成為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元宵節來自農歷正月十五,這是中國的壹個傳統節日。正月是壹月,古人稱夜為“宵”,十五是壹年中第壹個月圓之夜,所以正月十五叫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根據中國的民間傳統,在春回的節日晚上,月亮高高地掛在天上,地上有壹萬個燈籠,所以人們可以看燈籠,猜燈謎,吃元宵,合家團圓。元宵節起源於漢代,相傳是漢文帝在位時為紀念平陸而設。漢惠帝劉英死後,呂後篡權,呂氏家族把持朝政。呂後死後,周波、陳平等人消除了呂後的影響,建立了劉恒作為中國皇帝。因為平息朱祿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此後每年正月十五晚上,文帝都要微服出宮,與百姓同樂,以作紀念。正月十五被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期,正月十五舉行“太乙神”的祭祀活動。司馬遷在《太初歷》中將元宵節列為主要節日。我國有元宵節吃元宵的民俗。根據民間傳說,元宵起源於春秋時期的楚昭王。正月十五,楚昭王過長江,看見江面上有漂浮物,是外白內紅的甜食。楚昭王問孔子,孔子說:“這浮萍果也是主復活的征兆。”元宵就像春節的年糕和端午節的粽子壹樣,是壹種節日食品。吃元宵像滿月壹樣象征著家人團聚,寄托著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祝願。元宵在南方被稱為“湯圓”、“紫苑”、“漂浮的紫苑”、“水原”。它是用糯米做的,實心的或帶餡的。餡有豆沙、糖、山楂等,煮、炒、蒸、炸。元宵節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論”。正月十五是上元節,七月十五是中元節,十月十五是夏媛節。掌管上、中、下三個元素的三官分別是“天”、“地”、“人”,天官高興,元宵節要點燈。元宵節燃燈放火燒是漢代以來的習俗,到了唐代更受重視。元宵節點燈籠已經成為壹種習俗。唐代大詩人陸曾在《十五夜觀燈》中描寫元宵節點燈的盛況,說:“漢朝群星隕落後,樓臺似懸月。”元宵節燒燈籠的習俗代代相傳,燈籠的種類也越來越多,有鏡面燈籠、鳳凰燈籠、琉璃燈籠等等。除了燒燈籠,元宵節還會燃放煙花。“燈謎”又稱“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加的壹項活動,出現於宋代。南宋時,都城臨安每到元宵節都會做燈謎,猜燈謎的人也很多。當初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上,貼在五顏六色的燈籠上讓人猜。由於謎語具有啟發性和趣味性,在傳播過程中受到社會各界的歡迎。除了慶祝元宵節,還有宗教活動。即“走各種病”又稱“烤各種病”、“傳各種病”的參與者多為女性。他們結伴而行或靠墻而行,或過橋走過郊區,目的是驅病消災。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在許多地方,節日期間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跳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動。關於重陽節的由來有很多說法:1。據《南朝阿良人吳君之》記載,相傳東漢時,汝南縣有壹個叫桓景的人,突然得了壹場大瘟疫,父母病死,於是到東南山上拜師學藝,仙人付了長房給桓景壹把降妖龍劍。桓京早起晚睡,穿著戴月,刻苦學習,刻苦練習。有壹天,費長房說:“九月九日,瘟神又要來了,妳可以回去殺害蟲了。”並送給他壹袋山茱萸葉和壹瓶菊花酒,讓家鄉長輩登高避禍。於是就走了,回老家了。9月9日,他帶領妻子、孩子和老鄉來到附近的壹座山上。把山茱萸的葉子給每個人帶走,瘟疫惡魔卻不敢靠近。再把菊花酒倒出來,大家都喝了壹口,以免染上瘟疫。他與瘟疫惡魔搏鬥,最終殺死了它。汝河兩岸的人們,至今還流傳著九月九日登高避禍、浣景揮劍刺妖的故事。此後,人們慶祝重陽節,並有重陽節爬山的習俗。許多重要的書籍,如唐代的《初學》、宋代的《太平禦覽》等,都在吳軍的《續氣和合物語》中轉述了這個故事,認為婦女在手臂上綁上山茱萸的袋子以辟邪避禍的習俗由此而來。2.幹寶《搜神記》雲:淮南全椒縣有個,嫁到同縣謝家。因為謝家是富家子弟,婆婆狠心狠毒,虐待,強迫她做繁重的家務,經常被嚴厲的責罵和毆打。石鼎終於忍無可忍,在重陽節上吊自殺了。死後,他緊緊抱住吳竹,說:“做媳婦的,每天辛苦,不能休息。重陽節請不要再讓婆家幹活了。”因此,江南人每年重陽節都給婦女休息,稱為“休息日”。這個叫石鼎的女人建了壹座供奉祭品的神龕,名為“定谷寺”。以後重陽節,父母會帶著出嫁的女兒回家吃花糕。在明朝,重陽節甚至被稱為“女兒節”。3.劉漢辛《西京雜記》記載:殺了漢高祖劉邦的愛妾戚夫人後,戚夫人的丫鬟賈也被逐出宮外,嫁給了扶風的男子段如。聊天時,她提到自己在朝廷的時候,每年九月九日都戴著山茱萸,吃帳篷餌,喝菊花酒,辟邪延年。4.唐代詩人沈全啟寫過《九天亭宴應作長字》詩:“魏聚瑞,贈於囊……,年年慶九周年,日月長”。《舊唐書·王波傳》記載,王波《王騰亭序》寫於重陽節。當時,王波的父親擔任過腳趾頭十字勛章,王波去看望他的父親。9月9日過南昌時,洪州道士嚴在重建中的館設宴款待賓客及屬下。他想炫耀壹下女婿吳的才華,於是他提前拿出紙筆,請客人們寫了壹篇序言。所有的客人都知道他的意圖,沒有人敢這麽做。沒想到,王波事先並不知道周目的意圖,所以他毫不謙遜地拿起了紙筆。周目起初非常生氣,並立即派人觀看王波的寫作。誰知王波才華橫溢,他長期積累的情緒完全發泄出來了。他寫的文章越多越好。當他寫下“夕陽落寞齊飛,秋水* * *天壹色”這幾個字時,不禁驚嘆!從那時起,王波在詩壇上聲名鵲起。
  • 上一篇:《團的光輝歷程》心得感受10篇
  • 下一篇:如何在水庫用珠子釣魚築巢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