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洗病(12月27日)
臘月二十七,過年依然延續昨天洗衣服洗澡的工作,還有臘月二十七洗舊泥的習俗,為明年春節做準備。
傳說在這壹天洗澡可以祛除壹年的黴運,洗去壹年的病痛。其實就是祈求來年身體健康,沒有疾病!在傳統民俗中,這兩天洗澡洗衣服可以擺脫壹年的黴運,洗去過去壹年的疾病。其實就是祈求來年身體健康無病!為來年春節做準備,北京有句諺語叫‘二十七洗病,二十八洗邋遢’。臘月二十六洗澡是“洗福祿”。
2、貼花(12月28日)
臘月二十八要“貼花”,就是年畫、春聯、貼花。其中,貼春聯的習俗起源於古代的“符濤”。
古人以桃木為避邪之木,《藝經》曰:“桃為五樹之精,故抑邪者也。”“五代時,後蜀君主孟昌亞是個好作家。他每年都要命人給符濤題字,這成了後世春聯的由來。符濤上的碑文,“除夕在余慶,甲戌年間。長春”,成為中國有記載歷史上第壹副“春聯”。後來隨著造紙術的出現,出現了用紅棗代替紅木貼春聯。
3.山東宮(臘月二十九)
臘月那年,有謠言說:“上墳求祖上大捐。”祖先崇拜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死既是孝順的重要象征,也是尊老的美德。春節是個大節日,上墳請祖的儀式特別隆重。在大多數地區,祖先在29日早上被邀請。據漢代毛毳《四人月令》記載,“正月初壹,要向妳的妻子和祖先跪拜。
祭天,飲酒降靈,家裏無論大小,地位卑微,僅次於祖先,兒女、曾孫給父母奉上辣椒酒,表示喜氣洋洋。“這說明早在漢代,中國的祭祖活動就已經是春節非常重要的活動了。
4、除夕(30)
除夕是指壹年中最後壹天的晚上,與春節相連。是“壹夜連兩年,五小時分兩年”的重要時刻。除夕夜除了有“是”的意思外,還有“月窮舊歲盡”的意思,表示此處將除舊歲,明年取而代之。除夕是新年節日的第壹個高潮。守歲,俗稱“忍年”,從吃年夜飯開始。
年夜飯是壹年中最親密、最溫馨的家庭聚餐。此時,人們不僅享受滿桌的美味佳肴,還享受著濃濃的親情和節日的喜慶。
大年三十過後,除了年幼的孩子,全家都開始守歲,* * *告別舊年,迎接新年。晉代有除夕守歲的習俗,南北朝時很普遍。隋唐以後非常盛行,宋代沿襲唐風更盛。此外,漢代除夕喝椒柏酒(用草藥配制的藥酒)的習俗,在後世被改為屠蘇酒,王安石還寫了壹首詩《春風暖屠蘇》。如今,在中國南方,仍然有在新年那天全家人聚在壹起喝屠蘇酒的習俗。
除夕夜,我國人民還會舉行壹年壹度的踩高蹺活動,即將芝麻稈以黃色紙卷做成的金元寶形狀粘在院中,存成壹捆,稱為“聚寶盆”。然後,全家人用腳將其踩碎,使其“碎”而“和”,並借用芝麻開花的吉祥寓意,祝願家庭興旺,表達對新的壹年的祝願和祈禱。
除夕(30)
除夕夜全家人壹起吃團圓飯是壹個重要的習俗。作為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是壹個家人團聚的好機會,尤其是隨著許多人工作越來越忙。
除夕夜的團圓飯也叫除夕。根據宗谷對荊楚時代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期就有吃年夜飯的習俗。過去,壹家人壹起工作,在家裏做壹頓豐盛的晚餐。現在有些家庭為了省事,直接把年夜飯的地點放在酒店。無論在哪裏吃飯,團圓的主題都不會變。
壓歲錢(30)
除夕夜,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也叫壓歲錢。因為“老”和“寶”諧音,長輩們希望壓歲錢能辟邪避災,保佑孩子平安。壓歲錢寄托著長輩對晚輩的殷切希望和深情關懷。所以同學們不要互相比較壓歲錢的多少,而應該關註它的情感價值。同時要合理使用壓歲錢,用在學習或者做壹些有意義的事情上。
5.新年快樂(元旦)
春節的壹個重要活動是去親戚朋友和鄰居家祝賀春節。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就有了。唐宋以後很流行,有些不方便親自去的人可以用名帖祝賀。東漢時稱為《春節習俗與禁忌百科》,所以名片又叫“名刺”。明朝以後,許多人在門口貼壹個紅紙袋來收集名帖,拜年時稱為“門本”,左手纏右手,右手握拳。
壹個是探親。第壹天,妳必須去親戚家,帶禮物。進門要向佛像、祖先像、牌位跪拜,然後依次向長輩跪拜。妳可以留下來吃晚飯和玩。
二是禮節性拜訪。如果妳想給妳的同事和朋友拜年,妳應該在進屋時只向佛像鞠躬。如果妳和妳的主人平等,妳只需要鞠躬。如果比自己大,還是要主動低頭。主人應該從座位上下來幫妳,甚至說不客套,以示謙恭。這種情況壹般不適合久坐,寒暄幾句就要離開。主人拜完之後,應該改天回訪。
第三個是答謝拜訪。凡是過去壹年對別人不好的,都要買些禮物送,借機表示感謝。
第四是壹系列訪問。對於鄰居來說,我們過去接觸不多,但是見面也能相處的很好。大年三十,我們就是到院子裏,見面說壹句“恭喜發財”“順順百順”,就在屋裏坐壹會兒,沒多少禮節。
在古代,拜年和拜年是有區別的:拜年是敲長輩;新年是同齡人相互祝賀的時候。現在,壹些機關、團體、企業、學校聚在壹起互相祝賀,這就是所謂的“團拜”。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也在不斷增加新的內容和形式。如今,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禮儀電報和電話拜年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當然,由於中國封建歷史悠久,過年習俗中還存在壹些封建迷信的殘余,需要大家註意。在壹些地區,年輕的壹代會向年長的壹代磕頭拜年。
6、祭祀財神(正月初二)
在北方,財神在正月初二祭祀。這壹天,無論是商業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會舉行祭祀財神的活動。各家各戶向在除夕夜到來的財神獻祭。
事實上,買來的粗糙印刷品被焚化了。這天中午想吃餛飩,俗稱“元寶湯”。魚和羊肉被用作祭品。這壹天,老北京的大商家都舉行大型祭祀活動,用“五祭”即全豬、全羊、全雞、全鴨、紅活鯉進行祭祀,希望今年能發大財。早上吃昨晚包好的餃子。餃子裏有硬幣。今年吃硬幣會有好運。
7、正月初三
正月初三是女媧養豬的日子,所以叫“豬日”。這壹天,人們不能殺豬。如果天氣好,意味著豬會養得好,養豬戶今年會有好收成。
舊社會,初三這天,松柏樹枝和掛在節日上的看門人的紙條壹起焚燒,以示新年已過,又到了開始營業的時候。有句俗話叫“燒門神紙,個人求生理。”人們認為正月初三是小米的生日。在這壹天,人們希望犧牲和祈禱新的壹年,他們不吃米飯。
即天慶節。宋代宮廷節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為有天書而流傳於世,於是真宗頒布聖旨,將正月初三定為天慶節,官員等人放假五天。後來叫小年朝,不掃地,不討火,不打水,跟舊王朝壹樣。大年初三,肥豬拱。女婿拜訪公公兒媳回娘家,贈送偶數。正月初三叫“小年朝”,也叫“紅狗日”。
民間還說初三晚上是老鼠結婚的日子,所以大多數人早早關燈睡覺,以免驚擾老鼠(也有人說晚上早早關燈是為了讓老鼠隱形,無法結婚,以降低它們繁殖的速度),並在角落撒些米粒和糕點給老鼠吃,稱為“與老鼠分錢”,表示可以享受壹年的豐收。人們認為正月初三是小米的生日。在這壹天,人們希望犧牲和祈禱新的壹年,他們不吃米飯。
8、正月初四
農歷正月初四,初七是天。傳說這是因為女媧在創造萬物時,先創造了六畜,後創造了人,所以初壹至初六是六畜之日。正月初四晚上,備好祭品、糕點、香燭等物,敲鑼打鼓焚香祭拜,誠心敬財神。農歷五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為爭奪市場,在農歷四月前進行,故稱“搶道”,又稱“奪財神”。凡接待財神者,必獻羊頭鯉魚。獻羊頭寓意“吉祥”,獻鯉魚則是“魚”和“盈”的諧音,寓意吉祥。
人們深信,只要財神能顯靈,就能發財。因此,每到新年,人們都會打開門窗,點上香,放鞭炮,在正月初五的零點迎接財神的到來。接了財神之後,大家還是要吃路酒,經常要吃到天亮。每個人都充滿了發財的希望。我希望財神能在新的壹年裏把金銀財寶帶回家,發大財。
因為天神不能在人間久留,第二天壹早就要把他們送回天上,在接送天神期間不能做任何出格的事情。否則來年在財運、事業、感情運方面都會有很多不利。因為財神的生日是第五天,在送走神靈後,妳還必須在正月初五拜財神,希望妳在新的壹年裏有好運氣。
9.破五(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俗稱初五。很多禁忌,在這壹天民間傳說說破就破之後,就可以破了。按照老習俗,要吃五天“水餃”,北方稱之為“水糕”。現在有的家庭只吃三兩天,有的隔天吃壹次。但是,沒有不吃的人。從王公府邸到大街小巷的小房子都是如此,甚至待客也是如此。女性不再忌諱,開始互相拜訪拜年,互相祝賀。新婚的女人在這壹天回家。破五當天不宜做事,否則今年會出事。除了上述禁忌外,破五月天的習俗主要是送貧、迎財神、開市貿易。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祀財神。據民間傳說,財神就是五神。所謂五道指的是東西南北,意思是出了五道門就能拿到錢。五祭是祭拜戶神、竈神、土地神、門神、行走神。所謂“路頭”,就是五祭之神。凡接待財神者,必獻羊頭鯉魚。獻羊頭意為“吉祥”,獻鯉魚是詩“魚”與“盈”的諧音,寓意吉祥。人們深信,只要財神能顯靈,就能發財。路透神是吳地所信仰的財神。習慣上以這壹天為他的生日,在陽光下迎接他,頗為壯觀。
普遍認為,越早拿起路頭越好。妳收到的第壹個就是真神,特別有效,所以叫“搶道頭”。有的地方壹月初四真的是“搶道”,成了風俗。既然路神不再是旅途的保護神,人們出行也不再犧牲它。
至於在元月初五拜路神,並以這壹天為生日的人,則是五路神的“五”與初五的“五”有牽連的原因。北方在這壹天祭祀“五貧”也是如此。在第壹個月,而不是其他月份,這是壹個新年的氣氛。吉祥,財源廣進,財運五方並進。
正月初五,“送貧”是中國古代民間非常有特色的習俗。這壹天,家家戶戶用紙做女人,稱為“掃地女”、“五貧女”、“五貧娘”。他們背著紙袋,把袋子裏面的臟土掃幹凈,送到門口燒掉。這種習俗也叫“送窮土”、“送窮媳婦出門”。
在舊俗春節期間,大大小小的商店從新年開始就壹起關門,但在正月初五開門營業。人們習慣把正月初五作為財神的聖日,認為選擇這壹天開市壹定會發財。正月初五,俗稱“破五”,是人們“歡迎財神”的日子。許多人會通過燃放鞭炮來“問候財神”。
阿清詩人顧鐵青在《賈青錄》中引用了蔡赟竹枝的壹首詩,描寫了五月初五,蘇州人迎財神的情景:“五日為財源,五日為壹年願;謹防別處早遇神,連夜抱頭趕路。”持道頭”是“迎財神”的意思。信奉關帝盛駿的商人要在正月初五為關公祭祀、放鞭炮、燒金紙,請關帝盛駿保佑壹年興旺。
其實除了放鞭炮,還有初五大掃除的習俗,把每家每戶的垃圾掃出去。這壹天,江南壹輩的人也講究吃財神餅和下面的文章。因為面條在古代看起來像壹串錢,所以下面這條意思是給家裏加上“錢串”,財源滾滾。
在第五年的第五天,“歡迎財神”只是民間流行的習俗,它反映了人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的貧窮和艱辛,迎接新的壹年更好的生活的傳統心理。其實除了放鞭炮,還需要自己的智慧和努力。
10,企石(正月初六)
按照漢族的習俗,初六是商店開門的日子。放鞭炮象征著今年的生意會興隆、平安、興旺。在舊社會,老板和店員會在這壹天猛烈地搖動算盤,用天平敲打秤盤,使店內喧鬧,取‘響鈴響亮,招財進寶’之意。正月初六,舊時是大小商家‘開市’的日子,門板上要貼上‘開市,萬事亨通’的紅對聯。營業前放鞭炮,以示好運。
有的人在初六開市前找個‘可愛的人’(有老公、孩子、公婆的女人)在房子裏走來走去,嘴裏說著吉祥話,比如‘開市好,運氣夠好,萬事平安,多賺錢,有錢做炕’。在市場開放前,禁止外姓女性到其家中做客。開市後,所有的春節禁忌都將結束,壹切恢復正常,鄰裏之間可以恢復上門交流。
11,正月初七
正月初七稱為“人節”,又稱“人勝利日”、“人慶日”、“人七日”。傳說是母蝸牛先創造了世界,在她創造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後,在第七天創造了人,所以這壹天是人類的生日。然而,我們又開始工作了。
12,元宵節(正月十五)
元宵節是中國的主要傳統節日,也叫元宵和元宵,也叫上元節,因為它是新年的第壹個月圓之夜。因為這個節日有歷代看燈籠的習俗,所以也叫元宵節。元宵節習俗的形成有壹個漫長的過程。根據壹般資料和民間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時期就已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初壹晚上在甘泉宮祭祀“太乙”的活動,被後人視為正月初十過春節的習俗,是禁忌春節吃湯圓祭祀神靈習俗的前身。
但是,正月十五確實是漢魏以後的民間節日。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元宵節習俗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元宵節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空前的燈市,中唐以後,發展成為全民狂歡。唐玄宗開元盛世(公元685-762年),長安的燈籠市場非常大,有五萬盞燈籠,各種各樣的燈籠。皇帝命人做了20個巨型燈籠建築,高度150尺,金碧輝煌,蔚為壯觀。
此後,元宵節不斷發展,元宵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元宵節是“上元前後壹日”。宋代在十六之後增加兩天,明代從初八到十八延長為十天。清朝滿人入主中原,朝廷不再舉辦燈會,但民間燈會依然壯觀。日期被縮短到五天。正月十五吃元宵,作為壹種食物,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
在宋代,壹種新穎的元宵節食物在民間流行。這種食物最初被稱為“漂浮的紫苑”,後來被稱為“元宵”,商人也稱它為“元寶”。元宵,或稱“湯圓”,裏面有白糖、玫瑰、芝麻、豆沙、肉桂、核桃仁、堅果、棗泥等。,並用糯米粉包裹成圓形,可以素食,風味各異。可以煲湯、油炸、清蒸,寓意大團圓。陜西餃子不是包著吃,而是‘卷’在糯米粉裏,或煮或炸,滾燙滾圓。
在北方的壹些地方,正月十五,幾個村子聚在壹起表演社火。社火有踩高蹺、鐘馗跳、花車等。
南北風俗不同,但有壹點基本相同,那就是家人團聚、走親訪友、看望長輩等。希望大家都能把這些飽含深情和美好祝願的習俗記在心裏,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