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查閱德國魯爾工業區的資料,談談其發展經驗,供東北地區參考。

查閱德國魯爾工業區的資料,談談其發展經驗,供東北地區參考。

壹、魯爾區的自然資源和工業發展

魯爾是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區之壹。魯爾區位於德國經濟最發達的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簡稱北威州)中部。它是北威州的五個區之壹,包括11個縣市,包括多特蒙德、埃森、杜伊斯堡等著名工業城市。魯爾區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內陸港口、繁忙的內河航道和歐洲最密集的鐵路網,高速公路四通八達。

二戰後,魯爾區的煤炭產量約占西德煤炭總產量的90%,鋼鐵產量占西德總產量的70%。魯爾區集中了煉鋼、軋鋼、煉鐵、煉油、汽車、造船、機械和電氣設備制造廠。從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魯爾區的采煤成本遠高於美國、中國和澳大利亞。此外,石油和核能的應用減少了對煤炭的需求。1957年,魯爾區有141煤礦,從業礦工超過50萬人。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魯爾區的煤炭開采量逐年減少。由於技術的發展,鋼鐵、汽車、造船業需要的人越來越少,鋼鐵生產轉移到歐洲以外的子公司,鋼鐵產量也開始萎縮。因此,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魯爾區的傳統煤炭工業和鋼鐵工業開始走下坡路。煤礦和鋼鐵廠壹個接壹個被關閉。20世紀70年代末,魯爾區進入了經濟收縮期。

二、魯爾區老工業基地改造的成功經驗

(壹)以傳統產業為基礎,豐富和調整區域產業結構。魯爾區是許多德國大企業的總部所在地,區域產業結構的特點和發展受大企業產業結構性質和變化的影響很大。眾所周知,長期以來,煤炭和鋼鐵壹直是魯爾區發展的兩大支柱,所以這兩個部門的危機直接導致魯爾區經濟結構老化,魯爾區經濟發展速度明顯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在國家的支持下,魯爾區首先采取了企業集中化和合理化的進程。煤炭生產集中在七個大型煤礦。鋼鐵工業也同時進行了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關閉和合並舊工廠,擴建新工廠,進行內部和外部調整,加強企業內部和企業之間的專業化和合作。聯邦政府、州政府和魯爾煤炭管理協會都在盡力改善魯爾區的投資環境,鼓勵新產業遷入魯爾區。這類企業已遍布全區,多為技術過硬的中小企業。現在,魯爾區正在向以強勢傳統產業為基礎,以不斷成長的新興產業為增長點的多部門綜合工業區發展。

(2)生產力在整個地區的合理布局。魯爾區較早的工業布局是以貼近原材料為原則的。20世紀60年代,區域總體規劃提出了劃分為三個不同區域,平衡整個區域生產力分布的思想,並規定在布局新企業時,首先考慮將其安排在邊緣發展區,同時控制杜伊斯堡、埃森等大城市的發展,有計劃地將工廠從核心區向外緣遷移。同時,對傳統產業要根據不同情況進行關、停、並、轉。

魯爾區地域結構的變化還體現在其城市的功能演變上。魯爾區是城市密集區,城市的發展經歷了單壹的煤礦城-鋼鐵城-化工城-綜合城的發展路徑;城市規劃也從早期的混亂無規劃狀態發展到完全規劃的現代化城市。在區域更新的過程中,許多城市從單壹功能演變為多功能的綜合性城市,其中埃森、多特蒙德和杜伊斯堡的人口超過50萬,形成了人口超過654.38+00萬的多中心萊茵-魯爾城市群,是世界主要的大都市群之壹。

(三)科研與實踐相結合,科技優勢轉化為生產力。在世界科技史上,德國的工業技術占有重要地位,魯爾區是德國多項技術發明的發源地,因此科研基礎非常雄厚。面對新形勢,魯爾區采取了以下措施:壹是改革創新,加強科研與經濟界的合作,將區域內的經濟中心和科研中心聯系起來,加快科研成果的應用。其次,州政府通過改革傳統教育,建立新的學科,將高等院校的教育與該地區的經濟發展相結合,試圖將魯爾區建成“歐洲學院區”。在開發新技術的同時,對傳統產業的全面改造,如建立科技創新信息中心、政府援助企業、優化對中小企業的技術轉移等,大大加快了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步伐。

(4)開發傳統產業資源,拓展區域產業新功能。在反工業化的過程中,魯爾區開始思考對其積累的地域資源的開發利用,尤其是工業遺產旅遊資源的開發。借鑒英國、瑞典等國的經驗,魯爾區從1989提出了“IBA”計劃。經過10年的探索,經歷了從零星景點獨立開發到區域統壹開發的模式,工業旅遊成為魯爾區的新時尚。從景區開發模式來看,具體模式大致有四種:(1)博物館開發模式。(2)休閑與景觀公園發展模式。(3)購物與旅遊相結合的發展模式。(4)傳統工業區轉變為現代科學園區、工商業發展園區和服務業園區。從65438到0998,地區規劃機構制定了壹條連接整個地區旅遊景點的地區旅遊路線,被稱為“工業遺產之路”,幾乎覆蓋了整個魯爾區。

(5)改善環境管理和建議,重塑城鄉風貌。很長時間了。魯爾區企業分散,公害嚴重,環境汙染比中國任何地方都大。為了根除公害,治理環境汙染,州政府投資成立環保機構,頒布環保法規,進行統壹規劃。第壹個行動是改造河流。建立了完善的供水系統和微生物凈水站。此外,還建立了全區煙囪自動報警系統,有效控制了大氣汙染。在區域總體規劃中,制定了創建“綠色空間”的計劃,並進行了大規模的植樹造林。現在,魯爾區所在的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擁有超過65,438+0,600家環保企業,成為歐洲領先的環保技術中心。

總之,經過以上的調整和改造,魯爾區遠不是壹個衰落的工業區,相反,還保持了不斷發展的勢頭。整個地區的GDP約占原聯邦德國GDP的7%,相當於葡萄牙或丹麥的GDP。魯爾區的區域改造經驗表明,傳統工業區的改造建設只有不斷創新,與時俱進,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才能充滿活力,走上振興之路。

第三,如何借鑒魯爾區的成功經驗改造東北老工業基地

魯爾工業區和東北老工業基地在自然資源、產業發展、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的動力等方面具有相似性和可比性。魯爾區改造後的工業基地對德國乃至整個歐洲的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起著重要作用。魯爾區區域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的成功經驗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提供了生動的模式。筆者認為,要從根本上振興東北經濟,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借鑒魯爾區的成功經驗。

(a)設立調整和轉型指導委員會。由於老工業基地的調整改造歷來是壹項綜合性的治理工程,涉及多個部門和地區的利益,為了協調各方利益,應借鑒德國魯爾區的治理經驗,由國家發改委、國資委、國土資源部、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等有關部門將聯合成立全國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指導委員會,負責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規劃的制定和實施、部門間協調和資金管理及效果評估。 (原作者:傅·)(2)突出反重心思想的調整和轉變。從魯爾區的經驗來看,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的關鍵是振興區域經濟,而不是解決企業困難。因為只有振興區域經濟,不斷提高產業競爭力,才能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今後,老工業基地的調整改造應以體制創新、機制創新和技術創新為突破口,以區域經濟的整體振興為目標,以擴大就業、調整結構和提升產業競爭力為重點。

(三)落實對衰退企業退出給予幫助的政策。壹些發達國家對衰退企業的退出實行援助政策也是同樣的做法。20世紀60年代,聯邦德國針對魯爾區的衰落趨勢,采取了壹系列產業專業轉移援助政策,使其走上了產業結構多元化的道路。目前,該鎮應考慮實施兩種幫扶政策:壹是對煤炭、森工、有色金屬等資源衰退產業退出實施幫扶政策,重點是資源枯竭導致的礦山關閉和相關產業的幫扶。二是退出對那些缺乏競爭優勢、長期虧損、資不抵債的國有企業的援助政策。

(四)實施國家扶持的轉移就業政策。建議國家在總結遼寧阜新經驗的基礎上,逐步擴大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城市範圍。國家應鼓勵這些城市培育和促進就業從資源枯竭或衰退產業向新興產業逐步轉移。在這方面,中央政府應考慮給予壹定的財政補貼,並提供減稅或免稅、低利率或信貸貼息、加速折舊等政策支持。刺激中小企業、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的發展。建立下崗職工再就業培訓制度,為就業轉移創造條件。

(五)支持老工業基地發展裝備制造業。東北地區在機床、航空、汽車、造船、發電設備等重大裝備制造業和零部件產業方面具有較大優勢,具備打造中國裝備制造業重要基地的條件。國家在政府采購、買方信貸、賣方信貸、招投標方面給予老工業基地更多的機會。在重大裝備國產化項目和高技術產業化項目方面,按照“同等優先、適當放寬”的原則,技術創新和專業分工逐步向產業集群方向發展,形成完善的產業配套條件和產業鏈體系。

德國魯爾區的衰落為長期停滯的東北經濟敲響了警鐘,魯爾區之後的產業調整和奮力崛起也給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和轉型帶來了諸多啟示。相信在有效的政策支持和正確的思想引導下,通過大開發戰略的結合,調動外部力量,挖掘東北潛力,東北完全有可能在未來5-10年初步建立並形成較為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完成以產業升級轉型、產業結構調整和培育新興產業為主體的產業發展, 從而基本解決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國有企業改制、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等問題。

  • 上一篇:朱自清簡介
  • 下一篇:橄欖怎麽炒?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