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余姚的親戚壹直有自己做梅幹菜的習慣。雖然我沒有親眼見過腌制梅子的全過程,但我知道煮梅子是相當費時費力的。每年親戚都會親自把自家的西梅送到上海,分發給親人品嘗。每年都會收到兩大袋幹梅子,壹袋給自己,另壹袋每年會分成幾小袋再送給正在等待嘗鮮的朋友。
由於幹梅子特殊的加工工藝,成品會散發出特別濃郁的幹梅子香味。如果不把話梅的口袋紮好,話梅的味道就會從口袋裏出來,彌漫整個房間。
因為這種地域聯系,我們家的看家菜壹定是梅幹菜和烤肉。我小時候喜歡吃我媽做的梅幹菜和烤肉。那時候物質匱乏,不懂美食。只要我能吃到肉,我就很開心。記得當時吃的是梅幹燉肉。母親去世後,我繼續吃父親做的這道看家菜。我父親沒有繼承他母親的烹飪技術。我記得他不喜歡燉梅子,喜歡蒸梅子,說這樣吃梅子有嚼勁。現在回想父親的版本,其實他的廚藝也不算到家。
後來我接手,繼續推陳出新,把家裏那盤梅幹肉發揚光大。現在余姚親戚做的梅幹菜技術也與時俱進了。現代人提倡吃健康食品,所以現在的梅幹菜含鹽量低了很多,加入了筍幹,營養更豐富,味道更好。看到這道改良後的梅幹菜,我也萌生了改進梅幹菜的烤肉工藝,不辜負這麽好的食材的想法。
天生喜歡創新,後來不知道什麽時候成了吃貨,做了壹個沒有職業資格證的兼職家庭廚師。所以家裏那盤梅幹肉,被折騰出了很多版本。
以前總覺得梅幹菜的烤肉肉太少,所以先想出了壹個肉的版本,就是肉和梅幹菜的比例是7: 3,主要吃肉,自己享受。後來聽說要少吃肉,就做了壹個少肉的版本,就是肉和梅幹菜的比例是3: 7,梅幹菜為主,肉為陪襯。
感覺自己五十歲左右,廚藝了得,菜也越來越精致了。這個時候我不局限於這道菜,而是在思考如何把這道菜做上桌。於是出現了酒店版的梅幹菜燒五花肉,五花肉必須用黑豬買,要求切肉的師傅把五花肉切成同樣的大小;幹西梅浸泡在軟水中,切碎成粉末。這種餐館版本的幹梅子是用肉燉的。幹梅子包在五花肉裏,肉香,菜泡肉香,紅潤有光澤。是喝酒吃飯的絕佳伴侶。
後來我做了壹個家庭聚餐版的梅幹菜蒸肉。為了色、香、形符合食品標準,用臘肉代替五花肉,將臘肉整齊地鋪在梅子幹上,蒸了壹個多小時。這種梅子蒸肉適合招待客人。設置的很精美,很好吃,很吸引人,不愛吃肉的人會有食欲。
這幾年吃梅幹菜蒸肉的方式,更是讓我大開眼界。比如吃剩的幹梅子蒸肉,第二天用來炒飯。這種不加任何調料的幹梅子炒飯,成了我們家的獨創食物。如果發現胃口不好,就來壹碗梅幹炒飯吧。我還用剩下的梅幹蒸肉做包子,變成了梅幹肉包,肯定比外面包子店買的好吃多了。湯汁滲透到包子內壁,肉又脆又爛,咬得我停不下來。
最近想起父親做的梅幹菜蒸肉不太地道,決定改進壹下烹飪方法。先將幹梅子用清水浸泡半小時,擠出醬油色水備用;五花肉焯水,鍋中放少許花生油,放入姜片、八角、香葉,然後撈出;加入冰糖燒成焦糖色,加入五花肉代替醬油上色;加入料酒和生抽,然後炒壹會兒梅子幹。取壹口深鍋,鋪上壹層梅幹菜和壹層五花肉,最後放入籠中蒸壹個多小時。
2018版梅幹菜蒸肉的特點是用冰糖代替醬油上色,減少了鹹味,用冰糖代替白糖煮後更健康,更鮮亮。梅幹和五花肉分層鋪設,油脂的油汁會滴入梅幹,吸收肉味,而五花肉肥而不膩,梅幹油而不柴。食材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味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每個家庭都會有壹兩道看家菜,每壹道看家菜都會傳承壹些記憶或故事。如果有壹天妳家人要求,想吃很久沒做的看家菜,那壹定是喚醒她記憶中味道的瞬間,那種感覺壹定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