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紀初的第壹次世界大戰中,由於戰爭規模的擴大和速射武器的出現,保護陸軍有生力量的問題變得越來越重要。因此,煙幕在隱蔽軍隊作戰行動和保護軍隊有生力量方面也起著重要作用。在整個戰爭中,交戰國的軍隊廣泛使用煙幕。
在史無前例的二戰中,煙幕的使用達到了頂峰。蘇軍在跨越頓河、北頓涅茨河、第聶伯河、尼斯河和奧得河時,都使用煙幕有效地蒙蔽了德軍的觀察哨和火炮發射陣地,從而隱蔽了自己的行動,大大減少了部隊和武器的損失。在強渡第聶伯河的戰鬥中,蘇軍對69艘渡船和30公裏寬的江面進行了煙幕偽裝,將江面變成了雲海。德國人分不清渡船和碼頭在哪裏,河岸和河流在哪裏。他們只能狂轟濫炸。當蘇軍全部渡河時,德國飛機還在天上盤旋。
煙幕不僅可以用來隱蔽戰場上的移動目標,也可以用來隱蔽固定的大型目標。煙霧覆蓋的面積非常大,通常遠遠超過目標本身的平面大小,使對方無法確定目標的確切位置。同時,煙幕可以快速制造障礙,立即產生隱藏效果。比如二戰中,德軍航空兵轟炸普利茅斯的碼頭前,英軍大規模施放煙幕,模擬碼頭附近起火,使德軍飛行員迷惑,無法準確瞄準目標,判斷攻擊效果,從而更好地保護了普利茅斯的碼頭。
最常用的傳統煙幕偽裝器材有煙幕手榴彈、煙幕罐、煙幕火箭彈、煙幕炮彈和煙幕火箭彈。這些發煙設備中使用的發煙劑通常是黃磷、增塑黃磷、氯磺酸溶液、四氯化鈦、六氯乙烷、含有煤油和火箭燃料的石油潤滑劑、柴油等。這些煙霧偽裝設備主要對付可見光偵察,但對雷達、紅外等現代偵察手段似乎有點力不從心。
60年代末研制成功的壹種新型煙霧偽裝設備,不僅能對付可見光偵察,還能對付雷達和紅外偵察。1968 8月22日和23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在捷克上空監測的雷達突然失明,顯示屏上出現壹片“白霧”。與此同時,蘇軍在布拉格進行了大規模的空降進攻,並在6小時內控制了布拉格,22小時內占領了整個捷克。事後查明,當時蘇聯為了掩飾其入侵捷克的空中行動,在西德和奧地利方向施放了壹種特殊的煙幕——由金屬顆粒組成的空氣懸浮體。這種“煙幕”強烈幹擾了北約的監視雷達,使他們無法察覺蘇聯的大規模空中入侵。
除了幹擾雷達煙幕,人們還研制了專門用於紅外偵察和紅外制導武器的煙幕。這種煙幕的原料是直徑為3-60微米的顆粒粉末,粉末可以是滑石、高嶺土、硫酸銨、碳酸鈣、磷酸銨、碳酸氫鈉等。這些可溶性物質被壓縮空氣從煙箱中噴出,形成漂浮的煙雲。煙雲是中性的,無毒冷,不會被紅外線穿透,所以可以對付各種紅外觀測儀和熱成像儀。當坦克和艦船使用這種煙幕時,可以避免被紅外和激光制導導彈跟蹤,降低導彈對目標的命中率。這種煙幕在保護固定目標方面也有重要作用,比如橋梁和大型工廠。
煙霧偽裝雖然作用顯著,但容易受天氣和地形影響。暴雨可加速煙幕消散,但風向不利,可能“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對敵人有利;森林、河流和高地也會降低煙幕的擴散深度。另外,煙幕的有效持續時間比較短。因此,在使用煙幕偽裝時,壹定要根據目標區域的風向、風速等具體情況,確定煙幕設備的數量、布置方式和投放時機。可以預見,在未來高技術條件下,煙幕偽裝仍將是克敵制勝的“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