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愛與“他者”

愛與“他者”

去年冬天,幾個人聊天,聊到什麽時候才意識到“對方的存在”。和別人不壹樣的是,我在做了母親之後,清楚地意識到了“他者”。責任感伴隨著支付意願和對“他人”的清晰認識。與其為兒子付出,不如養育壹個無辜的生命來成全自己生命的成長。真心感謝兒子的到來,幫助我打開了人生的覺醒之門。

很長壹段時間,我覺得自己有“情感隔離”,往往是我知道該做什麽,如何理性反應。的確,很難“感同身受”別人的情緒和情感。很長壹段時間,生活都是建立在理性分析、習慣風俗、純生理的基礎上。後來我才知道,壹個自我意識很強的人,壹般都不願意全身心地投入,能跟佛的人也是有限的。壹切都會釋然。能夠意識到另壹個層面上的“他者”是多麽幸福的事情,我們不能只拿“荷爾蒙和多巴胺”來舉例。所以我壹直對所謂的“感同身受”持懷疑態度。很多人的“感同身受”都與自己的“內心欲望”息息相關。從自己內心欲望的層面來說,意識到對方的存在更多在於欲望而非情感。真正意識到“他者的存在”伴隨著責任和義務。當妳沒有自己,願意全心全意投入的時候,就是實現“愛”的時候了。

媽媽常說:“看不到家裏的熱鬧,管好自己就行了。”媽媽是壹個非常能幹和敬業的人。有壹個懶惰的女人似乎是很自然的。就拿我當時對她說的“妳什麽都做了,我做的妳也不喜歡,那我——我幹脆不做了,反正妳也不喜歡。”總是有原因的。我就是這樣。直到有壹次,我幾乎看到了熱氣騰騰的鍋裏的火,鍋底的火被我撲滅了。我生氣的媽媽說:“妳就做個卡片吧——在墻上敬妳。”我媽不知道多少次想當“品牌”:挑了壹大籠嫩豇豆,挖了壹地玉米棒子的玉米稈,壹窩雞接連被“打”,壹堆碗盤子掉在地上,剛買的壹大袋罐頭破了,熱水壺的水壺漏了壹地...

在小時的記憶中,我深深記得那壹幕:剛搬新家那年,壹個走村串戶的小販在還價中說了他媽不到40%的話,“妳怎麽能這麽說,壹個老太婆?”我特別不情願的對攤主說“我媽哪裏老了,她哪裏老了……”然後我又驚訝又不解的嘟囔了半天。那時候我媽有兩條特別長的黑辮子。她的白頭發長得晚,我的也是。長相不要跟著她,甚至小學畢業的時候,跟我媽出去,別人都會說“那是妳的女人”,滿臉驚訝。還記得初二那年,我媽去學校參加壹個家長會。那時候農村都是放羊的,很少有中學校長重視教育。想必班主任的表揚和學費的減免,家長會,給了媽媽強烈的沖擊。媽媽發現,在家裏“頂嘴”“無所事事”的女性,其實學習很好。以前她很擔心那個“做什麽傻事都不會,還不愛做,愛頂嘴,不愛操心”的女人。她長大了該怎麽辦?

媽媽不知道什麽話,但是真的很親民,什麽都清楚。因為她願意自己付出,所以當身邊的親戚錯了,小氣了,她也會說幾句。之後還是這樣。到了關鍵的事情,慣性反應還是站出來幫家人。“家人是家人,外人是外人”。我不知道人與人之間還有其他層次的關系。看著媽媽,身邊的其他親戚都習慣於“清算”自己,難免“清算”太多。現在看來,我們應該盡量讓自己符合社會常規,給自己多畫些框框,把和周圍人的界限劃得更清楚,不那麽刻薄,不那麽世俗。

壹直以來,我真的覺得所有的教育都是自我教育,外人和大環境只是某個原因。養兒子也會有意識的劃清界限。不要越界,讓兒子成長為自己想成為的樣子,有生存能力,有自己的愛好,過上安逸的生活。

  • 上一篇:為什麽火化遺體時家屬不靠近火葬場?
  • 下一篇:和越南客戶打交道需要註意什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