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整體受益原則。
按照系統觀點,整體功能大於其各部分功能之和。生態農業應優化農業生態系統結構設計,利用系統各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反饋機制進行調控,從而提高農業生態系統的生產力和穩定性。
2.小生境原則。
生態位是物種所處環境和自身生活習性的總稱。每個物種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態位,以區別於其他物種。生態位包括物種覓食的地點,食物的種類和大小,以及其每日和季節性的生物節律。基於生態位原理,將價值高的適宜物種引入農業生態系統,填補空白生態位。
3.食物鏈原理。
在農業生態系統中,食物鏈往往短而簡單,不僅不利於能量轉換和物質的有效利用,而且降低了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因此,人們可以以“有機物”為主線,將各營養級的食物選擇所拋棄的物質作為營養源,進壹步改造和利用食物鏈中相應的生物,從而進壹步提高生物能源的有效利用率。
4.物質循環與再生原理。
農業生態系統是壹個開放的系統,因為農產品輸出到系統之外,必然會有部分輸入到系統中。生態農業系統註重盡可能少的外部投入,通過立體種植和選擇回報率高的作物,以及合理輪作和制作有機堆肥,建立良性的物質循環系統,特別註重物質循環,使養分盡可能在系統內循環,提高養分的轉化利用效率。
5.生物種群的互生互制原則。
基於生物種群相互生成、相互制約的原理,建立立體種植、混合培養等高效復合系統,在有限的空間和時間內,容納更多的生物物種,生產更多的產品。我國廣泛采用的成熟種植(間作、套種、混作、復種)和立體種植,是利用物種間的共生關系建立的合理群體結構。同時還利用互代互抗的原理,有效控制病蟲草害。
擴展數據:
發展生態農業的意義;
1,發展生態農業的根本意義在於解決人類發展與自然破壞的矛盾。我們不得不承認,人類的生產活動對環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壞,而這種破壞如果不加以限制和規劃,將是人類自食其果,最終不得不滅亡或逃離地球。
2.人類是自然的產物,無論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對自然環境有著強烈的依賴性。因此,當自然環境被破壞時,自然會引起人們自身的反思。因此,發展生態農業是我們更好地生存的生命本能,是我們自我救贖的措施,具有深刻的自然意義。
3.優質的食物、清新的空氣、優美的環境是我們生存的本質需求,所以生態生產就是保護環境,綠色的環境才能給我們充滿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