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農業是基於傳統農業的農耕精華,如農時、節氣、耕田、農耕傳統等。,借鑒現代科技成果,采用高效的管理方式,將林、牧、副、漁、湖、草、沙產業與多類型、多業態、多生產形式相結合,對內充分循環利用物質和能量,對外輸出營養充足的優質產品,實現農業生產和農村。
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時代背景和人口的急劇增加,糧食產量成為首要需求,但高投入高產出是省力、省工、速效的。在農藥化肥為主要體現,高汙染卻被忽視的現實情況下,農業產業化的生產方式迅速發展,農民逐漸拋棄了傳承五千年的“耕田、養地、循環”的傳統耕作方式。
30多年來,農業工業化生產的負面效應逐漸顯現:農藥化肥造成了極大的環境汙染,病、草、蟲越來越難控制;特別是世界四大黑土地之壹的東北黑土地,已經被大面積“黑化”,變成了“黃土高坡”,壹些嚴重地區出現了沙漠化傾向,警示著農業危機的到來。
在農藥化肥的作用下,原本生物多樣性豐富、充滿生機的農村農田生態系統板結、酸化、鹽堿化,重金屬超標,土地的“團粒結構”消失,土地不再具有調節光、熱、水、氣的功能。把土壤有機質搶到最低後,依賴土壤有機質的土壤有益菌群也相繼消失,而有害菌群橫行,土壤中蚯蚓、昆蟲。
工業化農業生產模式下的土地是:只有“土”沒有“土”,生產出來的農產品不僅口感更差,質量上也有營養漏洞,生命養分缺乏嚴重,越來越不能滿足人類健康的需要,甚至成為危害人類健康,導致各種莫名其妙的疾病出現的根源。
想壹想農業中遇到的困難,就會發現所謂農藥化肥的“高產量”,是以攫取傳統農耕與土地耕種結合千百年積累的基本養分為代價的,就像給壹個正常健康的人註射“海洛因”毒品,會讓他在短時間內積累全部,甚至透支體力。用藥後,這個人必然會“力竭而死”,甚至活不下來。
為了尋求解決工業化農業的弊病,幾千年的傳統農耕文化的優勢被重新認識,然後農田和農村的整體生態系統和生態文明必將成為未來農業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