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壹天,傳統村落只存在於記憶中,我們能把鄉愁寄托在什麽上?近年來流行的壹句話“記住鄉愁”,勾起了無數人的鄉土記憶和親情記憶。“守鄉、留鄉愁”對於正處在工業化、城市化快車道上的中國來說,是壹個緊迫而沈重的時代課題。
可喜的是,在網上正在公示的7136個傳統村落中,已有2555個正式進入國家保護領域,這意味著保護工作上升到了國家層面。但可悲的是,即便如此,依然無法阻止瀕臨滅絕、遭到破壞的傳統村落。過度的商業化正在侵蝕傳統村落。
開發商把古村落當景點,把遺產當賣點,隨意增加景點,把古村落圍起來收門票。可悲的是,壹些古代民居建築和磚、木、石構件的倒賣特別火爆。這些都在加劇傳統村落的消亡。
筆者想起了2014播出的電視劇《青果巷》,以海歸畫家王賡、歷史大師青果為代表的有識之士鍥而不舍,努力捍衛青果巷。而的前妻溫蒂和房地產商人謝等人卻出於壹己私利,竭力破壞和阻撓。這不正是城市發展浪潮中傳統村落受到沖擊的壹個縮影嗎?不知有多少像青果巷這樣的歷史小巷淪為利益鏈的犧牲品?
另壹個更痛苦的現實是,壹些傳統村落獲批了,但村落裏的人越來越少。空巢化的逐漸滲透,讓只有殼沒有芯的傳統村落失去了活力。村民追求現代城市生活,但對傳統村落的保護價值缺乏認知和意識。
另壹方面,到目前為止,我國還沒有壹部專門針對古村落開發和保護的法規,缺乏有效的地方保護經驗。有時候,大家只能忍著痛,看著傳統村落在城市化的進程中逐漸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