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石家莊靈壽民間舞蹈的起源、表演形式、特點是什麽?

石家莊靈壽民間舞蹈的起源、表演形式、特點是什麽?

今年6月9日,吳帆、高蹺馬入選第二批石家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與“跑竹馬”不同,高蹺馬是壹種腳踩高蹺,與竹馬捆綁在壹起的民間舞蹈,高蹺與馬的結合被稱為“竹馬飛天”。為了壹睹高蹺馬的風采,幾天前的壹個上午,記者來到高蹺馬之鄉靈壽縣五番筒村,探訪了高蹺馬傳承人殷。

在交談中,我了解到高蹺馬的起源仍然是壹個“突發奇想”的結果。1876年,清光緒二年,靈壽縣的吳凡和村民尹老梅到平山縣石橋村趕廟會。有“旱船”、“跑竹馬”、“跑驢”等當地民間舞蹈,都是在平地上表演的。因為來趕廟會的人太多,尹老梅擠得根本看不到演出,失望而歸。吳凡和村民們有踩高蹺的傳統,尹老妹本人就是踩高蹺的好手。回到村裏,他想出了用旱船和跑竹馬踩高蹺的主意,讓更多的人擡頭看表演。於是,尹老妹在身上綁了壹匹竹馬,踩著高蹺在村子裏走來走去,讓村民覺得很新奇。後來,他在展示自己技藝的同時,加入了壹場簡單的曲藝表演,高蹺唱大戲,廣受好評。自此,高蹺馬成為吳梵同村特有的舞蹈形式,並成為方圓李記廟會和祭祀的著名劇目。高蹺馬的技藝代代相傳,尹老妹被尊稱為高蹺馬的“爺爺”。

第六代傳承人尹今年62歲。她精神矍鑠,熱情樂觀。他壹見到記者,就說起了高蹺馬的各種“招數”。說到崛起,他得站出來,為大家發光。他的表情特別生動。談及少年學藝的經歷,尹老漢說高蹺馬要從練踩高蹺開始,從扶著墻根開始,到兩個人並排走,壹練就是大半天。走穩了,還要學“功”,也就是表演技巧。例如,作為壹種外觀表演,“磕頭”類似於“踢踏舞”,只是很難踩高蹺。記者聽說有壹個叫“踢臉盆”的表演,覺得很好奇。有必要在臉盆上踢高蹺嗎?尹老漢笑著說,這次表演難度最大,要求演員身體柔韌性很高。它表現出來的是“驚馬”,需要駕乘雙方的配合。他們各自握著韁繩的壹端,向後傾斜,繞著馬頭轉圈,形成壹個盆狀的姿勢,故名“蹬臉盆”。

吳梵村的踩高蹺運動員壹到冬天就開始練習,壹直到正月初壹的彩排。初五到初十四在本村和鄰村演出,叫“拜年”;正月十五,他們開始參加本縣的廟會,稱為“上廟”。最初的表演形式是女驅馬,男驅馬,是“送郎上戰場”的時代寫照。現在變成了女的騎馬,男的騎馬。用尹老漢的話說,就是“回娘家”。這些年來,尹老漢印象最深的成績是1977。他的高蹺馬隊打了三個月,人山人海的盛況記憶猶新。

  • 上一篇:描寫蘇州的散文詩
  • 下一篇:中醫全息醫學的內容簡介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