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稱孝節、送窮節。節日當天,家家戶戶用糯米和紅糖煮九粥,裏面放紅棗、花生、豇豆、芝麻、菱角,用來祭祀祖先,作為全家人的早餐。所有出嫁的女兒都要把牛九洲送回娘家孝敬父母,也就是祝他們平安度過九五。
這個節日的由來,據說是古代木蓮的母親生性兇猛,死後被送到地獄受罪。木蓮長大後,每天給媽媽的飯都被小鬼吃了。後來他用黑米煮了壹碗黑粥,小鬼們都嚇得不敢吃了。他媽終於吃了兒子送的粥,不再餓了。後來,人們把這壹天命名為孝日。
做夏季農歷的第壹天。
因為早春乍暖還寒,很容易生病。在古代,為了提醒人們,在夏天的第壹天舉行壹個“節日”儀式,稱為“造夏”。做夏天的活動,從古到今都是不壹樣的,比如摘李子,吃竹筍,目的都是為了祛病消災。現在流行做定邊糊,煎“煎餅”,做“碗餅”。煎餅用豆芽和米糊在特制的鍋裏煎;碗餅是在小碗中,將發酵的材料加入米漿中烹制而成。清代林祖陶詩:“春花轉綠,變陰,迎合菜肴烹調之妙。”做個花糕就能開花,獎勵首先來自鄰居。“花糕是碗糕。這個習俗已經改成吃定邊糊了。
冬節搓丸農歷冬季至日
福州獨特的傳統季節習俗象征著家庭團聚。
在冬季至日的前壹天晚上,人們會在祠堂前展示吉祥的供品,如簪花壽面。桌面上放著壹個竹籃,裏面裝著糯米粉,裝飾著橘子、紅筐和四季的花。然後全家人圍坐在竹簍旁,搓著藥丸,唱著兒歌。搓丸有搓球和搓條兩種,搓成不同的形狀。大人喜歡捏壽桃、蝙蝠等吉祥物品;小孩子捏的東西,大人都叫好。比如捏壹只狗,就唱“狗投財”,捏壹只龜,就唱“龜壽”。揉好的藥丸煮熟,和涼粉壹起吃。
普渡節65438+2月9日
福州郊縣的傳統節日。這壹天,廚師在露天的大廚房裏準備飯菜,郊縣的農民邀請親戚朋友到家裏品嘗美味。人越來越多,越來越有福氣,“露天大廚房”成了極具特色的壯觀景象。
儀式爐65438+2月23日、24日。
民間傳說,玉皇大帝派竈神下凡,監督家家戶戶的行為,每年農歷正月初四到,65438年前的2月24日動身上天。祭竈是為了告別竈神。福州的竈祭分兩天舉行:二十三夜“肉竈祭”,獻魚獻酒,希望竈神能在玉帝面前掩惡揚善;24晚“素食竈”只供水果、蔬菜、竈糖、竈餅。為了怕竈神喝醉,不管好壞,胡說八道。人們特別註意糖在祭祀爐中的使用。祭祀結束後,在竈門口畫了壹把糖,意思是把竈王爺的嘴粘住,讓他少說廢話。正所謂“天道說得好,下界保平安”。
爺爺奶奶在給竈臺祭祀之前,要給孫子孫女們發糖果、餅幹、花殼(面具)。舊社會醫術不發達,迷信的人認為戴花臉殼可以讓瘟神看不到小孩的真面目,避邪。現在壹般不舉行祭祀竈神的儀式,但逢年過節家庭宴的習俗依然存在。廚糖、廚餅改名為“年糖、年餅”,花殼成了春節孩子們的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