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劇、東北皮影戲、吉劇等
1、評劇:發源於河北唐山,是流行於北京、天津和華北、東北各地的地方戲。它最初是在河北民間說唱“蓮花落”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又先後吸收了其他劇種和民間說唱的音樂和表演形式,於清朝末年形成了評劇。評劇具有活潑、自由、生活氣息濃郁的特點,擅長表演現代生活。
著名演員有小白玉霜、新鳳霞等,代表劇目有《秦香蓮》、《小女婿》、《劉巧兒》等。
2、東北皮影戲又被稱作“此地影”、“照條兒”,它還包括內蒙古東部的“邊外影”和“雙城影”等,約有二百多年的歷史。
3、吉劇流行於吉林省各地以及遼寧、黑龍江、內蒙古自治區的壹些地區,是在建國後在二人轉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新劇種,因其誕生於吉林省的省會長春而得名,唱腔是以板腔體為主,兼用曲牌的綜合體制,代表性劇目有《藍河怨》、《桃李梅》、《包公賠情》、《燕青賣線》、《搬窯》以及《江姐》、《雨夜送糧》等。
擴展資料:
吉劇發展成果:
建國後,吉林省的戲劇工作獲得了較大發展。1960年2月,吉林省吉劇團成立,吉林省從此結束了沒有自己地方戲曲劇種的歷史。與此同時省內農安縣的黃龍戲和扶余縣的滿族新城戲也相繼誕生。1980年全省形成壹支300余人組成的專業戲劇創作隊伍,戲曲理論研究空前活躍。
壹大批著名的戲劇演員:劉中、王青霞(吉劇)、趙秉南、王玉蓉、梁小鸞、毛世來(京劇)、李岱、筱桂花、王曼苓(評劇)等,活躍在戲曲舞臺上。吉林省吉劇團在過去的保留劇目《包公賠情》、《搬窯》、《燕青賣線》基礎上,又相繼調演了《買菜賣菜》、《包公趕驢》、《三放參姑娘》等。
這些劇目的排練,努力追求舞蹈性和說唱性,更貼近東北民間藝術形態,增強了劇種的個性。這壹時期,先後創作了新城戲:《紅軍女》、《繡花女》等。黃龍戲:《無是生非》、《風雪菱花》等。評劇:《奇冤義膽》、《徐九經升官記》等。
吉林省創作的話劇《救救她》、評劇《月難圓》、京劇《火焰山》、吉劇《包公趕驢》、二人轉《豐收橋》等壹大批劇目在全國獲獎,產生較大影響。到1998年年底,吉林省已有藝術團體近70個,戲曲創作、評論機構40多個。
百度百科-東北皮影戲
百度百科-吉劇
百度百科-地方戲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