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部人類文明史,也可以說是壹部木炭發展史。
木炭是大自然的產物,源於火,儲存火。
有了火,人類擺脫了吃人飲血的蠻荒時代;有了木炭,人類可以冶煉出先進的勞動工具。木炭和火發展了勞動工具,儲存了人類文明的火種,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
據考證,木炭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1.7萬年前。
考古人員在元謀人遺址地層中發現了大量混有粉質粘土的碳屑。
在歐洲,最古老的火場是654.38+0萬年前。
無獨有偶,1997年在遂昌發掘的濠川墓地被列為中國重大考古新發現,現已正式命名為濠川文化。是繼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之後的又壹重要史前文化。在浩川墓地的發掘過程中,發現有大量明顯的“棺灰”痕跡,說明居住在遂昌的人們在4000年前就開始使用木炭了。
1,歷史淵源
遂昌建窯燒炭歷史悠久。
木炭產業生產是山區農民的傳統產業之壹,其產品包括木炭和竹炭。
目前,竹炭因其致密性和高比重而在日本和東南亞流行。
據史料記載,遂昌炭業興起於唐宋,興盛於明清,延續至今。
它的興起和發展與遂昌礦冶業密切相關。
早在宋代,朝廷就先後開采金銀坑銀礦和遂昌地方銀礦。當時用“燃爆法”獲取礦石,用“吹煉法”提煉白銀。
碳是冶煉的主要燃料。
這壹時期,遂昌炭業因冶煉業而迅速發展。
到了明朝,中國社會經濟逐漸繁榮,對白銀的需求更加廣泛,加速了金銀的開采,掀起了全國範圍的開采狂潮。
據礦坑冶金學記載,天順、成化、萬歷年間,遂昌的采礦業非常繁榮。
這壹時期,遂昌燒炭、用炭達到歷史高峰。
《浙江同治品》雲:“萬歷年間,采黃巖坑。
.....,煮沙子還不夠付食物和木炭的錢。“然後,銀坑停止開采。
遂昌炭素工業轉化為商品生產,通過水運銷往外地。
制炭集中在遂昌烏溪江的王村口源、周公源源、湖山源(俗稱“三源”),這裏水路便利,周公口是水性炭制品的集散地。
炭農在三原深山,築土為窯,用竹籃燒,投行賣。
木炭商用籠子收集木炭,用竹筏運到蕭山喬伊、文家堰、杭州江幹,再賣到杭嘉湖和上海。
遂昌炭制品以其燃燒溫度高、耐熔、無煙的特點,深受杭嘉湖地區蠶農的青睞,久負盛名。
經營木炭行業獲利頗豐。
《光緒遂昌縣誌》記載“朱瑾初窮,從事炭木,家漸富足,慷慨求義,立舟於田,濟病。”
當時遂昌炭業的生產是以烏溪江“三源”為中心,逐漸形成規模並擴大的。
乾隆時期,遂昌的炭制品市場貿易活躍,無錫河水運頻繁,炭商的資本和勢力不斷擴大。
乾隆五十壹年(1786),中浙三等商人,在杭州水墩橋右買下王的房子,作為“永昌府”,讓進士、考生和出省者有住的地方。
浙江省社科院陳學文先生在《明清浙江方誌劄記》中介紹了清代道光遂昌縣誌,並指出:“這是珍貴的工商史料,對研究會館歷史非常有價值。”同時指出:“壹個偏僻的山區縣在省城設立會館,意義重大,說明中國的商業資本和商人勢力在清朝中期得到了極大的擴張。
這種材料非常典型。"
到民國11 (1922)年,木炭已經銷往溫州、上海和海外。
民國二十五年(1936),該縣運炭1050噸。民國三十七年(1948)八月,根據農林部薪材供需調查表,遂昌縣年產量記載為3750噸。
建國後,1958年木炭收購量達30910噸,主要銷往上海、杭州、寧波、溫州、麗水等地。
1995期間,國家啟動天然林保護工程,限制木材資源消耗。竹子具有生長速度快、壹次種植後每年都會冒出新竹、生物群落相對穩定、可持續利用等特點,使得竹炭在木炭產品中的比例逐年增加,現已成為主要的木炭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