簸箕形似大鑼,結構簡單。但是編織簸箕涉及到幾道工序,是傳統的手工工藝。從中可以看出能工巧匠的技藝。
首先,選擇竹子。竹子品種要好,不要太老也不要太嫩。老舊,難操作,容易壞;嫩,容易被蟲子吃掉。這裏有壹個掌握溫度的問題。
然後就是編織簸箕排(俗稱簸箕底),就像編織床墊壹樣。為了節省材料,先編織壹個方形的竹筏,然後逐漸展開成直徑略大於簸箕直徑的正八角形竹筏。編好木筏後,用尺子畫壹個圓,用鋒利的刀把木筏剪成圓形。
夾緊排是整個過程中最關鍵的環節。簸箕耐用不耐用主要看這個。夾緊排必須是箍。箍要用上好的竹子,周長是簸箕直徑的三倍多壹點,寬1.5厘米到2厘米,厚0.5厘米到0.7厘米。兩個圓環,壹個內圈,壹個外圈。夾排時,先將內箍平放在圓排上;然後拆下外箍,用壹端沿內箍周邊拉起圓排;然後用夾子夾住整個零件塊;然後在內圈附近鉆孔綁鐵絲。雖然操作不算太復雜,但也不是壹朝壹夕就能操作自如的。
最後壹步是綁藤蔓。以前是用藤條做原料,所以叫藤條裝訂(現在原料改成了塑料片)。在這之前要鉆壹個洞,直徑3厘米左右,已經填滿了整個鐵環。能工巧匠紮藤時手臂放松,仿佛少女在飛針,在壹根線上行走。太美了。
我們希望簸箕早日結束使命,走進博物館,也希望傳統手工藝得到傳承和創新。
點評:準確的語言+深遠的思想。首先,作者準確地理解了被解釋對象的生產過程和每道工序,並用準確、科學的語言表達出來。其次,作者寫這篇說明文是為了讓簸箕這壹傳統手藝傳承下去,使文章超越了它本身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