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對浪漫的描述和歷史事實之間幾乎沒有區別。此役可視為200年官渡之戰的收官之作。經過七年的征戰,曹操徹底平定了河北趙巖的土地,統壹了除西北和漢中以外的中國北方。平定河北後,曹操長期以鄴城為統治之地,夏夜也長期是中國最重要的文藝活動中心。需要為河北前統治者韓復和袁紹平反。他們可能不擅長戰略鬥爭,但是發展和治理河北的結果是極好的。
52歲的曹操事業在此時達到巔峰。之後無論是攻克荊州後的赤壁之戰,還是平定涼州後的漢中,曹操都犯下了重大的戰略戰術錯誤,失去了統壹全國的機會,形成了近百年來三足鼎立的局面。
但至少此時此刻,曹操壹定是驕傲地看到了統壹全國的希望。至此,曹操想必已經開始思考這個國家的方向和出路了。漢末之亂與以國家意識形態為主導的漢代經學思想體系的僵化和崩潰有很大關系。從東漢末年開始,中國的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開始重建,並在數百年間不斷變革和演變。曹操和他的曹魏集團無疑是這個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發起者和參與者。
順便說壹句,於迅之死的謎團其實根源於曹操和於迅在國家路線上的分歧,而不僅僅是對漢朝的忠誠。
曹操生活在壹個漢代經學崩潰的時代,也是壹個貴族豪門崛起的時代。士大夫文化發展出壹種追求高雅和個性的風格,後來被稱為“魏晉風流”。這種風格可以說源於曹操父子領導的建安文學,這首詩也可以說是壹種反思。
這首詩原是曹操的樂府組詩《走出廈門》的第壹章,歌頌了河北的風光人情和曹操的壯誌豪情。《觀滄海》的名字是後人加上去的,另壹首名詩《雖歸壽》是這組詩的第四章。(全詩見百度)
漢樂府最初是被朝廷和政府用來收集民間和文人的詩詞並制作成音樂。經過大量的收集和整理,樂府詩被歸入各種類別,樂府詩發展成為壹種規範的、規模化的詩體。
曹操本人應該有過宮廷樂府的熏陶經歷。其父曹嵩被大宦官中的常侍曹騰收為養子,曹嵩也曾通過買官被任命為三公之壹的校尉。曹操19歲初入官場,在洛陽城北當副將,與北京的王公貴族交往甚多。
曹操壹生多次寫樂府詩,並作了相應的改動,也在壹定程度上推動了樂府詩從官方文學走向文人創作。
52歲的曹操是個巔峰。至此,他對自己路線的實踐達到了高潮。這條路線是在漢代經學思想體系崩潰後,曹操拋棄傳統儒家路線,以法家思想為體。在這壹點上他幾乎是不可戰勝的。
但僅此而已。在鬥爭和重建國家的過程中,他的法家路線和政治技巧壹再遭遇挫折。所以,在那之後,他再也沒有那麽強烈的心和精神去寫《日月之行,若出其不意》。還有“老馬蹲伏,誌在千裏”等詩句。
特別是樂府詩,有音樂。那時候經常用編鐘,聲音又大又遠,氣氛稀薄。有了這樣的詩句,壹定能激蕩人心。央視老版本的《三國誌》,改編了曹操的另壹首樂府詩,壹小段歌詞,由楊洪基演唱。我壹直很喜歡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