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通過比較自然哲學形成時期的不同宗教背景,指出在中國古代,宗教意識是官學的主要組成部分,被忠臣所控制,並以經典文獻的形式固定下來,其向自然哲學的過渡是非常緩慢和不完全的;在古希臘,宗教意識並沒有成為官方的學校。反而被民間學派的傳播削弱了,所以很快就被自然哲學徹底取代了。在西周占蔔官編撰的占蔔書《易經》中,以及在米利都學派和畢達哥拉斯社會中,作者尋找中西宗教意識向哲學思想演變的跡象,發現在中國古代,宗教意識向自然哲學思想的過渡表現為對“天”的認識的具體化;在古希臘表現為對“始基”認識的具體化。最後,通過《易傳》與形而上學的比較,揭示了中國人本哲學和西方自然哲學形成的思想基礎。《易大傳》提出了比較完整的關於自然的思想,可視為先秦時期自然哲學的最高綜合;《形而上學》是古希臘哲學大師亞裏士多德最重要的著作。亞裏士多德關於自然的思想在《形而上學》中被哲學概括,形成壹個完整的體系。將陰陽與物質、彈性、生成進行比較,指出《易傳》以陰陽之道建立卦系,解釋宇宙及其運動。其核心是以天地為準繩,以人事為依據,這既是對周以來天人合壹自然觀的整合,也為秦漢時期的“天人感應”理論奠定了基礎。形而上學把世界的體系建立在實體論的基礎上,解釋產生和發展,其核心是把目的作為事物的原因。不是以人為本,而是以神為本;它是古代靈魂理論的延伸,最終與猶太神學相結合,成為基督教神學的重要來源。
通過四個層面的比較研究,指出先秦自然觀的最大特點是認為人與自然相通,以人事追求天意,以天意重視人事,圍繞人的現實需要、政治治理和道德規範使自然合理化,使天道觀和倫理觀融為壹爐,把道德規範作為自然的原則和目的;古希臘自然觀的最大特點是把自然視為人類的外在。通過探索外部世界的原因和原理,我們可以了解自然,從而自然觀和認識論緊密結合。從上述兩種重視倫理和認知的傾向來看,中國後世哲學的“藏天不知天”與西方哲學的“藏天不知民”有著本質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