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農歷正月初壹,又稱陰歷(農歷年),俗稱“過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最熱鬧的古老傳統節日。
春節習俗:臘月三十,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福”字,剪窗花,掛彩旗,蒸年糕,吃餃子,放鞭炮,守除夕,大年初壹互祝新年好。
如今,悠久的歷史使春節成為象征著中國人民團結、幸福和希望的傳統節日。
2.元宵節
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是中國人的傳統節日元宵節。元宵節因其節日活動在每年第壹個月的第十五天晚上舉行而得名。
元宵節的習俗包括觀賞燈籠,在新年打鼓,歡迎廁神和猜燈謎。
吃元宵的習俗始於宋代。元宵是壹種餃子,是用糯米粉做成實心或帶餡的餃子。可以煲湯吃,也可以炒著吃,也可以蒸著吃。
3.清明節
在三月和四月,中國傳統習俗中最重要的節日是“清明節”,發生在公歷4月5日左右。在中國大部分地區都很流行。
清明節民俗活動有禁火吃冷食、掃墓遠足、插柳插花、蕩秋千、蹴鞠(踢足球)、放風箏、拔河、打馬球等。
清明節是壹個因為有寒食、禁火、掃墓習俗的節日。自西周(約公元前1000年)以來,就有掃墓或在墳前祭祖的習俗。
4.端午節
在中國,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段”字的意思是“最初”,“端午”的意思是“第五天”。根據歷法,五月是“正午”月份,所以“端午節”逐漸演變成了“龍舟節”。《燕京年譜》記載:“五月初五為五月初五,字之音譯也蓋。”
端午節期間,中國各地有許多習俗。這壹天,家家戶戶掛鈴鐺,掛艾葉菖蒲,鬥百草,驅五毒,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戴香囊。
5.七夕節
又稱乞丐節、女生節。相傳源於牛郎織女在橋上相會的神話。據《荊楚紀年》:“七月七日,是牽牛與織女聚會之夜。晚上別家女子紮彩樓,穿七孔針,或以金銀玉為針,老果當庭乞巧。”這種乞討不僅是壹種好玩的玩法,更是對心靈手巧和運氣的壹種希望。
中國情人節最常見的習俗是年輕女性在七月初七的晚上從事各種乞討活動。討巧的方式大多是女生穿針引線,做小物品,放點瓜果來討巧。
6.中秋節
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它是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農歷八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中秋節。根據我國古代歷法的解釋,八月是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中秋節”,八月十五日在中秋節的中間,所以稱為“中秋節”。中秋節的滿月象征著團圓,所以也被稱為“團圓節”。
相傳,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始於唐代。當唐太宗和他的大臣們慶祝中秋節時,他拿著壹個藏族商人贈送的圓餅,指著天上的明月笑著說:“我們應該用胡餅邀請蟾蜍。”
隨即,官員們分享胡餅,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就開始了。中國人壹直把家人團聚、家人團聚、家人團聚看得無比珍貴。中秋節寄托了人們“合家團圓”的希望。
7.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是中國壹個古老的傳統節日——重陽節。中國古人視九為陽數,九月初九,二陽重,故稱“重陽”。重陽節,又稱“老人節”。
重陽節爬山是這個節日的主要習俗。還有重陽節插山茱萸、喝菊花酒、吃重陽糕等習俗。山茱萸,又名月膠,是壹種氣味濃烈的中藥植物。中國古人認為用塞子折疊起來可以防止邪靈的入侵。吸煙後,可以避免昆蟲叮咬。在這個“百足蟲死而不僵”的時候,用煙熏她來避免,就像端午節抽雄黃壹樣,是符合傳統衛生習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