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吊腳樓簡介
苗族吊腳樓是苗族的傳統建築,也是中國南方特有的古建築形式。壹般都是山川環繞,鱗次櫛比,疊在上面。苗吊腳樓分上下兩層,樓上住人,樓下架空。上層空間寬敞,工藝復雜,做工精細。低層到處都是建築,很不規則。
現代建築師認為,苗吊腳樓是生態建築的最佳形式。
苗族吊腳樓的結構
吊木建築的地基必須是將邊坡挖成兩層;每層深度超過6英尺,每層面積約為100平方米。上下樓層相差4尺多,樓層之間的山壁和外山都是石頭砌成的。建房時,前排的落地式屋柱放在下層地基上,最外面的落地式屋柱與伸出上層地基的樓板平齊,形成懸空吊腳,上下地基之間的空間成為吊腳樓的底層,這就是所謂的“不平地”吊腳建築特征。吊腳樓采用鬥式結構,每排5至7根柱子,柱子之間用瓜或方連接,形成立體網狀結構。中柱壹定要用楓樹,因為楓樹是苗族人生活的圖騰樹,是象征祖先靈魂的聖樹。
吊腳樓壹般以三座四層柱或三座二層樓為主,壹般分為三層。底層用作畜禽圍欄,也用於擱置農具和雜物。中間樓層住人,中間有廳,廳兩邊的柱子要加柱子,地板要加厚;因為這是壹家人的主要活動空間,也是宴客唱歌跳舞的地方。壹些家庭在面對大門的墻上放置了他們祖先的聖靈的神龕。神聖的家庭祖先崇拜活動在大廳裏進行。壹般情況下,左右側室作為臥室和客房。三樓多用於存放糧食和種子,是全家人的倉庫;如果人口多,也需要安裝單獨的臥室。廚房位於側樓。建築的空間劃分與組合以聖靈祖祠所在的房間為核心,再向外延伸輻射。生活在這樣的空間組合中的家庭成員,無形中被祖靈所在大殿的空間吸引力所凝聚,從而增強了家庭團結的親和力。祖先崇拜的苗族傳統宗教在吊腳樓民居建築中得到了充分而完美的體現。
苗族吊腳樓的特點
苗族吊腳樓建在壹個斜坡上,地面切割成“工廠”狀的土臺,由長長的木柱支撐。根據土平臺的高度,在其中壹段安裝檁條和橫梁,與土平臺平行。吊腳樓低七八米,高十三四米,占地十二三平方米。屋頂除少數杉木皮外,多為青瓦覆蓋,光滑緊實,大方整潔。
吊腳樓壹般建四排三室,有的除了正房還建了壹兩個“偏樓”。每排木柱壹般為9根,即五柱四瓜。每座木質建築壹般分為三層,上層儲存糧食,中層住人,下層有圍欄,用於堆放雜物或飼養牲畜。人住的壹樓,上下兩層旁邊都有木梯,這壹層配有走廊,寬度約1米。大廳是迎賓間,兩邊的房間隔成兩三個小房間,作為臥室或廚房。房間寬敞明亮,門窗對稱。壹些苗族家庭之間也有火坑,他們在冬天燒火取暖。中殿前面有壹個大門。兩邊各有兩扇門和壹扇窗。中堂前檐下有靠背欄桿,稱為“美人倚”。
苗族吊腳樓是苗族特有的建築形式,是山地條件下的獨特創造。這些充滿民族文化的傳統建築為苗族人民的生活提供了熱情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