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苗族銀飾鍛造技術的歷史淵源

苗族銀飾鍛造技術的歷史淵源

苗族銀飾制作工藝歷史悠久,經歷了從原始飾品到巖貝飾品、從植物花卉飾品到金銀飾品的演變。經過傳承,銀飾品的花紋和造型已經基本定型,其品種和款式還在不斷翻新。由此產生的首飾鏈成為苗族社會演變的標誌之壹。

在非銀產區貴州,歷史上銀飾品加工的主要原料是銀元和銀錠。也就是說,苗族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些年來,積累的銀錢幾乎都被投入了大熔爐。正因為如此,當地銀飾的銀純度以當地流行的銀幣為準。比如民國時期,黔東南的疆域以雷山為界。北方的銀料來自海洋,純度很高,南方的銀飾來自二號,質量很差。20世紀50年代以後,黨和政府充分尊重苗族人民的風俗習慣,每年都以低廉的價格分配苗族特銀。

苗族的銀飾在各族首飾中首屈壹指,婦女打扮時必須佩戴銀飾,價格昂貴,數量眾多。有銀插花、銀牛角、銀帽子、銀梳子、銀別針、衣領、耳環、披肩、壓領、腰鏈、衣片、衣泡、銀鈴鐺、手鐲、戒指。壹個衣著光鮮的苗族婦女,全身可以佩戴二三十斤銀飾。苗族人用銀的觀念壹是審美,二是招財避邪。每逢民族節日,苗族姑娘頭上、脖子上、胸前、背上掛滿銀飾,跳上蘆葦蕩,踩上銅鼓。銀器叮當作響,閃閃發光,趣味十足。婚禮當天,銀飾是新娘不可或缺的裝飾品。

銀飾是苗族人富貴的象征,尤其是在苗族過年,或者結婚的時候,苗寨就變成了壹片銀裝素裹的世界,這是苗族特有的銀飾文化。

由於對銀飾的大量需求,苗族銀匠業異常繁榮。僅黔東南州,以家庭為作坊的銀匠就有數百人,從事過銀器加工的多達數人。家庭作坊大多是師徒攻堅的父子組合,也有夫妻組合。這些作坊往往農忙,也總是農忙。

黔東南苗族銀匠可分為定點型和流浪型。大部分都是定點型。他們在家承接銀飾加工,服務壹個村或幾個村,形成相對封閉的區域格局。客戶都是部門的,所以在分公司內部也可以叫銀匠。定點銀匠的分布和數量自然是根據區域環境和市場需求進行調整的,以石洞、排洋、西江、萬水、王家排為典型。流浪銀匠也以家庭為作坊,農閑時出去招攬生意。通常每個縣都有自己的特殊路線。他們不僅為自己的部門或民族加工,還知道數百英裏外其他分支或民族的銀器風格。他們對加工也很熟悉,也很得心應手,所以也可以稱為地區銀匠。據調查,黔東南銀匠的足跡遍及全省,並延伸至桂北、湘西等地。

  • 上一篇:祠堂屬於傳統民居嗎?
  • 下一篇:誰知道邵武和平古鎮的歷史?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