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蘋果起源於中國,漢代有記載。魏晉時期就有栽培。賈思勰的《齊姚敏書》對錢和林齡有詳細的論述。就是現在的棉花蘋果,包括檳榔;淩琳只是壹個沙果。因此,我國蘋果栽培歷史已有2000多年,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蘋果繁殖、栽培和加工經驗。甘肅河西走廊已成為棉花蘋果的中心產區。鮮棉蘋果仍廣泛分布於陜西、甘肅、青海、新疆等地,有100~150樹齡的樹。新疆還有蘋果的原始森林,是蘋果可利用的自然資源。
19世紀中葉以後,外國大蘋果品種通過西方傳教士傳入中國。經過當地人的飼養、繁殖和推廣,已經達到壹定的規模。雖然栽培歷史短,但發展很快。1952年,我國蘋果產量僅為118000t;2001年,蘋果種植面積增長到206.62萬km2,產量2001.5萬t,分別占全國水果總面積和產量的25%和33%。國家1984開放水果市場後,極大的調動了果農的積極性。1984-1994,10年期間,蘋果年均產量增加80萬噸,從1994到2000年,蘋果年均產量增加1.5萬噸。
1997以來,蘋果生產進入調整階段,不適宜區和適宜區的老劣品種,以及管理技術落後、經濟效益低的地區蘋果種植面積大幅減少,而蘋果產量好、經濟效益高的地區蘋果種植面積穩步發展。到2001年,我國蘋果種植面積從1996年的歷史最高水平65438+298.68萬km2減少到206.62萬km2,五年間年均減少8.4萬km2。蘋果生產開始由數量擴張向質量效益轉變,種植面積越來越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