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和正月初壹是中國的農歷新年。在福建省莆田市,有兩個春節假期,即農歷初四和初五,以及農歷初二。為什麽?
莆田和全國其他地方壹樣,慶祝春節。從臘月二十五開始,家家戶戶都會包以糯米粉做成的紅色丸子,和內地的餃子意思壹樣:紅色是喜慶的顏色,圓圓的形狀象征著家人團聚。
貼春聯也是中國春節特有的習俗。就是把各種吉祥的祝福語寫在紅紙上,貼在門的兩邊。但是莆田的春聯也和內地的春聯很不壹樣。他們都必須在紅紙上加上白邊。為什麽?
中華民族尊敬祖先,人們會遵守祖先留下的風俗習慣,可能幾千年都不會改變。但在莆田,300多年前發生了壹次重大變化,導致了春節習俗的變化。這是日本浪人和日本海盜從海上入侵。
那壹年,侵華日軍入侵莆田,占領了幾個月,殺人無數。直到中國赫赫有名的抗日名將戚繼光從浙江趕來,才把他們趕走。此時已經是第二年的第壹天了。在山裏避難的人們已經陸續回家了。他們哪裏會有過年的想法?
現在莆田人過春節的習俗從此改變了。當年初二,很多家庭在日軍入侵中失去親人,正在辦喪事。許多親戚朋友都來家裏吊唁死者。所以這是壹個禁忌和悲傷的日子。延續下來,就形成了初二不上門的習俗。第三和第四天,人們開始為節日安排各種物品,為新年做準備。第四天晚上,壹家人又坐在壹起,吃了年夜飯。第五天和大年初壹壹樣,人們挨家挨戶拜訪,回憶過去的歷史,聯絡鄰裏的感情,談論對未來的希望。莆田人過春節的習俗,鐫刻著他們痛苦的歷史記憶。
莆田的白頭春聯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過去,莆田人世世代代都在門上貼紅對聯。嘉靖年間大屠殺後,人們在紅色春聯的頭上貼上白色的額頭,以表達對死去親人的悼念。
元宵節是中國緊隨春節之後的另壹個大節日,它的日期是在正月十五。但是莆田人從正月初六開始,過了20多天的元宵節活動。元宵節主要有兩個節目:壹個是吃元宵,壹個是遊花燈。莆田人把這兩項內容變成了壹場大型的狂歡...
2、
莆田人過春節有壹個突出的特點,就是不到壹周就過兩次年。大年三十,全家團聚,大年初二不去拜訪。大年初四,他們變“老”了,然後吃壽面,再做壹次。元宵節是莆田人慶祝春節的另壹項重要活動。與其他地方正月十五過元宵節不同,莆田人從正月初六就開始了20多天的元宵活動。
正是因為莆田這種獨特的民俗現象,央視導演在選題時,將莆田人的節日定在了春節這壹時刻。他們借助莆田電視臺提供的大量素材,精心策劃,試圖全面解讀這壹獨特民俗的起源和發展過程。
為了拍好《莆田人的春節》,央視欄目組在大群人到來之前,就派出導演組前往莆田,尋找選題,擬定完整的拍攝方案。到達後,莆田電視臺相關領導和部門積極配合,尋找歷年拍攝保存的史料,並派出骨幹記者跟隨導演走訪仙遊、涵江等場地,幫助其完成拍攝任務。當地鄉鎮有關部門的領導和群眾也很熱情。他們按照事先的安排,組織群眾演員,配合央視拍攝每壹個鏡頭。
為了讓畫面語言更加豐富,央視導演特意借用搖臂拍攝。在湄洲島拍媽祖的時候,八米長的搖臂不夠長,換了近壹個小時的鏡頭位置。機器設置好後,是吃午飯的時候了。管委會說先吃飯,導演沒做到:拍電視是要用完的,這個時候不拍只能等到明天。因為風大,幾個人都沒能扶住搖臂,相機拍出來的畫面還是搖搖晃晃的。等風輕了,畫面滿意的時候,已經是下午兩點了。島上的接待員催促大家吃飯。“沒事,我習慣了。”攝像機壹邊清理設備壹邊說。是啊,我習慣了。壹句普通的話,體現了央視電視創作者的專業態度和職業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