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也出生在壹個木匠家庭,他的祖父姚燦庭寫了的遺書。他從小在家讀書,讀完了《百家姓》、《千字文》、《大學》、《中庸》等。16歲輟學,常年跟隨叔叔去蘇州建房建廟。不到20歲,他就在建築界脫穎而出。1912年,在他的倡議下,蘇州魯班俱樂部成立,他當選為會長。姚深知文化知識在建築行業的重要性,於是在蘇州玄妙寺旁開辦了“子壹小學”,在家鄉開辦了“樹峰小學”,免費招收建築工匠的子女上學。他是第壹個走在高校講臺上的香山工匠。他被譽為壹代建築大師。他壹生設計建造了數以千計的殿堂、亭臺、寺廟、園林,但記載很少,無從查考。現在為世人所知的著名建築有四個:壹是同治、光緒年間,為古文濱的“怡園”建三塔,分南北兩廳,前寫“鋤玄月”,後寫“荷香榭”,是怡園的精華。二是光緒二十八年(1902),著名雕塑家趙子康在木瀆重修“顏佳園”。第三,1923,梅花亭建於馬廣福東坡。第四,1937年,趙子康合作重建靈巖山英雄祠。晚年,姚在蘇州巷建了壹座“小樓補雲”,也是壹座極為精致的私家園林,但在文革中被毀。
《建築法原著》是“唯壹壹部記述江南地區代表性傳統建築實踐的專著”(張誌剛《建築法原著引論再版》),被譽為中國南方建築的寶典。系統闡述了江南傳統建築的形制、構造、成分、工限等內容,以及江南園林建築的布局和結構,內容豐富。當時的中國營造學社社長朱啟鈐先生曾說:“《營造原法》壹書中編纂的民居廟宇、寶塔、泊位、木柵欄等法,未見官書,充分傳達了南方民間建築的真相...雖然局限在蘇州的壹個角落,但裏面所包含的做法,是從北宋沿襲下來的,從明清抓起的,今天的北京工匠都習以為常。那些錯誤的和不能理解它的人將在這本書裏得到它的正確性。不過我研究過明清建築的演變,對這本書幫助很大,不僅僅是蘇杭的民間建築。”這段話的含義表明,《建築法》原著不僅是壹部蘇南民間建築的傳記,而且對研究中國建築文化發展史有很大的作用,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姚受祖輩影響,從小就熱愛建築行業。他潛心研究香山工匠的傳統建築技術,想編成壹本書。於是他在閑暇之余註意拜訪能工巧匠,探尋建築技藝,然後根據家傳秘籍和圖集整理成書。這就是代代相傳的“原始施工法”。
1929年,經過67年的努力,姚終於寫出了《建築法》的原稿。手稿發表後,他把手稿交給北京中國建築學會的劉敦楨教授,請他審閱。1932年,劉教授忙於向建築學會介紹這本書。社長朱貴新先生親自審閱,但因書中所用術語與北京官式建築不同,數年後未印。1935年秋,劉敦楨教授在南京工程學院將《建築法》的原稿交給了他的學生張誌剛先生。張誌剛先生也是土生土長的蘇州人,人和土地都很合適。他馬上加了這本書。